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造钓鱼岛问题 却怕促发两岸军事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7 23:29:06
2010年10月07日 10:32:15  来源: 环球时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资料图:日本舰艇夹击中国大陆保钓船只。
钓鱼岛风波有三个起点,一是源于明代或19世纪末叶的史料起点。二是二战结束前后由开罗宣言等重要史实构成的文献起点。但最重要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海外“保钓运动”揭开的新篇章。前两个起点,正是因为“保钓”才开始引人注目。因此,“保钓”才是“钓鱼岛风波”真正的历史起点。
“保钓运动”向我们揭示了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钓鱼岛问题完全是美国一手造成的,本质上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第二,这是美国当时东亚战略中的基本思路———“分化中日”。尤其类似钓鱼岛这种既不能马上解决,又不会引发重大战事的“慢性摩擦”,正合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其力度也恰到好处。
第三却是美国始料未及的,即台湾民众利益受到伤害并激起强烈反映,造成重大争议,并由此为两岸高层及民间的沟通开启了一条新路。
无论美国当初是否有意而为,美国都从钓鱼岛得到了有足够份量的三份遗产∶
第一,在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钓鱼岛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屏障。
第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将琉球行政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列屿的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这既带动了日本在上述岛链中的作用,又在中日关系中埋下了一枚地雷,并使中日很难建立超越美国的合作关系。这两条是美国愿意看到的,也是它已经看到的事实。
第三份遗产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即钓鱼岛虽然挑拨了中日关系,但却促进了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际,美国最担心的就是以后两岸是否会在政治、军事上良性互动,钓鱼岛实际上就是为两岸铺设的一个平台。
不仅如此,“保钓运动”还引发了两岸尤其民间对美国百年侵华政策的不满与批判,这是美国人始料不及的。

我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放下小艇
市民收藏历史地图成佐证 可证明钓鱼岛从不属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