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9:16
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   裕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近代蒙古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在江浙战役中,身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指挥近万名清军爱国官兵,积极筹设江浙海防,力主收复定海,誓死守卫镇海。但因装备悬殊,再加上当地官商抵抗意志较弱甚至暗地勾结英军,尤其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逃脱,裕谦孤军坚持抵抗到最后,怀着失地辱国的义愤投水自尽,以身殉国。   裕谦(1793-1841年),原名裕泰,字鲁删、衣谷,号舒亭,博罗特氏(即博尔济吉特氏),察哈尔蒙古镶黄旗(今属锡林郭勒盟)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曾祖班第,官至兵部尚书;祖父巴禄,官至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将军;父亲庆麟,官至京口(今镇江)副都统。都是清廷有功之臣。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裕谦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任礼部主事。1824年(道光四年),补以礼部满洲、蒙古员外郎用。1826年(道光六年),裕谦被任命为湖北荆州知府,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4年(道光十四年),历任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1839年(道光十九年),改任江苏布政使、兼署江苏巡抚。同年底,实授巡抚。他在战前从政期间,严禁鸦片输入。仅在几年的禁烟中,共计拿获烟犯1000余名,问拟遣军流放吸食者不下2000名(裕谦《勉益斋续存稿》卷6,第49页)。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于同年7月他代署两江总督职务,掌理江苏、江西、安徽之盐、漕、河三大政务。其地方文武大权及海防、江苏等军务,皆归其节制,他是清朝派往江南一名重臣。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在东南沿海不断扩大侵略,而主持江、浙海防军务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是个投降派,对英国侵略者一味妥协投降,既不主剿,又不力主收复定海。于是,被清廷撤去钦差职务,任命忠直可恃,平日办事尚属勇往的蒙古官员裕谦为钦差大臣(《清史稿》卷372《裕谦传》)。他到浙江镇海军营主持军务后,立即提出收复定海的计划。3月8日(二月十六日),裕谦在上奏《急宜乘时收复定海折》中,详细地陈述了收复定海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措施。他首先指出:"窃查定海据七省洋面适中腹地,为江、浙两省门户,逆夷盘据不退,则七省不得戒严,而江、浙二省尤不得安枕(《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2,第781页,中华书局1964年)。因此,他提出,趁现在英军大号兵船,正在广东与官兵相持,其定海防守尚弛之时,应该出其不意及时攻取定海。裕谦对于盘踞定海英军实力还作了正确的估计和具体分析。据他采访得知,定海英船只有二十余只,城内居住英兵亦不过千余人。况且其夷目皆分居总兵、知州衙门及城隍庙、祖印寺,并沈姓民房等处,无难聚而歼洗"。裕谦还指出,现在镇海已存兵精锐数千、标兵数千,总能调度得宜,赏罚必信,并备游兵相机策应,必可一举克服(同上,第782~784页)。兵贵神速,不可坐失事机,他主张立即攻取定海。在奏折中,裕谦还大声疾呼:夫事机愈早则愈易,愈迟则愈难;旷日持久,劳师縻饷,海洋何日得靖?商民何日安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2,第783~784页)。裕谦的主张,为清廷收复定海,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年3月底,收复定海后,清廷便全力起用裕谦主持浙江军务。3月19日,钦差大臣裕谦自上海行营驰抵镇海军营。当时,他星夜渡海会同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查阅海防,特别是加强定海和镇海的防御力量。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修复定海土城;(二)选择地势,安设炮台;(三)抚恤难民,安居乐业;(四)招募技勇,以备抵抗。经过裕谦的整顿,定海防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定海驻军达5600名,大小新旧炮台70位,火药、铁弹数万斤。当时,国内各省积极支援定海的军备也极为周全。如在裕谦将离开定海的前夜,河南省又送来打造台炮500杆,长直白腊杆3000根。基本上达到了军械必应宽为储备(《清宣宗实录》卷349)的作战要求。   裕谦在筹设海防中,深谋远虑,胸怀江浙整个防务的全局,坚持以御为剿,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他还提出了《疏陈定海善后事宜和防守定海十六条》的重要措施。他在筹设定海防务的同时,也十分关心镇海的防务。他说:江苏、浙江两省,同为天下精华之地,财赋之区,最关紧要。镇海地方,实为浙东门户,夷船往来,不可预必(《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8,第1017页)。因此,裕谦又会同浙江巡抚刘韵珂、提督余步云商定,会筹镇海要口,酌添防工,在镇海城北,逼近海洋,该处城垛及招宝山威远城后面单薄地方,大量堆积沙袋;并购长大木桩,扦钉镇石,加固防御。同时,对金鸡山埂上平地、筑堡、树桩、安炮",加强了必要的防御工事。   在江苏海口方面,裕谦也作了相应部署。其中,以宝山县之吴淞口为前沿阵地,他命陈化成首先在宝山布兵设炮。经过陈化成布防,统计该县共有调防营官兵二千九百五十名,又吴淞本营兵一千余名;乡勇三百余名。火攻船四十只,大小炮二百四十余位,抬炮二百四十八杆,军威甚为雄壮周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9,第1070页)。此外,在上海地方,共有调防外营官兵1100名,提标本营兵700余名,小炮32位,抬炮100杆,乡勇200余名,配船20只,渔船4只,团练水勇100名,均归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统领。无事则弹压操巡,有警则随机防剿,并为宝山之援应。至于崇明地方,裕谦也派有防兵3300余名,严密防守,枕戈以待。   同年9月,英国为扩大侵华战争,首先派兵3万名,分乘29只军舰侵入定海。在这次战役中,裕谦亲自指挥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兵5000余名,同英国侵略军血战6天6夜,痛歼英军1000多人。最后,定海三总兵壮烈牺牲。10月1日,定海再度失陷。   10月2日,裕谦在镇海得报定海再度失守,他不禁皆裂发指!并焦急地说:惟该逆骄盈已极,定海既已失守,则我之枪炮器械又为彼有,势得回扑镇海(同上,卷33,第1245页;卷34,第1266页)。于是,他向清廷表示:现在会同提臣余步云督卒镇将,协力守御,城存与存,断不敢稍有退志,以冀保守斯土。   10月8日,当英国侵略军兵船40余只,已逼近镇海海口,不下万人来犯时,钦差大臣裕谦抱定誓死报国的决心,竭尽血诚,奖励士卒,准备进行殊死的抵抗。   10月9日,英军舰4只,驶进蛟门,逼近镇海。裕谦立即命令余步云坚守招宝山,又遣总兵谢朝恩守金鸡岭。他为了团结全军抗敌,乃集将士祭关帝天后,与众曰:'毋以退守为词,离城一步;亦毋以保全民命为词,受洋民片纸,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亟!'(《清史列传》卷37《裕谦传》)。但临事贪生畏敌,首先退缩、大懈军心的余步云,他见裕谦死守志确,难以婉劝,已心恶之,及行礼,托足疾不能跪(梁廷彤《夷氛闻记》卷3,第97页),不预誓盟,明目张胆地违抗裕谦所主持的死守镇海的抗敌誓盟。但是,裕谦誓盟死守镇海音词慷慨,闻者振奋,广大爱国官兵很受激励。是日,在临阵前夕,裕谦命部下则将凡军中谕旨奏疏及他文薄置于行馆中。并告知家人余升,吾所草诸疏,藏之家祠,朝廷有所推问,以此进(鲁一同《书裕靖节公死节事略》,见《通甫类稿》卷4)。随后,裕谦在料理后事时说:余无子,妻弱,一女在襁褓,可以得峻(指其弟裕恒之子)承祧。丧葬之费,取给而已(《鸦片战争》第四册,第655~656页,神州国光社,1952年)。他对其幕客曰:所有奏稿,即托君等共各相好,代为刊刻,与前刊《勉益斋偶存稿》并交予弟(即裕恒)存立祠堂。设奉行查事实,即可以此二书,呈送史馆。又有遗书二封,交阮姓签押,如何云云……并对诸书生曰:有寇至则去之义,临阵时则可作速出城,探听他的生命攸关。如死于战场,可告之家人,会于余姚,勿殡我(《清史稿》卷372《裕谦传》)。   当时,他预检朱批寄谕、奏稿送嘉兴行馆,处分家事甚悉。最后,裕谦对其幕客曰:胜,为我草露布;败,则代办后事(《清史稿》卷372《裕谦传》)。于是他挥手而去!登招宝山之威远城督战,投入指挥保卫镇海的战斗。   据史书记载,当裕谦登上威远城于前沿阵地将战之际,他对幕客说:公等皆去西城数里外,观吾破贼,急草露布,不者与家人会于余姚,勿顾我。我死,提督(按:指余步云)必以我说于夷,夷虽得镇海,不能有也。朝廷复命大将断曹娥江而西,东南尚可为,勉之。   10月10日(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国侵略军舰队,分为两路,每路数千人,分别窜犯金鸡岭、招宝山。裕谦手提抱鼓,亲临指挥战斗。正当战火纷飞,守军英勇抗敌的时刻,贪生怕死的余步云,"不令开炮。他单骑上城,有所谒。以保全数万生灵为词,请遣外委陈志刚前赴夷船上,暂事羁縻,请求退守。裕谦义正词严回答说:节帅告以此不过苟且旦夕,况有殇国体。片刻后,余步云为了避战逃走,再次登城请求裕谦说:以伊一人身死,分所宜然,但家中妻子女儿30余口,实属可怜!裕谦仍激励他说:女儿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断不可夺。此在城军士,共闻共见者也。但余步云仍不顾国家安危,他见英军攀援欲登招宝山,便弃炮台,绕转山后逃走。在危急形势下,裕谦一面指挥守军燃炮,英勇攻击,一面又命总兵谢朝恩、协守黄冕坚守金鸡岭,歼敌军数百人。裕谦又以"扼要合击的策略,随命黄冕持令传知谢朝恩,撤浃港乡勇,移沙蟹岭,与官兵合(《夷氛闻记》卷3,第98页),集中兵力合击,并采取无论夷由何路上,皆可从半山压击之的战术,歼灭很多英军。最后,经过多次战斗,由于山上之兵,腹背受敌。同时,招宝山火药自焚,英人络绎上城(余樾《镇海县志》卷37《杂识》)。金鸡、招宝两山,相继失守。是日,在英军延烧民屋,炮火雨下和守兵皆散的动乱形势下,裕谦深知事不可为,城不可守,便命令江宁副将丰伸泰护理钦差关防各印,逃出镇海,送至浙省巡抚衙署。裕谦见大势已去,怀着失地辱国的满腔义愤,迈着沉重的步伐,自招宝山徐步走下威远城,毅然昂首奔向学宫前,向西北叩头,跳沉泮池殉节(《通甫类稿》卷4。泮池为宫前莲池)。镇海遂告失陷。   裕谦殉国后,当即被其家丁余升、陆喜等人,同副将丰伸泰、千总马瑞鹏将节帅捞起,装入小轿,抢护出城,至宁波府城(夏燮《中西纪事》卷24《海疆殉难记·镇海殉难》)。经知府邓廷采、守绍台道鹿泽成,易衣灌救,仅止微息,由于英军又攻宁波城,随后有清兵数十人,扛抬节帅出城,觅一小舟,行抵余姚。10月11日(八月二十七日),过余姚县,去城五里气绝,殓于杭州(《夷氛闻记》卷3,第98页)。   裕谦殉职,举国肃然。当时的文人徐继畲在其《致赵盘文明经谢石珊孝廉书》中写道:八月中旬,重陷定海,定海百姓,两年中两遭大劫,可为悲痛!下旬陷镇海……殉难者钦差大臣裕谦,此公豪杰之士,以灭贼自任,力竭而死,天下悲之!(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