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年秋季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覃彪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11:35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年秋季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从 覃彪喜_新浪博客 作者:覃彪喜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再次通过这个讲坛与各位领导、老师、前辈探讨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2002年,我本科毕业,拿着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证书开始找工作。在长沙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2003年初,我去了广东。到深圳以后的第一天,我在人才市场投出了一份简历,仅仅是一张A4纸而已,我却顺利地得到了录用,成为了一名房地产策划师。此前我从未接触过房地产行业,但是,入职以后的第7天,我就开始独立完成策划案了,一个月后就开始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全盘策划。后来,我又进入了完全陌生的IT行业,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基层的内容编辑做到产品经理再到项目经理。我一行程序都看不懂,但是我可以领导一个几十人的团队,每个月创造数百万的业绩。再后来,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一直稳步发展至今。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不解:我这样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可以相继进入房地产、IT之类的领域并且工作得如鱼得水呢?当我尝试着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所存在的价值——它们不但能够帮助尚未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将有益于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反思。2005年,我将我的所得与所失写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今天,我想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最新的思考,从一个毕业生的视角谈谈人才培养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就是一个学专业的地方,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会了多少种编程的语言、一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一门外语,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了,就可以靠他们掌握的这些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了。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不妨以我曾经做过的一个项目为例。我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要为一个楼盘做前期策划。当时那个楼盘刚刚完成拆迁,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一大块空地,而且位于深圳关外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前后左右有三面是工厂,还有一面紧挨着一座坟山。周边根本谈不上任何配套设施,没有医院,没有银行,没有超市,没有学校。就这样一块空地,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房子才能顺利地卖出去呢?一系列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了:要不要把容积率做足?究竟以什么年龄阶段的购房者为目标客户?以大户型为主还是中小户型为主?如何消除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销的时候又将什么作为楼盘的卖点?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单纯靠在大学课堂上学来的专业知识,靠教科书上的那些原理和公式是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不是懂得多少个房地产的理论和专业术语,而是具备一种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一个只懂原理和术语的人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思维能力出众的人可以在短期内掌握工作所需的原理和术语。这就是我当初在面试的时候可以淘汰掉好一些房地产营销和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原因。在给刚才说的那个楼盘提炼卖点、构思广告的时候,我们在反复调查、充分论证之后,决定将安静作为楼盘的核心卖点。为了体现小区的安静,我们的电视广告没有任何的声音,而且故意插播在吵闹的广告之后。画面上是一个宁静的小区,傍晚时分,万家灯火,池塘里的荷花缓慢地、优雅地绽放开来,这时,一行文字浮现了出来:我们没有为您准备更多的声音,只为了能让您聆听到荷花绽放的脚步。事实证明,这个广告是成功的,带来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而这样的创意又何尝是那些拿着教材和讲义死记硬背的人所能完成的呢?

 

所以,大学生必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地培养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中立足,也只有这种思维能力才是区别于大学与技校、大学生与技校生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就是把大学当成了技校,当成了打工仔培训机构。

 

有一个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那就是: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将要陆续从事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我们不可能给每一个行业都开设一个对应的专业,而哲学、历史之类的专业又没有对应的行业,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虽然可以对口就业,但是在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也早就供过于求了。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全部就是专业知识,而毕业的时候又没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他又将凭什么在社会立足呢?凭什么去应聘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呢?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的年会上意味深长地说:“发展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一定会找到他的发展道路。”很可惜,我们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没有把塑造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工作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宗旨。要改变这一点,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幅增加讨论班这一课堂形式的比重。大学的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是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如果老师上课就是念教材,像中学老师一样把教材上已有的一二三四板书在黑板上,那学生还有什么必要来听课呢?教材上的每一个字学生都认识,他们在家里自己看教材就行了。所以,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就需要质疑,需要探讨,需要辩论。学生来上课不是来知道书上写了些什么,而是来探讨书上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到底对不对。质疑和辩论应该是大学课堂上的一种常态,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得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些老师不给我们任何质疑的机会,这样的课我基本上都逃掉了;还有些老师不但鼓励我们质疑教材,而且欢迎我们质疑他自己。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有几个同学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都拿出来质疑了,而且还真能自圆其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班上那些在课堂上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同学基本上都小有成就了,至少比人云亦云、说来说去就是背教材的人要成功得多。

 

2、不但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之外也要力求包容、多元、兼收并蓄。大到科研课题的申报,小到规章制度的质疑,都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我大学期间用寒暑假的时间相继做过两次调查研究:第一次是想弄明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弊大于利了,是不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第二次是想弄明白一胎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是不是开放二胎必然会导致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我的这些质疑都直接针对基本国策,很难变成可以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但是,我们院系的领导和老师都鼓励我这种“大胆假设”,并且给了我必要的支持去“小心求证”。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当时在社会调查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未必可取,但是,那些经历却让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让我至今都受益匪浅。如果学校根本不允许这样的质疑,那还有什么大学精神可言呢?没有大学精神的学校又有什么资格叫做大学呢?

 

3、在专业设置上,不可盲目追逐社会热点,而应首先考虑专业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系。现在有些大学有意忽视了文史哲之类的专业,而对房地产营销、高尔夫管理、编辑出版、酒店管理等专业乐此不疲。这种做法用两个字来形容是“媚俗”,用四个字来形容是“自甘堕落”。如果社会有房地产行业,高校就要开设房地产专业,有高尔夫行业就要开设高尔夫专业,那每一个城市都遍布着夜总会、桑拿店、洗脚城,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也要亦步亦趋地开设一个红灯区学院按摩推拿系呢?其实,我们企业界的人都知道,一个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未必就比历史、物理专业的人更懂得营销,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也未必就比哲学、考古专业的人更善于做编辑。事实上,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出版社,真正优秀的编辑没有几个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

 

第二,应该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比重。我所说的语文能力并不是指背了多少唐诗宋词、看了多少四书五经。一切能够通过百度、google找到的我都只把它当成知识,而知识不等于能力。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谁都会用百度,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都可以通过百度找出来,那他这个人在互联网时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所以,我要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培养语文知识。

 

什么才是语文能力呢?其实就是读和写。我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当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脱离了这个基石来谈任何理想、追求,都不过是海市蜃楼。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很好理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我们就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谁能够快速地阅读并且准确地掌握其中的信息,谁就更有机会取得成功。我们在企业里每天都要看大量的资料,有些人拿到厚厚一叠的资料以后,很快就能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而有些人却看了半天还不知所云。这种能力上的差别必然会导致事业发展空间的差别。

 

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投标要写标书,策划要写策划案,记者要写新闻稿,律师要写辩护词,培训师要写培训课程,职业经理人要写各种各样的分析报告,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他们的工作都将一筹莫展。据我观察,在企业里,如果不考虑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至少有50%以上的雇员在日常工作中离不开写作。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申请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不管是考SAT、GRE、GMAT还是LSAT,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语文测试。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领域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都要考核应聘者的写作能力。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写作能力的考核,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节奏上的美感,又没有逻辑上的严谨性,我是绝对不会录用的。

 

语文能力是如此重要,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倒不是说要每个大学生都必修一门大学语文课。其实,语文教育不一定要通过语文课,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看成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门课都离不开阅读和写作。关键在于,我们的大学生阅读量太少了,写作训练更是远远不够。老师在讲政治学这门课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或者用一个月的时间看完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每个人看完以后都要写一篇3000字的评论,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果大学四年一直坚持这样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何尝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呢?可是,我们的老师要么不推荐书目,要么推荐了也只是随口一说,学生看不看都没关系。很多课程直到期末考试都不需要学生写一个字,就算要写,也顶多是写一两篇小随笔,而且十之八九是在图书馆里或者互联网上摘抄下来的。

 

第三,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指导。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学生自己。有一种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非常漫长,而找工作不过是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才做的事,所以前面三年可以放手去玩,把一辈子当中最美好的、最适合读书的时光用于在餐桌上觥筹交错,在草地上花前月下,在网络游戏里流连忘返。他们以为只要快毕业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下载几份简历模板,学一点面试的技巧,买一套笔挺的职业装,大不了再请形象设计工作室包装一下外表,肯定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种想法实在是很傻很天真。为了纠正这种可怕的想法,我给今年新出版的一本书起了个很俗的书名:《求职,从大一开始》。决定求职结果的并不是面试那十几分钟,而是整个大学四年。从进入大学以后第一天开始,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读大学,就决定了毕业的时候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职,从大一就开始了。

 

还有一种大学生,读书非常用功,上课很认真,上自习也很积极,可是,他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也就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什么,期末考试要考什么就学什么,听说考什么证对求职有帮助就考什么证。他们没去过人才市场,没接触过用人单位,就想当然地以为用人单位都不会要本科生了,所以又为了考研穷经皓首、挑灯夜读。如果读大学不过是为了考试,那大学就变成另一所高中。现在考研很热,很多学校几乎全民皆兵,一些学校也把考研当成提高就业率的一种途径。可是,与其说是就业难导致了考研热,不如说是考研热加剧了就业难。当一个人把大学四年都用来准备考研了,我们还指望他能塑造什么核心竞争力呢?当这些人考研失败以后再来求职,又有什么资本打动用人单位呢?越是盲目考研就越找不到工作,越是找不到工作又越要考研。于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

 

如何才能让这些大学生从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的尴尬境地中摆脱出来呢?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塑造核心竞争力。哪些人应该考研,哪些人不应该考研?考哪些证是有用的,哪些又是没用的?到底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学习,还是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因人而异的职业规划。

 

现在,我们的大学对于职业规划不可谓不重视,只是很多力气使错了地方,或者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切实地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指导。比如,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可是,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本科毕业随波逐流地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也不敢去外面找工作,就留下来当了辅导员,专业课讲不了,就讲一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这种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课。真正的企业用人单位长什么样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却振振有词地跟学生们说着企业的用人理念是什么。这样的误导比不去指导更糟糕。

 

为了让大学生得到更加实用的指导,我觉得高校不但要在教材、师资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外的智慧。比如,让企业界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人给高校讲授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做一些培训,邀请企业界的人给学生多做一些讲座,还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多去用人单位实习,在与社会的这种直观的接触中完善职业规划。

 

第四,要增强责任感的教育。

 

在我这几年跟大学毕业生接触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责任感在大学毕业生身上的缺失。为了了解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我曾经跟不少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生聊过关于鱼翅的话题。我的原则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了减少人类对于鲨鱼的捕杀,我宁愿一辈子都不知道了鱼翅的味道。可是,很多年轻人都不屑一顾地说:“就算我不吃,别人也会吃的呀。海洋生态系统并不会因为我一个人吃不吃鱼翅而有任何的改变。”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这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就要完蛋了。

 

如果说对鲨鱼没有感情尚且情有可原,那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亲人都不负责任,就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了。不是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因为求职或者个人感情遇到了挫折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么?当一个人为了一个不再爱自己的恋人而伤害永远爱他的父母,为了那些暂时抛弃他的用人单位而将永远也不会抛弃他的亲人置于永恒的伤痛之中,我们又怎么可能再奢望跟他谈什么社会责任感呢?

 

关于责任感的教育,我觉得要在两个问题上摆脱一定的思想误区。第一,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感理解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不是社会责任感呢?当然是。但是,这样的责任感太高尚,也太抽象了。这样的责任感事实上也不符合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的情感逻辑。假如一个人去超市的时候少用塑料袋、喝了酒以后也坚决不开车,这算不算社会责任感?当然算。可惜,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忽视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责任感。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么习惯于把责任感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甚至简单地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要想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大道理、或者做几次思想道德评分,就让学生具备责任感了,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于责任感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经历来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感。比如,我一个读者曾经有机会去农村参加短期的支教,但是比较犹豫,怕影响了学习。我坚决主张她去报名参加,她也就去了。支教结束以后,她说那段时间的经历给了她非常深的震撼。她刚接触到那些农村的孩子时,并不喜欢他们,觉得他们脏,不讲卫生。后来,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不但喜欢上了这些孩子,而且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对孩子在起点上的不平等,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知。她现在就特别想在毕业以后能够做一些事情帮助农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非常高尚的责任感就这么产生了。

 

时间关系,只能挂一漏万地说这么多了,很多观点在诸位前辈看来或许贻笑大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教育创造未来,而不是让教育被现实所绑架。如果我的发言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感到无比欣慰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