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第一课 佛教的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53:13
第一课  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恒性的;再如生死、无常、缘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人生也唯有体证到真理的条件,才能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

  何谓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那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美丑、等二边的极端,如人生热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的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不起苦,了辛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众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领域,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进而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注释]

  □有情众生的身心是由五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因常造作诸恶,如火炽然,生生不息,逼恼身心,苦上加苦,故谓五阴炽盛苦。

  □是指人的身心本来就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所生的苦,称为苦苦。

  □是指原本顺乎己意的乐境,一旦时过境迁,或因故遭受破坏,而逼迫身心的苦恼。如“乐极生悲”或“丧亲之痛”等,都属于坏苦。

  □是指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使身心感到逼恼,称之为行苦。例如,我们常因“时光飞逝”或“世事无常”而慨叹良多,即属于行苦。

  □为四大种之略称,又称四界。佛教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地的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称为地大;水的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称为水大;火的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称为火大;风的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中:□地大,指人身中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水大,指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火大,人身中的暖气;□风大,人身中的出入息及身动转。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又称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等组成有情身心的五种元素。

  □指自体之本性。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乃用以显示有情为惑业所缠缚(迷)之因果关系。即依贪、瞋、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又由此业为因而招感三界之生死苦果,故称为惑业苦。

  □三轮体空,乃指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其内容包括:□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

  □忍,是担当、负责、认识、承受。无生法忍,即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灭的自在境界。

  □指真如之实体。真如广大,含涵一切,故称之为大;总体一味平等,无差别之相,故称总相。《大乘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因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等四德。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载:“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习题]

  一、佛教认为符合真理的条件有那些?

  二、简单说明佛教真理的内容。

  三、“苦聚”、“无常”、“无我”、“空性”、“业感”、“因果”、“缘起”、“中道”、“般若”、“涅槃”之间有何关系?

  四、了解佛教的真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