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共”的成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02:06
“前苏共”的成色
未羊
小时候看过“郭亮带兵抓郭亮”的戏:敌人要抓共产党员郭亮,碰巧在路上撞上了,可敌人不认识郭亮。郭亮将计就计,带着敌人去抓郭亮。在这个戏里,郭亮既是郭亮又不是郭亮。
与戏中的郭亮类似,前苏共既是共产党又不是共产党。众所周知,列宁创建的党是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可是,前苏共执政以后,慢慢地腐败、变质了,党的高官要员们逐渐转化为“红色贵族”,不再是共产党了。
在斯大林时代,苏共高级干部实行特定工资和“钱袋”制度,工资为2200—5000旧卢布,与平民的工资差达50倍以上。除工资外,每月还有一个“钱袋”,装在信封里秘密发给各级官员,金额为几百到几万卢布之间。苏共高级干部免费占用轿车,吃饭、游玩、医疗等不花钱,买东西上“小白桦商店”,特供鳇鱼、出口伏特加等稀缺物资和“资产阶级”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美国香烟等。另有特殊裁缝店、理发店等在莫斯科有100多处。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几乎全被官员豪华别墅所占。个别官员专用别墅超过100所,有的一次也没住过。
前苏共特权阶层生活上奢侈,用人上大搞裙带关系。斯大林的儿子20岁时是个上尉,4年后提为中将;勃列日涅夫女婿在10年时间里由上尉提为上将。高干子女成为“官二代”,出现了一个稳定的特权阶层。与此同时,买官卖官之风盛行,阿塞拜疆的区委第一书记岗位标价20万卢布,第二书记10万卢布。官帽卖完了就增加编制接着卖,到上世纪80年代初,黑色冶金工业部有部长1人,第一副部长3人,副部长15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共高级干部打着改革旗号,以发展市场经济的名义,把国家财产转移到个人手中。前苏联解体后,一些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前苏联政府的部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政党(摘自人民日报社《文史参考》2010年第15期)。”
纵观前苏共的蜕变,我们不难看到,在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时,前苏共是共产党,但执政后变了,不是共产党了。要说是,不过名义上是,实际上不是。或者说有的党员是,有的党员不是;有的入党初期是,入党中后期不是;有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和平年代不是。而在“不是”的党员中,有许多党的高级干部,他们的蜕化变质使一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变成了全心全意为卢布服务的政党。共产党不再是太阳,而是乌云,照到哪里哪不亮,照到哪里哪遭殃。
何以如此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前苏共未能经受住执政考验。执政有两个方面,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执政可能是辉煌的起点,也可能是悲剧的序幕;执政者可造福百姓,也可祸害四方;可名垂青史,也可遗臭万年。执政就是上台,台上的风景美不胜收,台上有名誉、地位,有金钱、美女,有鲜花、掌声,有高高在上、飘飘欲仙的快感,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有一马当先、舍我其谁的霸气,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耐,有说一不二、指鹿为马的特权。这一切的一切,如同一柄双刃剑,可刺向对手也可能伤害自己。执政党一旦执政,就走到了十字路口,不是向左就是向右,不是前进就是倒退,不是登上顶峰就是跌入万丈深渊。
据传,勃列日涅夫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将乡下的老母亲接到莫斯科,得意洋洋地向老妈展示自己的豪华别墅、高级汽车、名贵家具等,并问老太太这一切如何?老太太说:“儿啊,这一切都很好,但是,共产党来了你怎么办?”
老太太一语成谶,1991年,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共产党来了”,她儿子领导过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四分五裂,灰飞烟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