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历程与启示崔其升校长及——农村教育的拓荒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8:26:32

农村教育的拓荒者——

崔其升校长及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历程与启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陶继新

 

崔其升,1962年生。1997年4月至今任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

在任9年的时间里,他使一所濒临“撤并”的双差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11月12日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现场会在该校隆重召开,使该校成为全省的教改典型,其事迹纷纷被新华社《内参选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媒体长篇报道。崔其升带领全校师生实施主体教育,回归教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是知识“灌装桶”的传统模式。

学校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队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为目标,形成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教育教学成绩连续3年名列全县前茅。目前,省内外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次达4万人次。

崔其升被评为聊城市“水城名校长”,“聊城市农村教育先进个人”。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合作教学实验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实验基地”等。

在并不太宽的通往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路上,几乎天天络绎不绝地行驶着各色各样的小轿车和大客车,里面载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他们慕名而来,而又满载而归。他们开始也许还有某种疑虑,而学习的归途上,不仅疑云消弥,而且不无惊叹地议论着崔其升这位创造了农村教育奇迹的校长,以及大步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的全校教师与学生。

记者不单单是这个学习队伍中的一员,而且用文字记载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尽管这只是崔其升校长及其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掠影式的描述,然而可望广大读者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感受鲁西这片大地上教育改革春雷滚动的声响。

 

由乱到治:为改革奠定基础

改革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稳定的人文环境。在1997年4月28日崔其升走马上任杜郎口中学校长之际,正是这所学校以乱闻名且教育教学质量步入低谷之时。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11名学生。全校一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是个位数,家长抱怨,社会影响每况愈下。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现象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

崔其升和校领导班子在分析调研学校的现状之后,认为首要任务当系治乱建制。治乱就必然要批评人、处理人,建制则必然要规范人、限制人。个别人受到批评与惩罚心存不满,违反规章制度受到处理由怨到恨,开始到教育局告状。于是,教育局纪检组派人来校调查所告问题的真伪。一年之间,连续数次调查。但成为“被告”的崔其升依然不改初衷,他说,宁愿让人“拉下马”,也不能中止学校的发展。调查结果,还了崔其升一个清白。教育局不但没有处理崔其升,反而将个别虚情告状者调出学校。于是,学校有了风平浪静的改革环境,所定规章制度有了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问及崔其升何以如此坚定不移地“坚持己见”,他说,如果是非不分,奖惩不明,就不可能建立长久而稳固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果不讲原则地求和息事,所谓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短期的。而他所追求的是长久的稳定和本质意义上的和谐。原则与稳定并非背道而驰,制度与和谐也非“不相为谋”。真正注目学校发展的校长,不但要有改革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个人荣辱并不重要,而学校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坦率地说,崔其升走进杜郎口中学的第一年,只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奠基阶段,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他完成了由乱到治的历史使命,为其以后的大胆改革奠定了基础。

 

摆脱困境:教学改革拉开帷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治乱建制,杜郎口中学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崔其升感到,人心在思定的同时,也在渴望学校能够摆脱既有的困境,走向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与他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1998年暑假之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一、量化指标

崔其升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中发现,现有的接受式课堂教学,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无所得。从表面上看,他们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懂,甚至没有听,有的则漫不经心,不时地做着小动作,心早已飞到了教室之外。所谓的“为了所有学生”的教育,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口号而已。对这种有形无实的课堂教学不进行彻底改革,素质教育“皮之不存”而“毛将焉附”?

崔其升决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为此,学校制定了3条量化指标:一是课堂气氛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二是课堂形式要多样。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男女生竞赛、曲艺节目、讨论辨析、小品表演、擂台比武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式课堂。三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通过比例量化考评成绩,以参与人数除以班级人数的比例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

量化指标的评价触动了教师的灵魂,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前无有之的行动??由原来注重教师单独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

 

二、上好“三课”

虽然有了量化指标的规定,但许多教师依然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况且对于杜郎口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幻影。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改革课,设若没有引领与实践,恐怕依然在教师的心里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此,崔其升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

1.上好示范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以榜样引领,以示范课带路,就成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开端之举。

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上好示范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理念新、影响大,他们的示范,在教师中可以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从崔其升到其他学校领导,全部走上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老师们从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学习到了开放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学骨干教师跃跃欲试,产生了尝试课改的兴趣,拥有了获取新的成功的期待。

其次,便是各科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崔其升有意在各科教师中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旨在通过他们的示范课,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向课改之路。这些教师的新课,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看到自己同事的大胆尝试以及获得的成功,老师们也有了一试为快的积极愿望。

2.上好过关课

有了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的示范,老师们已经学有榜样,教有所依。这时候要求所有教师都上改革课,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但崔其升仍然将全体教师上改革课称之为“过关”,之所以如此,一是说明这一关并不好过,从而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二是此关必过,不过则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有了“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3.上好跟踪课

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水平不一,个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仍有个别教师被阻隔在“关”外。于是,由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对这些教师跟踪听课,有的放矢地指导,直到他们真正过关为止。因为在崔其升看来,改革必须是群体的行动,只有全校教师全部走向改革之路,杜郎口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续快速地提升。

 

三、“一谈二警三停”

在上好“三课”的同时,“一谈二警三停”的相应惩戒措施也在实施。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由业务主任作专题辅导等。

崔其升认为,惩戒的目的是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也许有的教师当时未必体会如此而为的良苦用心,可是,在其后的改革之路上,却慢慢地感受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

3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倒数第一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崔其升和老师们,开始领略未来发展的一线曙光所赐予的特殊美丽。

 

教学改革:向深度开掘

2001年秋季,国家课程改革在一些地区的推展,给了在改革之路上摸索的杜郎口中学以极大的鼓舞。以前所进行的许多教学改革举措,始料不及地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不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上若明若暗的东西,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一下了豁然开朗、洞若观火了。这使崔其升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继续改革,向深度开掘,,“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使杜郎口中学再度飞跃。

 

一、在课堂教学上“大动干戈”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牛刀小试的话,此后的改革则是“大动干戈”。用崔其升的话说,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正处方兴未艾之际。

1.时间规定:“10+35”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似乎已经成为习惯,即使明晓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之后,仍然还会因为“惯性运动”而滔滔不绝地讲解。为此,于2002年之秋,崔其升对课堂时间作出“10+35”的硬性规定,即教师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35分钟。教师只要在一节课上讲解超过10分钟,即被判定为失败课。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这种改革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可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之规啊!

其实,老师们的思想也是慢慢才通的,其间学校领导甚至采取了一定的强硬措施。但教师一旦从思想之通走上实践之路以后,便出现了崔其升所期待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景观,“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也就变成了现实。

崔其升认为,老师不认可改革不行,认可了不做也不行。没有得力措施的约束,课堂教学改革就不能真正实现。所以,强调教师可以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做学生中的首席;但不能硬性灌输知识,做课堂的主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不在这里“大动干戈”,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触动教学改革的命脉。而同时,改革“杀气”的背后,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猛烈冲撞,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关注。

2.取消讲台:学生动起来

2004年秋天,杜郎口中学教师的课改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考成绩已经跃居全县第二名,他们完全有资格品味所取得的丰硕果实了。可是,崔其升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彻底的,任何一点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影响的行为都将被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不拔则寝食难安。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他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教师一站讲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找到了以前独霸讲坛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这无异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影响。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样一来,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每个班级都有一幅自己的标语:“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新课堂,我主张”“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如此等等,写出的是学生那份走向课堂教学主人地位之后的雄心壮志,以及一展才思的无限快乐。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奇: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板、歌曲、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情景,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和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其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令所有步入课堂的听课者都为之激动不已。

 

二、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

事实上,教师不讲,学生可以学会的东西太多太多,这出乎教师的意料,也出乎某些专家的想象。他们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群体的智慧与个体积极性的融合,便会在课堂上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曾一度被他们非常讨厌的课堂,怎么也想不到还有如此强大的诱惑力。

于是,课堂教学发生了“三个转变”。

一是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学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哪些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由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

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

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记者采访了几位主动到校反映情况的家长,他们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落落大方且活泼可爱,而且敢于面对挫折和错误。以前家长一说孩子的某些不足,他们便很不愿意接受。可现在不仅乐于接受,还主动要求家长提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其实,记者采访之中的感受同样深刻,平时到一些学校采访,学生也时常向你敬礼和问好,但不少是形式重于内容。而这里学生的礼貌行为,让你感到真诚之中透射出自然,那是一种内化到心里而又外化出来的行为。崔其升说,这些不过是他们品质外化的一个小小窗口,而在培养他们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等方面,更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理论归纳:预习、展示、反馈

自2005年春始,杜郎口中学一方面收获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一方面也在对历年来的尝试与探索进行理论上的梳理,特别是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的引领下,崔其升与全校教师共同归纳出了预习、展示、反馈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教师的导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走向了自觉的层面。

 

一、预习

杜郎口中学对预习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这个环节中,既不是教师单纯地备教材,也不是学生机械地看文本。教师即要备大纲、教材,也要备与课文相关延伸的知识与拓展的内容,以及背景、场景、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差异、弱势群体、人本、社会等。学生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是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之中的多向参与式预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去体会、感悟,从而形成一定的解答方法和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和推测,信息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长,学生的奇思妙想喷涌而出。

 

二、展示

展示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它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只是其中平等的一员。但教师“导演”的角色并没有改变,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展现的机会,根据课堂的不定变化,灵活地做好调整。在学生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后,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学生个体或小组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既分享了他人的成果,又受到了一定的启发。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几十种。于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都在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设若哪位学生有了创造性的解说内容与方式,往往随之能够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于是,愉快与幸福便会荡漾这位学生的脸上,群体快乐的情绪也会在整个班级回旋不已。由此形成的自主学习而又愉悦心境的课堂文化,使改革拥有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三、反馈

反馈即学生的反思总结,通过学生的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学习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主动向学习能力强的拜师学艺,且在同组或异组之间结成对子。同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不自觉地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无论是被帮的学生,还是帮助别人的学生,思维都非常活跃。

杜郎口中学对预习、展示、反馈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过程的理论归纳来自于既有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又指导了以后的教学改革。有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得非常复杂,让人如堕五里云雾之中而不知方位。其实,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杜郎口中学的这一理论梳理中也有体现,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用“预习、展示、反馈”六个字简明地呈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真可谓大道至简也。

对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长期关注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培瑞认为,在预习、展示、反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彻底地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主动地学的做法,是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一改革探索证明了先进的课程理念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记者反思:农村课改之路在哪里

崔其升校长及其杜郎口中学在课堂教学上一步步深入改革的时候,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尽管他们没有将目光盯在考试成绩上,可成绩的提升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学校不仅中考整体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出了一名中考“状元”,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中,被录取者竟高达267名。用崔其升的话说,改革不是让学生越考越差,而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格、交往水平、实践能力,包括考试成绩在内等,都会越来越好。是的,这所曾一度是教育教学上的“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于是,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省教科所称其为农村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近两年间,前来参观学习者已达35000多人。

那么,崔其升校长及其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给予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

 

一、“生于忧患”

杜郎口中学地处农村,办学条件一般。教室没有电化设备,食堂非常简陋,学生宿舍系双层通铺,十五六个学生并排睡在一起,120多人同住一个宿舍。比之城区一些重点中学特别是贵族学校,真可谓天壤之别。可是,这里的绝大多数学生精神焕发,非常自信,刻苦努力,品学兼优。

这令记者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间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墙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孩子们:“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这些孩子的父母多是迄今仍然比较困难的老百姓,学生除了考学,只能重复父辈的“故事”。所以,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生活学习环境多么艰苦,而是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许多农村学校的孩子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思考,这份最原始的动力,是通过校长、老师们的不断的鼓动与激励,才生发出一种巨大学习动力和精神力量的。

 

二、大胆相信学生

崔其升认为,当今教改最大的问题,还是相信不相信学生的问题。杜郎口中学成功的最大启示,就是在相信学生方面大胆地迈开了一大步。他们将学校的指导思想确定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

学生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相信学生如果从美丽的装饰走向实际的行动,他们的潜能就不仅不再沉睡不醒,而且还会涌流不止。所以,崔其升将赏识教育列入课题研究之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要从友情开始,让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思维惯性里,步入师生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精彩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但要及时发现,还要让他们现身说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的相信与学生的自信,进而形成一种美丽的循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疲乏战术中解放出来,走进主动快乐学习的园地。拥有自信且快乐学习的学生,给予老师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学生学习成绩与自学能力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性格的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可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自主开发,勇敢地面对,“我会做,我能做,能做好”不但成了他们自信的口头誓言,更游弋于他们的心理与行动之中。学生认为学习不再是困难和枯燥的事情,而是人生长河之中的精神享受,以及学生阶段的人生任务。

 

三、提升教师素养

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师资水平比较低下,非但师范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一人,就是真正师范类的专科毕业生也只有六七人,绝大多数教师来自电大等非正规大学,他们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教育视野较为狭窄。

崔其升无法改变教师的现有学历结构,可他知道培育教师比改变学历结构更为有效的道理。所以,在提升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研意识方面,他不但以前努力地做过,而且以后还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崔其升对记者说,为了提升教师群体教育科研水平,他们正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气氛,期望全体教师尽快走进教科研领地。

一是继续举办论坛,并在组织形式与研究内容上向纵深发展。由原来以校为单位的论坛形式发展到今天以学科组为单位的论坛形式。老师们在论坛上谈自己的成功作法,寻找教学研究中的失误与不足,研究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氛围日浓,成功收获日多,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强化实际操作。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虽然目前学校尚无条件安装摄像头,但却坚持节节有听课,课后有研究。从学校、学科、年级、班组四个层面,全方位地了解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状态。

三是坚持写拓展笔记。这种成长笔记式的文字记载活动,是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及时写下来的真实感受与成败得失。如是天天有记录,也就必然天天有学习,天天有思考,天天有进步。

四是关注学生的预习笔记。这是学生记载预习成果的一种笔记,是学生自主完成且有自我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将其及时检查并存档,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五是对教师的上课每天进行反馈,在这个基础上,评选学校的名师,目前已经评出33位名师,他们的脱颖而出,带动了更多的教师走向教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