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教学设计——因为有爱,苦难也变得美丽(实验小学 程国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57:12
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因为有爱,苦难也变得美丽
——《卡罗纳》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乐平市实验小学   程国新
文本细读
《卡罗纳》(人教版四上)第六组以“爱”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这篇教材要继续落实单元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时又作为一个引子,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因此,在进入文本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源”——《爱的教育》
一、从《爱的教育》中走来。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作品描写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夏丏尊先生在含着泪读完原著后,决定将其译为中文,并更名为《爱的教育》。在他撰写的序言中曾这样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夏丏尊先生常把自己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跟小说里写的相比,惭愧得流下了眼泪;又说小说固然是虚构的,但是他觉得世间要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才好,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当时许下愿心,一定要把这部小说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教师们读,让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惭愧的眼泪,感动的眼泪——他认为这比给孩子们读更为重要。
把握住了这个“源”,我们再来定位《卡罗纳》这篇教材在本组的地位,它就不仅是一篇自读课文,而应该是一扇门,一扇将学生引入“爱”河,在一个个故事中经历一次次感动,最终懂得“爱”的真谛的大门。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视野就变得开阔了,我们在教学本文时可以从《爱的教育》中走来,也可以向《爱的教育》走去,我们所承载或延伸的内容就更加广泛。
二、《卡罗纳》带给我们什么?
文本讲述的是卡罗纳失去母亲,遭遇不幸后,周围的人们对他表现出的同情、关心与爱护。亚米契斯想通过这个故事,引导读者“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亚米契斯语)亚米契斯没有说“爱心”,因为“爱”不是语言的表达,而是心灵的感受。就如《卡罗纳》一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又是多么的深刻,多么的震撼,这正是亚米契斯作品的特点,以平实的叙事,细腻的描写,真实的情感让每个读者在感动与思考中经历“爱”的教育。编者在本单元安排这样一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从大家是如何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的言行当中,感受到一种关爱之情,继续深化本单元“爱”的教育主题。做为读者的学生,要通过文本的语言与课堂的意境创设设身处地地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的悲痛,以及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卡罗纳,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人们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爱,同时引发学生对《爱的教育》的阅读期待。而作为施教者,在审视文本价值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授之以渔”,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细扣与揣摩,对重点句段的诵读与理解,对文章留“白”的想象来实现文本的价值。然后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所习得的读书方法走进《爱的教育》,从而实现文本的导读功能。
三、走进《卡罗纳》
1、细读课题:卡罗纳
《爱的教育》中这个故事的题目是《卡罗纳的母亲》,这显然与故事内容不相符,于是编者将题目改为《卡罗纳》,因为这个人物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卡罗纳失去母亲的不幸与悲痛是故事发生的“源”,也是串起全文的“线”。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来看,卡罗纳只是“伪”主体,作品并不以表现生活的不幸与悲痛为目的,作者真正要塑造的是那些同情与关爱卡罗纳的人们。教材用《卡罗纳》为题,是否与原作中的题目一样有偏颇之嫌呢?这或许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
2、细读“卡罗纳的不幸”
“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这句话中有两个“很”字,这两者应该是因果的关系,正因为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才很多天没上学。同时,这两个“很”字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病得很厉害”让人想到的是病到了什么程度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的景象。而“很多天没来上学”,我们会想卡罗纳这么长时间没来上学,他在做什么?他为生病的母亲担忧而无法安睡,他要为母亲寻医问药而四处奔波,他还要不分昼夜地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当母亲去世时,他扑在母亲的身上撕心裂肺地痛哭,拽着母亲的手不让她离去。当母亲离去后,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独自躲在房间里痛哭……这一幕幕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落泪。通过对两个“很”字的补“白”,学生便在意境中深刻地体会到“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而遭受不幸的卡罗纳的形象“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3、细读卡罗纳的痛苦。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这是文本第一次直接描写卡罗纳“哭”——“放声大哭”,这里不是低声的抽泣,也不是细声的哽咽,而是大哭,放声大哭。何为“放声”,是对自己的声音不加节制,卡罗纳控制不住的是自己的声音吗?不,他是无法抑制失去母亲的痛苦,这种巨大的痛苦不是抽泣与哽咽所能宣泄的,必须要“放声大哭”。“我”猜测他哭的原因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差不多每天”,能做到这一点的母亲是值得孩子骄傲的母亲?“每天”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无比的幸福,卡罗纳的母亲爱卡罗纳,卡罗纳此刻更深刻地体会到拥有这份母爱的幸福。但是以后,母亲每天都(不能)来接他了,从此以后,母亲(永远)都不能来接他了,他永远永远地失去了这份母爱,他怎么不放声大哭呢?“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我们仿佛看到了卡罗纳的母亲俯下身子,用手轻拂着卡罗纳的小脑袋,轻言细语地说“……”。(孩子们会想起自己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叮嘱,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共同构建文本。)可是现在,卡罗纳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暖的手,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的话语,他又怎能不放声大哭呢?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这是文本第二次描写卡罗纳的哭——号啕大哭,并且是双手抱住脑袋,这与第一次“放声大哭”又有不同。“号啕”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大声哭,尽情地哭”,它应该比“放声大哭”声音更加悲痛,是没有任何掩饰,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痛苦。这次引起他痛哭的是“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这幅图勾起了卡罗纳怎样的回忆呢?肯定是一幕幕动人的母子亲近的情景。配上动情的音乐,再通过想象感受卡罗纳曾经怎样地与母亲幸福地生活过,而现在一切都消失了,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怎能不让卡罗纳号啕大哭。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这是文本第三次写到卡罗纳的痛苦,这次卡罗纳没有哭,他的眼睛里不再是泪水,而是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悲哀。常言道:“痛到深处,欲哭无泪”,“悲哀”的意思是“伤心,痛苦”,“无法形容的悲哀”可见此时的卡罗纳已经是伤心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这又怎能不让读者动容,落泪呢?“我”拥抱母亲的情景,触动了卡罗纳的心,“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这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发自内心的痛苦呻吟,卡罗纳失去的仅仅是妈妈的拥抱吗?不,远远不是。如果此时,我们以“你可以                 ,我却再也不能了”为话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话,就能读懂卡罗纳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他的快乐、关心与伟大的母爱,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卡罗纳目光里充满的无法形容的悲哀。
4、细读大家的关爱
⑴、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这是一位老师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面对不幸的卡罗纳,要“庄重严肃”、“热情”、“不许开玩笑”、“不许放声大笑”。读到这里,我不禁敬佩这位老师的细心,老师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分担,分担卡罗纳的痛苦,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苏珊的帽子》。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这是一段动人的独白,这是一位教师从灵魂的深处散发的熠熠光辉,它饱含着一位教师对学生博大而无私的爱。细读这段话,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首先是一个动作“拉”,而且是拉到自己的“胸前”,为什么不用“面前”呢,可见老师的手肯定是做搂抱状的,让痛哭的卡罗纳能紧贴在自己的怀里,此时的卡罗纳又是多么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让自己依靠啊!再来听听老师说的几句话。“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因为老师知道,此时的卡罗纳不能把悲痛积压在心里,他应该宣泄,我们不是常说:“心里难受吧?那就哭吧,哭出来就好了。”“但你要坚强!”“坚强”一词在老师的话里出现了两次,这两次的意蕴是不同的,第一次是做为老师对学生的劝勉,鼓励卡罗纳学会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这句出现了三次“她”,细细品味这三个“她”,那也是各有不同,“她能看见你”,“她”是指卡罗纳的母亲,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母亲又怎能舍弃自己的孩子呢,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话说,母亲会变成一颗星星,那微弱的星光便是母亲投射在卡罗纳身上的目光。“她依然爱着你”,人已去,情未了,母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句中的“她”指代的是深刻在卡罗纳心中的母爱不会消失。“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卡罗纳的身边还有许多人会给予卡罗纳母爱一般的呵护与关怀,她们不正像卡罗纳的母亲吗?正如文中所描述这位老师,“她”应该泛指这些人。“孩子,你要坚强哟!”这是第二次出现“坚强”,它似乎让我们聆听到卡罗纳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对卡罗纳的殷切期望,此时此刻的老师的形象多么像一位慈爱的母亲。
“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有时候忽视何尝不是一种关爱呢?
⑵、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好一个“屏息凝神”,谁也不开一句玩笑,谁也不发出一点笑,教室失去了往日的嬉笑打闹的情景,显得那么庄重严肃。大家都在用眼神传递着情感,同学们的眼神里透着的是什么呢?是同情,是怜悯,更是关心。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什么“谁都没有说话”?正如“我”所言,“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所以大家只能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传递着自己的情意。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默默注视的目光不正是在说:“……”(让学生将目光转化为语言,这一声声安慰中读懂同学们对卡罗纳的爱。)
⑶、“妈妈”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这句话中有两个字是值得揣摩的,一个是“推”,一个是“望”。“推”,一位母亲要把自己的儿子从怀抱中推开,这是为什么?母亲的怀抱不正是儿子的港湾吗?那是因为此刻母亲的心里不仅仅装着自己的儿子,还装着卡罗纳,母亲不想因为儿子的幸福而增加卡罗纳的痛苦,她宁愿忍心地推开自己的儿子。爱自己的孩子,是伟大的母亲,爱别人的孩子,那是神!“望”,此刻,母亲的眼神里充满的又是什么?是像母亲一样对卡罗纳的怜悯与关爱,是母性本能的散发。
教学策略
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紧紧地把握住了文本的“线”,以卡罗纳的“悲”衬托人们的“爱。教学可以分四个板块进行“感知卡罗纳的不幸”,“感受卡罗纳的痛苦”,“感动人们的爱”,“走进《爱的教育》”
一、“感知卡罗纳的不幸”
1、想象画面,感受不幸
“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抓住两个“很”字,想象两幅画面。
想象画面一:卡罗纳的母亲病到了怎样的程度?
想象画面二:卡罗纳这么多天在做什么?经历了什么?
2、深情诵读,感受形象
“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3、过渡导语,激发情感。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这种不幸所带来的痛苦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去而终止,反而更加强烈地占据着他幼小的心灵。
二、“感受卡罗纳的痛苦”
卡罗纳的痛苦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描写,分别是“一哭”,“二哭”,“三悲”,这三次描写所体现出卡罗纳的痛苦程度与引起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一哭: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1、推敲一个词语“放声大哭”。(无法抑制的不是声音,而是失去母亲的痛苦。)
2、揣摩两个句子。
句一:“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读懂句中的“每天”所包含的深深母爱。
句二:“俯下身子向他千叮咛万嘱咐”读懂句中的“俯下身子”的含义,想象“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
3、回归现实:放学后,母亲再也看不到                 ,考试时,再也听不到              。想到这里,卡罗纳怎能不放声大哭。
二哭: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1、比较一对词语“放声大哭”与“号啕大哭”在情感上的差异。
2、想象一组画面。(配上动情的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曾几何时,母亲拉着卡罗纳的手去做什么?
3、体会情感落差:(画面消失,音乐变得沉重)而今天,这一切都随着母亲的离去而不复存在,想到这里,他又怎能不号啕大哭呢!
三悲: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1、思考:为什么卡罗纳眼中的悲哀“无法形容”?
2、深情诵读一句话:“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3、拓展一个句子:“你可以                    ,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动人们的爱。
1、老师的爱
品析重点句: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⑴读好一个“拉”字,给可怜的卡罗纳一个温暖的怀抱。
⑵读好三个“她”字,含义各不相同。
⑶读好两个“坚强”,前“者”为师,后“者”为母。
2、同学的爱
品析重点句: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⑴读好两个“静”景。“屏息凝神”的“静”与“谁都没有说话”“默默”的“静”。
⑵读好一个“望”,眼神里充满的是什么?读好一个“看”,仿佛在用目光述说什么?
3、“妈妈”的爱
品析重点句:“母亲把我推开,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⑴思考:为什么母亲要把我“推开”?(懂得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的母爱。)
⑵讨论:“妈妈”的“望”中,所包含的是怎样的眼神?
四、走进《爱的教育》
1、交流一个话题:从这篇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提出一个建议:如果给文章换一个题目,可以换成什么?
3、引出《爱的教育》。(如果学生有了前期阅读的话,还可以交流书中一些动人的故事。)提出阅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