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者型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08:27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是“春蚕”、“红烛”、“渡船”、“人梯”等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现代社会中,教师的生存处境堪忧。笔者试从三个方面论证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拥有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育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探讨教师的定位,重塑教师形象。
关键词: 学者型  宁静心态  书香致远  教学风格
教师,以蜡烛自喻。然而,在赞美其无私奉献的同时,我们却怜其殒身的可惜。教师,要做一颗珍珠。只有珍珠,才能以柔润的光泽照人,而又永葆自身的光华。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明智豁达、淡定从容、温文尔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熏陶学生,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去驾驭课堂,从而使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必须拥有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育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一、超功利的宁静心态。
1、淡化教师角色,以平常心待之,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万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教师只能是辛勤的园丁,吐丝的春蚕,化泪的蜡炬,甘为人梯的导师。
然而,这样的活法是何等令人心力交瘁啊!
据一项调查,我国教师平均寿命59.3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多岁。另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健康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并且教师的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强迫症状、焦虑程度、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要高,普遍存在着情绪失调的现象① 。
其实,教师只是一个教师,而不是一个神。如果超越了人的本位而强扮起神的角色,将会导致不堪其重而心理扭曲变态,甚至早亡。
心理学上关于人有三个层次的论述:本我、自我、超我。在课堂上,教师展现的是超我:博学多智、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下课后,如果仍将一副说教者的嘴脸带到生活中,那就不但可笑而且可憎了。放下我们心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认清自己的定位,才能收放自如,展现其可爱之一面,做一个本色的自我,轻松自在。
“人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费尔巴哈语)。依靠智力、知识、思考来维生,担负着人类文化承续重任的教师,本身就足以自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辉”中必然的蕴含着“幸福”的因子。这种幸福不只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当教师看到当年淘气的孩子变成国之栋梁的时候,当教师收到毕业生热情洋溢、动人肺腑的短信或在接待络绎来访的学生的时候,内心会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无比幸福和欣慰。难怪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②,便是一乐。
2、善待学生,以仁爱之心待之,做一个慈爱的老师。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像鱼不能没有水。师爱,不是居高临下、屈尊降纡,施舍性的爱,而是真真正正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当年也曾经是这个傻样:偏激、敏感、愤世嫉俗,虽然幼稚片面,但却犀利坦诚;虽然粗鲁叛逆,但却正气凛然、是非分明;想要独立却不善自制,内心着紧却故作疏远……于是心中不由发出一阵窃喜,宽容地莞尔一笑。这种爱是不着痕迹的、毫不做作的、自然的、不费心力的。
师爱也是通融、豁达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价值。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不可能将其教育成统一的、完美的“产品”,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不必要声嘶力竭地求全责备。
现在的学生表面上衣食无忧,吃穿不愁,无比幸福。可是人心不古的竞争,喧嚣浮躁的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与陷阱,孩子们面临更大的困惑和危机。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我记得这个年龄的我特别渴望有一个智慧的长者,因为某种渊源,她得无条件地来“爱”我,而又不是我的父母,少却抬头低眉间的尴尬,我的现在是她的已阅历,她的指导和建议可以使我少走许多弯路,她的鼓励和肯定可使我摆脱懒惰和消极,她的批评和指责总是中肯而熨贴人心,她的赞赏和激励总是给人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智慧长者”,穿越岁月的洪流重回青少年时光,去指导另一个“自己”,使其避免遗憾。人类就是这样才得以进步、文明就是这样才得以承继。
3、认清师生关系,理性对待,做一个明智的老师。
“师,生之武器也,良师,生之利器。”开学第一天,我都会跟学生这样“撇清”关系。撇清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更清醒地认识到该如何有效地把握住教学的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使自己做无效的劳动。只有学生愿意拿起教师这个使自己变得强大的“工具”之后,教师的价值才得以体现。然后无比诚恳地说:“老师是来帮助你们的。你们的竞争者是你们的同龄人,你们之间的战争是一个人全方位的竞争,没有硝烟,兵不血刃,但却异常激烈。为了打赢这场仗,请拿起我这个‘武器’,使我‘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吧。”(言下之意是,你不“利用”我是你的损失,手无寸铁就跟人干你是傻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种剑弩拔张、一触即发的敌对情绪消失了,化为和风细雨、充满温情的珍惜和感谢。
教育应该是双赢互利,而不是对抗、内耗。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③)
最近埃及科学院推翻著名历史学家希德罗关于金字塔是大批奴隶建筑的论断,认为工程浩繁又精密无比的金字塔是由自由民建造的。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心含怨愤、深受压迫、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建成的,建筑它的人应该是宁静的、虔诚的、幸福的,对建塔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充满着期待和憧憬才行④。教师也是这样,心灵应该是宁静的、虔诚的、幸福的,对教育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充满着期待和憧憬。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墨香能致远。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在当今社会,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停留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不适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们教师应该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做长流水”! 只有知识型的教师才更受学生、学校、社会的肯定,而读书,就是取得知识的最好途径。我们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书,宛如神圣的殿堂,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书,好似一叶小舟,载着我们驶向浩瀚的知识海洋!书,像一位精神领袖,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读《周易》,至于韦编三绝;西汉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在深夜苦读;刘向曾说 “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诗人陶渊明更是“开卷有益,便欣然忘食”;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晋代孙康“如囊萤,如映雪”明末顾炎武“白头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等等,这些都让人钦佩不已。古人的治学精神让我在感动之余,不禁感慨,作为一个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而我们教师必须担负起将古人读书的美德传承下去的重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做知识性、学者型的教师。
读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读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博采众长,在大家的智慧上再创造、再加工;读书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意义,从而使自己的经验有所升华;读书可以从理论高度对自身教学行为反思,从而更加理性地从事教学活动,更好服务于学生。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教师的阅读不仅仅限于教育著作的专业性阅读。教师博览群书,定会受益匪浅。读西方的名著,可以体味其中博大的人文关怀和自由思想;读教育教学刊物,可以发现促进工作的心得体会;读激动人心的战争史,可以增长见识,展示非凡的谈吐;读发人深省的哲理书,可以在生活中凭添一份睿智。广收博览,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任何有益的阅读对于教师而言都是精神上的五谷杂粮,当我们带着被知识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学一定会非同凡响,不凡的谈吐及广博的知识面定会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占何种地位”。要让学生爱读,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并和学生一起参与读书活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身先士卒”,津津有味地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就潜移默化地为学生做出了读书的示范。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如果学校师生踊跃读书已蔚然成风,那么读尽天下好书就会成为人人奋斗的目标。
俗话说“藏金藏银不如藏书,酒香花香不及书香”。教师只有读书,他才不会落伍,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绝对谈不上有什么高雅的气度。他讲的课也该是干巴巴的,语言索然无味,学生们也不爱听。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跟上时代步伐,不断给自己充电,使自己努力成为智慧型、学者型的教师。用读书来款待自己的心灵,捧一本心爱的书,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的回归自我,体验烦躁背后的冷静,繁华落尽后的从容。
三、精湛的教育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1.学者型的教师必须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学者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经验不断提炼总结,梳理成型,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养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吸收新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从而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者型教师的教学更注重于教学设计,善于围绕教学目标,遵循美的规律,深入展开立体思维,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进行创造性的构想与策划,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师的导学结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制定出具有艺术魅力的优化方案。也注重塑造讲台形象,善于从课堂情境出发,形象化、技巧化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来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善于发挥思维机智,灵活、巧妙地处置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善于对服饰、精神、动作等扬长避短地进行整饰,使自己的整体形象透露出“恰到好处的协调和中”。更致力追求清新、灵活的教学风格,登攀教学艺术的高境界。
2、学者型的教师应具备科研能力
学者型教师应重视教研,并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取作为自己工作实践的一种奋斗目标和能力检验。在教育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升华认识,形成观点,并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以实现研究活动的成果化,通过推广应用使自己从成果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一个学者型的教师,立足点是教师上,不是学者,仍以课堂教育为终身职业而不是凭借学术研究而大出风头,成名成家,脱离艰辛的育人工作。“研”是为了更好地“教”,教师的一切教研成果只有服务于学生时才有价值。这样的一种内敛固守,才是真真正正的风骨。
3、学者型的教师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学者,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者,教师要“为人师表”,学者型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高洁的精神垂范。首先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其次还应培养和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唱歌跳舞、弹琴绘画、打球下棋、摄影旅行……拥有这些特长,可以深入学生,获得更多教育机会和信息,也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最后要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正直诚实、自信自爱、乐观积极、坦荡无私、光明磊落、随和友善、开明洒脱、特立独行……
学者型教师是“知识、智慧和教养的化身”:语言文雅,充满真理和热情;感情高雅,充满亲切和诚意;行为秀雅,自然而充满活力,民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往,以端庄大方、真诚亲切的教态,向学生传输自己的爱心、耐心和公正之心,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黑格尔语)。他们从善如流,有见贤思齐的美德,不断地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来充实自己。倡导教学相长,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自己的教育对象上吸取精神养料和生命活力。他们慎独律己,注重涵养品性。能在别人见闻不及之处自觉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时处处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经常自我解剖,自我教育,使自己永远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
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也许不能像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陈景润的老师沈元,或者成不了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但却可以使自己永葆心中的宁静,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生命充盈幸福。
文字出处:
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02/10/97149_30809450.shtml
②《孟子 尽心上》
③《礼记·学记》
④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training/showhw.jsp?hwID=119865556784080671
参考书籍:
1、《新编心理学》(修订本)  陈录生  马剑侠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8
(2008.11重印)
2、《教育学》(新编本)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
(2008.6 重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