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为何中国卖什么什么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37:38
中国出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跌,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涨,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这个语言并不是很精确,这里不去深究。
需要区别的一点是,这和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不完全是一件事情。换哪个国家出口衬衫,估计都得一大堆才能换回来一架飞机。这里的问题是:过去中国可能出口4亿件衬衫就能换回一架飞机,但是过了两年就得6亿件才够(因为衬衫价格相对于飞机价格跌了),再过两年就要8亿件才行了。
当然,光比较衬衫和飞机的价格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毕竟中国出口很多东西,也进口很多东西。一个比较常用的指标是所谓的贸易条件—简单的说就是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一个国家出口的东西相对于进口的东西越便宜。
我这里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作了一个简单的中国贸易条件的图,红线是中国1990-2007年的贸易条件,大家不用管具体的数值(因为这些数取决于怎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基年如何选取),只用关心这条线的走势就行了。蓝色的虚线只是帮助大家看明白,我们的贸易条件在整体上,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是在恶化的。换句话说,在整体上,我们出口的东西相对于进口的东西而言,越来越便宜。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出口越来越多的东西来换回越来越少的东西。
在理论上,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一定就是坏事。从纯粹理论上说,假设中国人突然都变成了三头六臂,然后衬衫的产量一下增加到了三倍,但是衬衫的价格只下降了一半,所以虽然中国出口的东西变得更便宜了,但是从实际收入上说,中国人的收入还是上升的。这就像虽然摩尔定律可以让芯片越来越便宜,但这不代表Intel越来越不赚钱一样。
但是中国的故事恐怕不是上面的这个故事,至少不全部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着长足的提高,但是中国出口的增长中很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一些低端产业,还是靠很原始的方式进行的:原来一条生产线200个工人,过两年两条生产线400个工人,然后600个,800个,通过不断的增加投入,特别是人力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然后从出口市场上说,出口一点的时候价格还不是问题,但是像中国这样给全世界做鞋子,做衣服,做家具的国家,量上去了,价格就得下来。刚开始价格下来一点,厂家还有利润,慢慢的利润被吃光了,就要开始补贴——工人工资是不能涨的,否则没有竞争力;汇率是不能升值的,否则没有竞争力;退税是要越来越多的,否则没有竞争力。可是这样的竞争力真的是我们想维持下去的吗?即便我们一厢情愿的想维持,又能维持多久呢?
靠吊着输液管维系的“竞争力”是难以持续的,中国在这上面曾经经历过的教训可不是一点两点。
郭凯 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