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婚俗初进中国 演绎令人捧腹的趣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34:16
黄东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进入论坛  2007-09-27 08:15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结婚时,男子穿西装戴领结,女子穿礼服披婚纱,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百余年前,中国人对于西式婚俗并不了解,甚至充满偏见,从凤冠霞帔到婚纱鲜花,演绎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趣闻。
西式婚俗有悖“圣人之道”
早在19世纪60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就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清代日记汇抄》中就有“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的记载。对于西方婚礼,国人最初的认识是诧异中带着些微鄙夷。中国最早的驻英副使刘锡鸿就认为英国人“无事不与中国相反”,婚姻也是如此,不仅家庭中尊妻卑夫、生育上重女轻男,婚礼也是有伤风化。他甚至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乃是由于英国处于地轴之下、中国处于地轴之上的缘故,所以风俗都“颠而倒之也”。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考察西方时,在心仪西方富国强兵的方法之余,对于西方婚俗也很不感冒,认为西方女子在结婚前就有很多男友,有私生子以及再嫁在社会上都不以为异,实在有悖于“圣人之道”。
在较为开放的上海,一些市民亲身体验到中西婚礼所带来的冲突。据资料记载,清末一位留学德国的海归娶了一位洋夫人回家,家人虽难以反对,但提出洋媳妇必须带凤冠、披绣花红袍,重新举行中式婚礼。经过一番筹备,婚礼在上海一所会馆举行。让男方意想不到的是,女方的洋女伴很早就来到会馆,兴致勃勃地帮忙布置婚礼会场。结婚典礼即将开始时,早来的嘉宾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会所当街一对白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典礼会场里全是一片白色,就连楼梯扶手都被白色的百合花以及白色的缎结和小灯笼点缀着。在中方来宾眼中,这哪里是在办婚礼,简直是操办一场盛大的丧事。这时,婚礼即将举行,重新布置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匆忙想些补救办法,外面的白色灯笼上,用红笔急忙画上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会场也赶紧铺上一些红布、红纸来掩盖。但这场“红白相间”的异国婚礼,还是在上海滩留下不被理解的哄笑声。
蔡元培征偶“女子须天足”
随着中西交往加深,一些知识分子在反思何以中国落后时,往往着眼于文化风俗层面,其中焦点便是中国旧式的婚姻礼仪和制度。在这些人看来,延续千余年的婚姻礼仪制度不仅违背人性,而且烦琐、不文明。于是,改造中国便先从改造婚姻开始,而开风气之先的便是公开征婚与文明结婚。1900年,著名文化学者蔡元培痛失爱妻,众多媒人前来说媒。面对媒人,蔡元培提出了自己的征偶条件:“1、女子须不缠足;2、须识字;3、男子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在当时十分具有震撼性。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广告中不仅要求女子不缠足,而且要通晓中西学术;另外,在娶聘礼仪上要认同文明通例,以便去除中国陋俗。更夸张的是,有一位名叫王建善的人,不仅自己登报征婚,还将征婚的方法编撰成书,取名为《通信订婚法》,公开发售,很快就销售一空。
与公开征婚相对应,到光绪、宣统时期,在一些都会商埠开始流行起文明结婚,婚礼往往在礼堂举行,先由主婚人主婚,再由男女双方发表演说,多是说明双方的交往过程,然后互换信物,最后由证婚人颁发证书,结婚就结束了。婚礼总体是删繁就简以求节俭。当时有人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婚礼的便利,文明结婚中男女双方梳着西式的发式,穿着西式的衣服,女子不需佩戴凤冠霞帔,也不需穿锦衣绣裙、红鞋绿袜,这是便利一;等到结婚的时候,马车一到,便昂然登车,鲜花簇拥而去,不需假意哭哭啼啼,更不需矫情地背着上轿,这是便利二;在婚礼上,简单宣布婚约,双方互换戒指,向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鞠一躬便了事,少了原来的跪拜叩首,这是便利三。
“集团结婚”节俭大方
尽管文明结婚成为时尚,而且最初的文明结婚也力求节俭,但是文明结婚在仪式上还是有些繁杂,另外,婚礼的“装备”以及宴请亲朋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当时结婚的男女在结婚用品上也有些追求奢华,这在当时的一些广告中可以看出来。当时有很多专门推销结婚用品的广告,在售卖的10多种金银首饰中,最便宜的也要1元钱,最贵的竟高达350元,而当时1名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还不到14元。
怎样使婚礼既文明又节俭在当时成为一个问题。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动“新生活运动”,宣称要从改造国民的日常行为入手,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其中重点就是婚礼改良。在这种背景下,“集团结婚”应运而生。1934年4月3日,由57对新人组成的“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在乐曲声中,新郎新娘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然后相互行礼,向证婚人行礼,并接受证婚人授予的结婚证书。随即由市长宣读证词,宣布这些新人依法结为夫妻,典礼即告完毕。最后,新郎新娘在广场集合,拍摄一张全体婚礼照片,整个婚礼便全部结束。这种婚礼不仅庄重大方,仪式简单,而且也十分经济节俭,当时只需41元6角。由此,“集团结婚”很快便流行开来,成为很多新人的首选。(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