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伟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3:18
长征,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伟大实践
《孙子兵法》因为玄机暗藏、古奥简约,寓意深刻、哲理悠远而机辩无穷,中国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读懂它。但是,因为《三国演义》和失街亭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的老百姓却人人知道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这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高层次的文化层面里,都是极为罕见的特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造就与实践了一段兵法经典,也成就了这个民族,军事理论的辉煌。
《孙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自宋代起,就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其十三篇之“九地篇”九十三则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信条的来历。中国古代的兵家,以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曾经不止一次地验证了这一真理。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先例。
三国晚期,二出祁山,意图收复中原的诸葛亮,因为新收陇西三郡(今天水、武山、甘谷等)与关中山河相依,道路相通,蜀军要想无后顾之忧地保有它,并进军关陇以东地区,就必须牢固地保有天水东北,地当陕甘通衢的街亭。大将马谡自报奋勇,要领兵去镇守街亭,抵御魏国司马懿大军西进,并防止其复取三郡,迂回包抄北伐蜀军后路。自以为精通兵法,博览群书的马谡,不于街亭大道要冲立起城池,设置壁垒,以强弓硬弩守住通衢要道,而扎营于附近山上,自以为这是将蜀军置于死地,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孰知,马谡并没有读懂兵法。孤立被围的山丘,虽可以居高临下,攻击山下之敌,但敌人只要扎起营盘,挖掘堑壕,以强大火力封锁下山要道,所谓居高临下的优势就丧失殆尽。如果敌人实行封锁,断粮道与供水,不消几日,守军自乱,下山投诚便是士卒唯一的活路。这死地其实不死,士卒有求生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死战,马谡只能丢失街亭,成为言过其实,其实无用的败将。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从战胜魏王豹的大将军韩信那里抽调精兵,东出荥阳前线与项羽对垒。却只派韩信将兵八千,从井径东渡陶甘河,进击赵国,迂回山东,以为侧翼呼应。赵王不听将军李左车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待机出动,全歼汉军的建策,派出大军二十万,迎击刚刚渡河的汉军。在前有强敌,后有河流,进退两难,惟有决死一战或可生还的绝地,韩信依然鼓励溃退的将士,反戈一击,奋勇杀敌,以险中取胜。试想,二十万大军掩杀而来,就是缴械投降,也没有机会,转身逃跑,也只有喂河中鱼鳖,惟有拼死一战,才有生还的可能。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以八千人击败赵军二十万,上演了古代战史,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同样的兵法原则,在不同的将领手里,就产生了不同的战役效果。究其源,势不同,地利有异,将领机械教条和灵活机动的表现不同。因此,征战收获也就不同。
在近现代战史上,贯彻这一兵法原则,最伟大的实践莫过于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损兵折将,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丢弃了洪湖根据地,转战于湘鄂西的红二军团,以及放弃了鄂豫皖,又放弃了陕甘根据地西征的红四方面军,由于执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在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大片的根据地,主力无以立足的情况下,不得不战略转移,寻求新的出路。这一决策虽然算不上什么英明正确,却也是当时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根据兵法,地区在战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的影响。中共在自己家乡作战的以农民为主的部队,当着不断的胜利,可以保全部队的有生力量,可以保卫根据地不受侵扰,战士家属处境平安时,部队会军心稳定、士气高昂,建制不乱,指挥有效,士兵会奋力作战,不必顾及家乡和亲人。当着部队连日作战,连日败北,将士疲惫,死伤惨重,而根据地日益缩小,士卒家属亲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时,军心就会涣散,士卒就会离心,继续让部队在家乡作战,部队逃亡、溃散事件就会不断。东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打下了长安,据有了关中的赤眉军思念故乡山东,而思衣锦还乡,遭遇刘秀大军截击,全军在归途中溃散就是明证。因此,将部队带离“散地”(兵法所谓本部队诞生区域,在此地需要强调部队的专心一致),使其一痛决绝,断绝返乡之念,死心踏地跟部队走,就是保持部队建制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当然,党的组织建设,严明纪律,思想工作不可或缺)。
孙子认为,败军如果不肯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始终围绕着它战斗的话,眷念家人的士卒就会逃散。只有深入敌境,无可退之路,将士或可专心一致,浴血奋战。把部队投放到无路可走的地方,部队就只能死拼来谋求生路。既然士卒能拼死,打仗哪有不胜的道理?部队深陷危险境地,就会上下同心,无所畏惧;而无路可走,军心就会巩固,将士、部队,相互之间的团结纽带就会加强。深入敌境,时时面临危险,士卒行动就不敢散漫,迫不得已,就只好坚决战斗。因此,这种军队就不必特别强凋,也会时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不待鼓励,都愿意出力。不待约束,就能亲密协力。不待申令,就会严守纪律。把将士们投到了除了拼命向前,别无他路可走的境地,他就会像专诸、和曹刿①一样勇敢。这就是“置之死敌而后生”。
长征中,突破湘江封锁线,抛掷了5万部众(战死、伤残、溃散)的中央红军,在湘粤黔交界地区,已深入敌境。部队上下,从领袖到普通士兵,都只有紧紧跟着部队行动,才或可保全生命。可以说是安危系于一线。任何人,离开了部队,伤残或掉队,都面临着被跟踪而至的敌军搜捕、虐杀的危险。因此,为了谋求生路,全军上下同心,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等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将士们有了心理依托和明确的方向。自然众志成城,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百炼成钢,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为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壮大,炼就了一支意志信念坚如磐石的骨干精英队伍。其他两支方面军也大致如此。
红军的长征实践,再一次验证了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所包含的真理。那从绝地觅生的代表着社会发展趋势和前进力量的军队,会由此迸发出精神的原子弹,开创亘古未有的历史新篇章。所以,毛泽东可以自豪地说: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开端。
①、专诸,春秋吴国勇士,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为公子光假扮厨师,于宴会上以鱼肠剑刺杀当时的吴王僚。
曹刿:事见《左传&S226;鲁庄公十年》,鲁国大夫。在长勺之战中,以逸待劳、以少胜多,一鼓作气,战败齐军。也是齐鲁会盟中不畏艰险,以身价性命相博,迫使齐君签定相对平等条约的勇士,中国古代刺客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