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s】一妻十二妾:揭秘罕见的民国家庭合影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13:08
一妻十二妾:揭秘罕见的民国家庭合影照(2010-01-06 08:40:16) 标签:文化 人文/历史 史海钩沉 民国家庭 合影照片 十三姨 妻妾制度 一夫多妻 分类:史海钩沉

       

 

    ·一妻十二妾:十分罕见的民国家庭合影照。

 

    这是一张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民国时期一个家庭的合影照片,男主人身穿中式服装居中而坐,围坐在他身边的是他一妻十二妾:前边坐着的,应该是他前六房姨太,按顺序,左为大,右为二,其余类推;后排是七至十三姨,十三姨可能是右数第一个。不过也不一定,如果是按“宠信”指数,这个编排可能又有所差异。

    没想到七八十年前现实生活中上演的“十三姨太”在经年后还能在影像里呈现。照片虽然难得,但是其情又甚是可叹、可怜。当然,无论它所表述的内容是什么,都是一段历史生活的记录;无论它反映出了当时何种社会形态、生活方式,都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进步;无论是风光无限的男子还是感情束缚的女子,都会为那一幕感到无奈与叹息。毕竟,时代在进步,人也在向前看。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妻妾制度的形成自有其内在原因。一些部族或部落首领凭借手中的权力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侵占公共财富,化公为私,争夺土地、财物、奴隶,扩大了私有制的基础。无疑,在这种私有财物的积累中也包含了男子对女奴隶的支配和妻妾制度。

  从甲骨文材料看,商代帝王普遍多妻。如商王武了便有六十四个妻子。媵妾制度便是男人分开的多偶制。所谓媵,起初是指随同女子出嫁的妹妹或侄女;而妾,则指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战国后,随着妹妹或侄女同嫁习俗的泯灭,媵成为妾的一种。媵妾又称为如夫人、小妻、旁妻、下妻、少妻、庶妻等等。其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家贫卖身的妇女、罪犯的妻女和“私奔”的妇女。儒家经典关于“等面上之,天子有十二女;等而下之,上庶人有一妻一妾”之类说法,反映了战国时期上流社会媵妾之盛。到了魏晋时,此风有增无减,政府对此公开认可晋政府规定:诸王可置妾八人,郡公侯妾六人,一、二品可有四妾,三、四品有三妾,五、六品有二妾,七、八品有一妾。西晋时豪侈成癖的石崇,“ 家里有美貌女子几千人供其享乐。”

 

   

 

    隋唐元明清时期,媵妾制度更加完善,法律只禁止多妻,不禁止多妾,画龙点睛妻只能有一个,媵妾则不受此限。宋代沿袭唐朝的习俗,媵妾之风遍及全国,士大夫之家无不妻妾成群。蔡京、和珅这样声名狼藉的大贪官自不必说,即便是张居正、海瑞这样流芳千古的大清官,也少不了媵妾侍候。

    到了民国时期,还依然实行妻妾制度,但在这一时期社会舆论和妇女团体均强烈呼吁“禁止蓄婢纳妾,纳妾者应予重婚罪论”,许多开明的社会人士也反对这种歧视妇女的制度,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这种传统的扼杀个性自由的崎形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梁启超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谭嗣同则实践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1900年,蔡元培在续弦时公开提出了男子不娶妾、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夫妇不合可离婚等新的婚姻主张,直接向传统婚姻制度发起挑战。二十世纪初,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如秋瑾、金天翮、何大谬、刘师培、何震等人,都各自发表了文章,提出了改良婚姻、家庭革命甚至废除传统的婚姻家族的思想主张。他们从个性解放的基本观念出发,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主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制度。1908年,何大谬出版《女界泪》一书,进一步抨击旧式婚制,主张自由婚恋,提出了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的观点。随后,要求改革旧婚姻制度反对婚姻束缚提倡婚姻自由的呼声和文章。都号召青年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结婚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官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砦主张和行动,极大地促进了婚姻自由观念的扩散。

  中国旧的婚姻形态到民国前,基本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二是。早婚、早聘恶俗泛滥;三是表彰所谓的贞烈、出妻及一夫多妻制。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旧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伴随着政治法律制度的变革,传统的婚娴制度和婚姻礼俗改革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对旧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而是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婚姻变革运动中。呼吁革除这吃人的畸形道德,争取婚姻自由。但是,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公布,残存数千年的传统妻妾制度才得到彻底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