政府或已放弃救市转攻制度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59:17
中国经济逼向滞涨危险国务院删掉关于股市稳定的字眼
2008年06月16日  股票研究网
因为有了端午节上调准备金率的“预调控”,因此周末的央行静悄悄,而由于缺乏央行的支持,证监会推出融资融券的“独角戏”唱不起来,只能在拓宽资金供给渠道上“小打小闹”,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上周五的会议,因提及到资本市场,让网络媒体兴奋不已,似乎“解放军”已整装待发,即将向股市派出雷霆救兵,但首席研究员在仔细研读了各大通讯社,关于此次会议报道的通稿之后,惊奇的发现,国务院已经悄然删掉了关于股市“稳定”的字眼,这不仅是因为从6000点开始“腰斩”的股市已无稳定可言,更表明已经捆绑经济“最困难”的股市,未来面临的挑战将是空前的,不是中央政府不希望股市“稳定”,而是缺乏支持“稳定”的条件。换言之,不稳定将在未来成为股市的“常态”。
在此次有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表面上看去,中央高层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似乎不仅表达了高度关注,更透射出“救市”的意味,但在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上,温总理明言“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在其后下发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同样是“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但在此次最高层的会议上,却将“稳定”从资本市场挪到了房地产市场。
难道国务院放弃资本市场的稳定了?
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但首席研究员倾向于认为,国务院盯防的重中之重已经转向了“金融风险”,因此房地产市场一定要稳定,不然已经全身心投入的银行资金将有去无回,金融风险直逼美国的次按危机,而资本市场暂时抛弃稳定,则是因为相比在6000点高位徘徊,资产泡沫泛滥的股指,目前在3000点以下的游弋,不仅由于重心降低“软着陆”希望增大,进一步下跌的杀伤力也基本上释放完毕,行情的低位盘整似乎更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今年经济面临的困难局面前所未有,苛求已捆绑上中国经济的A股市场稳定,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们注意到,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这份名为“全国滞涨威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研报中,指出了“经济放缓”与“通胀抬头”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区间的总体特征。
在首席研究员看来,人大发出“滞涨”这一极度危险的经济信号,并非是在危言耸听。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经济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出口和投资增长,内需和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到40%。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美国次按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出口商品成本上升以及外部需求下降,导致出口增速放缓。而迫于“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央行自去年以来5次加息,1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极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而今年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又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政府支出。经济增长的希望落到居民消费的启动上,但一季度的消费者信息指数较上季度回落了2%。
从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元素来分析,2008年的GDP增速呈现出递减的状态。
而5月份PP增速为8.2%数据,已经将我国通胀恶化的趋势显露无疑。从我国的控制范围来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随之形成的生物能源热潮又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继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循环链条,基本上我们难以对之进行有效的干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仅仅靠人民币升值也难以化解。而今年一系列出其不意的天灾,又使得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钢性非常强,由粮食缺口推动的食品通胀短期内难以逆转。
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一减一增之间,将中国经济逼向了“滞涨”的危险境地。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仅是无暇顾及股市的生死存亡,要全力应对并化解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风波,保住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并且实事求是的来看,已经和经济牢牢捆绑一起的股市,这次除了“咬紧牙关”共同面对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首席研究员)
政府或已放弃救市转攻制度建设
星岛环球网2008-06-19
【星岛网讯】坊间不断流传关于“救市”的各种传闻和猜想,但根据6月13日召开的中央会议精神判断,管理层短期内已不可能“救市”,指数极可能进一步滑落到2200-2800点的“股改核心价值区间”。
《南方周末》指出,此次中央会议精神,对股市的表述从去年底的“防止大起大落”,到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稳定健康发展”,变成了现在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此次会议拿掉“稳定”、单提“健康”,显示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放弃了在近期“救市”的政策意图。
鉴于中央政府已经放弃“救市”的考虑,在宏观经济进入一个“非常时期”的背景下,加快建制成为证监会惟一的“政治任务”。因此,有关基础制度建设的问题,会在下半年有较大的进展。下一波改革的高潮,应是从2008年底或2009年初启动的包括交易机制、发行制度以及更加健全的“大小非解禁”制度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第二阶段”。
在中央政府已经放弃“救市”这惟一可以让市场暂时“稳定”的手段之后,市场在“破3000”之后,仍要继续回落,市场将重新回归到股改时期的“价值中枢”,并且开始围绕这个中心波动和调整。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更大,因为它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潜伏的危机,而切实地去从根本上着手,解决问题,彻底放弃对救市的幻想(对投资人而言)和干扰(对管理层而言)。
周小川承认政策监管漏洞引发专家谈救市
星岛环球网2008-06-19
【星岛网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17日在美国表态,现在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政策缺陷或监管不足造成。而此前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被股民普遍解读为导致A股如此惨状的罪魁祸首。周小川的讲话再次引发市场的救市猜想。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三位专家对周小川的言论进行了解读,并就“救市”发表了自己观点。
“周小川在打预防针”
对于周小川的这番表态,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中国目前的股市政策肯定存在问题,而监管不足可能涉及到股市中的一些非法交易。曹表示,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代表监管层要出来说话了。但他认为,监管层光说话没有用,要有具体的措施。
曹凤岐在上一轮救市说中曾极力主张降低印花税。但后来的事实表明,降低印花税对于变幻莫测的中国股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没起几天作用。”
说到“救市”的问题,曹凤歧没有再过多发表言论。他说到,现在监管层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的救市措施看来已经无能为力。“监管层的措施此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救市措施了”。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则称,周小川是个很聪明的人,说话很巧妙。他很主动地承认中国金融市场的缺陷,就等于事先给大家打了预防针,将来股市有异常的现象时,就是因为政策上有缺陷。这句话应该不光针对股市,还有热钱的问题。有时候,市场监管严对股市还会雪上加霜。
而一直不看好政策市的霍德明很明确地说到:“我不希望政策面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因为中国的股价反映了中国的宏观经济面。”
曹凤岐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股市现状是由宏观调控的问题造成。他分析到,去年我们调了很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在股市强的时候调没有问题,但是在股市本身就弱的情况下来调整,这种累积效应就爆发出来了。
三专家说“救市”
对于救不救市,如何救市的问题,三位专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曹凤岐认为,要稳定宏观经济和预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就要做出一些调整。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财政政策可以适当放松。
而霍德明则质疑上述观点。他谈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还是要看下半年宏观经济的走势。财政政策的放松只能是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但要用来抵抗通胀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火上浇油。”
“严格讲起来大家都做不了什么事情。这些措施都不一定能把股市带回我们想要的点位。”在上一次的反对救市时,霍德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到。“公司自身没有治理好是导致股市暴跌的根源,所以救市无用。”但他同时表示,融资畅通不等于公司治理得好。
刘纪鹏则认为,本次暴跌既有宏观经济面的影响,又有资本市场的原因。但是,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对于中国股市其实是一种机遇。比如利用美国的衰退和中国资本市场良好的势头,将筹到的人民币换成美元投到海外,又可以把过多的外汇储备引出去。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和积极的股票政策相配合。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发展不利,银行存在过热的风险,但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股市,股市通过自身的调整可以消化流动性过剩。“监管部门要积极反省,为什么在大好形势下导致股市走到了这一步。”
同时,刘纪鹏认为,“建立金融首长负责制,明确金融组织体制”是一个积极的股市整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