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食品真像大揭秘》这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8:01
我看《食品真像大揭秘》这本书http://space.foodmate.net/12787/viewspace-16769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2-03 08:50:01 / 个人分类: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篇
查看( 13 ) /评论( 2 ) /评分( 0 / 0 )
一、食品企业真的那么黑吗?食品真的那么可怕吗?
本人食品专业毕业后虽然一直在食品行业,但一直做生产和质量管理,虽然也跟着客户作样品,开发新品,但对产品开发还不是很内行,但就我了解的来看,作者要么就一直在黑心的企业里工作,要么就是故意炒作自己,觉得做食品不如当名人赚钱快些。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他:食品不是这样子的,即使技术还不如日本精细的中国。从遵守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食品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确实存在,食品安全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为了赚黑心钱,使用工业原料做食品原料和添加剂,这属于犯罪行为,不仅仅存在于食品行业,任何行业都存在制假售假行为,比如黑心棉被服,比如翻新旧车当新车卖,比如汽车里的劣质刹车片,比如劣质的儿童玩具,比如用含有害成分做成的服装,等等,各行各业都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
真正做食品行业的,大部分属于违规,而且违规又分为有意识违规和无意识违规。有意识的违规,是为了企业的效益,为了鲜亮的颜色,为了延长保质期,过量使用合成色素或防腐剂等,明知故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过量点也不会多人体有多大的危害,这种违规行为类似于犯罪。其实在普遍认为食品技术没什么技术的情况下,目前很多企业属于无意识违规,也就说根本不懂食品加工原理或对食品原理似是而非,凭经验,凭道听途说,凭东凑西拼,违规了都不知道,这是目前食品行业的实情。
不要说凭经验做食品的,就是食品专业毕业的学生,专门从事食品研究的教授专家,除了专门研究食品添加剂的,谁能对所有的食品添加剂性能、用法、用量都了如指掌呢?能明白用什么能达到什么目的,使用前先查一下标准要求的用量,这就是非常专业的人士和企业了。所以出现什么问题,就用黑心来形容,未免有点过,这是一个行业的现状问题。
二、说说这本书的炒作行为:
别的不说,就说丸子状的添加剂一事,我做过丸子,现在也涉及一些产品的研发,食品添加剂,虽然都是浓缩型的,但价格也够浓缩的,动辄每公斤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还是食品级,部分企业甚至购买分析纯的化学试剂当食品添加剂使用(亲历过,因为研发做样品用的是分析纯的,所以就不允许更改原料,这也是前面所述问题的实例),价格更高。
丸子,一种大众化的食品,每公斤几元钱到十几元钱,试想加入几十元上百元的添加剂是增加成本还是降低成本?所以做丸子的高招在于不用或少用添加剂,以降低成本,而不是增加添加剂,至于三十多种,让我列我都列不出来,我们做丸子的时候,连少量的添加剂在内,原料不过三五种,何来三十多种添加剂?另一方面,丸子一般是冷冻保存,添加防腐剂的作用是什么?
所以这本书貌似内行,实则危言耸听炒作的成分更大。
三、说说食品企业如何做好添加剂的控制工作:
食品企业习惯上把一切问题都归为质量问题并归到质量管理部门(质量部、品管部、品控部、质检部),食品添加剂的控制也是这样,很多企业的添加剂备案、控制也都放在质量管理部门来管理。
质量的范围确实也够广的,但正是因为质量的范围广,质量也不是哪一个部门自己能管得了的。首先,食品添加剂的首控部门应该在产品研发上,是研发确定产品的配方。所以要控制好食品添加剂,首先要有专业的研发人员,懂得添加剂的作用,明白国家的要求,合理合法开发产品。并把合理合法的配方和工艺参数提供给生产和品控部门。现在很多搞研发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价”,或者为了藏拙,故弄玄虚,从不公开配方,那后续的控制就很难进行。其次,品控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要做好配方管理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工作,防止配错料和添加剂的非预期使用。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配方和配料的管理,二是添加剂的管理,配方配料的管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要求,还有保密的问题,添加剂的管理可以参考化学药品的控制方法,这里都不再啰嗦。
原辅料材料的把关也很重要,虽然我们自己不违规使用添加剂,但不能保证我们使用的原料、辅料,尤其是复合的食品配料、复合添加剂中不含有违规的食品添加剂,甚至用化工原料等非食品级原料替代食品添加剂等现象。即使都是符合要求的,复合的食品配料、添加剂的使用比例也是个问题;另外在天然的添加剂中掺入化学合成添加剂的情况也存在。
这方面除了要熟悉原料的性能特点,明确可能加入的添加剂,做好供方评估和原料验收外,复合的食品配料和添加剂,一定要搞清楚里面添加剂的成分和比例,以便在使用时把握用量。这一点难度比较大,因为这类产品的生产企业,配方保密程度很高,折衷的做法可以让他们提供参考使用比例,并签约保证在这个比例内,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不会超出国家国定的限量。另外,适当的检测验证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