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殿龙:中国须淡化“订单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52:25

  中国领导人出国或者是其他主要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中国都会送去或是送上,动辄10亿、数十亿美元的大大订单。特别是为了影响特定方面的政治和经济不友好现象时,这种订单送出或取消的方向和幅度都很明显。被国内学者视为订单外交。总结这种现象是一回事,故意渲染,甚至认为应该着力将之推行为中国外交主轴、视为外交工作的王牌,是另一回事。外交运用的是综合实力,和长期稳定、诚信的立场态度,细腻的手段和纵横捭阖的智慧。所谓的订单只能作为一种有之更好的辅助手段。中国不可刻意夸大或者张扬这种手段,并应极力避免给外部留下订单外交的印象。

  订单外交容易造成要挟别人或被别人要挟的软肋。巨额订单含有巨大的商业利润,这的确是国力显示的一部分。但过分仰仗这一手段,而忽视了其他综合手段和利益的平衡。会让外交工作的主客体发生简单性地依赖,故此形成要挟或被要挟的印象:你必须带有、或带走巨额订单才能够显示彼此亲密的程度和作为访问的外交成果。这种印象如果超越领袖伴手礼的常态,被反复强化这种印象时,各个国家就会彼此之间比较自己获得订单的数量。有的国家为了拿到更多订单甚至会以退为进,让两国关系暂时变冷;有的认为在订单上被忽视,也会表示不满。

  订单,不是国家用之不竭的资源,而是组合国内的一些需要,打包消费的行为。每集中一次这样的消费,除了有意让国内提出这些需要的企业排队外,甚或还需要放弃所需商品,在价格和质量正常贸易需要有的更大范围选择的权利。可见巨额订单的形成,自我还是受有一定的限制的,也是不符合商业贸易的自有规则。订单外界除非是趁势而为,除非有突发状况,不得不用大额订单来平衡一定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否则,应该尽量淡化这种印象,让商业的归商业,外交的归外交。这并不妨碍,国家间外交发生异动时,商业订单也会自然发生自然的调整,从而反过来影响外交。而这种调整是符合自然和国际外交现实的。贸易有贸易的规则,贸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称为外交的唯一获主要手段,外交部毕竟不是贸易部。即便一定要通过订单达成特定的外交目的,也应该多考虑减少不友好外交主体的贸易订单的方式,让订单期待心理和由此带来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订单在外交中的运用,是外交部门和国家相应机关综合评价之后才会运用的手段,是国力的自然展示,但个别领域也是平衡国际利益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甚至是表现的是我们外交工作中的一种无奈。但作为学者和评论工作者,不可刻意渲染订单在外交中的作用,甚或将之可以炫耀和提倡的外交主轴。这种做法会乱了国家外交的节奏,会让国家淡化这种订单印象更加艰难。也会在国内营造忽视外交综合实力和手段运用的“暴发户外交”的心态。

 

  总之,巨额订单,作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的确可以在外交工作中收到显效。整理出一定数量的订单作为外交工作中的均衡对我友善与否的筹码,甚至是中外领导人出访和来访时的伴手礼,不无不可。利用巨额订单,达成艰巨的外交任务,有些时候,也不无帮助。但是这始终应该看做外交的辅助手段之一。外交必须综合运用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手段,才不会畸形发展。订单外交会让有些国家的胃口越来越大。台湾所谓的金钱外交就是前车之鉴------商业必须获取商业方面的利益,才能够良性发展,若行有余力,或者顺手牵羊,也无不可,否则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订单作为外交手段,就像特效补药,有短期奏功的效能,但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中国即便今后的外交工作中,特殊情况下不得不是用这类订单,不但不可刻意营造订单外交印象,还应该淡化订单对外交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