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礼貌、礼节仅是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一小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51:30

【原文】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3者与瞽4者,虽亵5,必以貌6

凶服者式7之;式负版8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见有穿丧服的人,虽然是很亲近的,态度也要变得严肃。见到戴礼帽的君主、卿大夫,以及盲人,虽然也是很亲近而熟悉的,也必须端正外在的仪表和态度。

遇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在车上也要把身体微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以示尊敬死者。对背负书籍的人也要尊敬。

遇有盛大的宴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表示恭敬。

遇到疾雷、大风,也要改变神色,以示对天的敬畏。

【说明】一般认为“礼”仅仅就是礼貌、礼节,其实不然,礼貌、礼节仅是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一小部分。“仁”与“礼”与“义”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用现代的话语来描述,即是:在一定的礼貌、礼节等社会行为规范内,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本节所举的几个例子,即是说明这个“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用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相应的礼貌、礼节,就寻求不到最佳的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达到相互亲爱的关系。因为“礼”,即是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比如中国人作揖、日本人鞠躬、欧洲人拥抱等,是人们公认的礼貌,如果中国人们也拥抱来拥抱去,就会有很多人不习惯,你非要拥抱?那么对方可能就跑开了,你与他的人际关系也就建立不起来了。所以,不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而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建立不起友好的人际关系。

——————————————————

【注释】1.齐衰:(zi咨cui崔)古代用熟麻布做成的缉边的丧服。《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2.狎:《书·太甲上》:“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书·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无敬。”《老子·七十二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论语·季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韩非子·南面》:“狎习于乱而容于治,故郑人不能归。”这里用为亲近、接近而不庄重之意。

3.冕:《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这里用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之意。

4.瞽:《书·尧典》:“瞽子。”《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论语·季氏》: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不见星。”《韩非子·说林上》:“瞽,两目,君奚为不杀?”《说文》:“瞽,目但有朕也。”这里用为虽瞎但有眼珠之意。

5.亵:(xie泻)《礼记·檀弓下》:“调也,君之亵臣也。”《广雅》:“亵,狎也。”这里用为亲近、熟悉之意。

6.貌:《书·吕刑》:“简孚有众,惟貌有稽。”《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说文》:“皃,颂仪也。”这里用为外在的仪表、态度之意。

7.式:通“轼”。《书·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周礼·考工记·舆人》:“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这里用为以手抚轼,身体微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之意。

8.版:古时书写用的木简,后也指书籍。《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周礼·小宰》:“听闾里以版图。”《周礼·司士》:“掌群臣之版。”《管子·宙合》:“修业不息版。”《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大戴礼记》:“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为后世戒。”《太史公自序》:“金匮玉版。”这里用为书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