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系统还有多少令人恐惧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19:12

民航系统还有多少令人恐惧的秘密

2010-09-07 02:42:16

浏览 43173 次 | 评论 26 条

文/晏扬 

伊春空难已过去不少时日,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民航系统越来越多的秘密被“挖掘”出来,有些秘密足以让人心惊胆战。

据《中国经营报》9月4日报道,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日前表示,从初步暴露的问题看,伊春空难基本上是一场由低级错误引发的悲剧。其中一个“低级错误”是,失事飞机的机长齐全军“经验不足、素质不过硬”,可能存在“资质经历把关不严的问题”。据悉,2008至2009年,民航系统曾对飞行员的资质进行全面检查,查出资质不实的飞行员将近200人,其中深圳航空占了103人。当时,李家祥局长在内部会议上将之称作“民航系统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些资质不实、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就是民航安全的定时炸弹。”

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乘坐飞机悬于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飞机全靠机长掌舵,我们的生命握在机长手里,而这个机长可能是一个极不靠谱的人。一个经验不足、素质不过硬的机长对于乘客意味着什么,非“定时炸弹”恐不足以形容。飞机上埋藏着“定时炸弹”已经够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乘客对此毫无知情——民航系统曾查出资质不实的飞行员将近200人,这个消息此前我们并不知道,“民航系统的三聚氰胺事件”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实际上,这个消息既没有向外部通报,也没向全行业通报。在《中国经营报》的这篇报道中,“内部会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很多消息都源于民航系统的内部会议,并且止于内部会议。

这样看来,将飞行员资质造假比喻成“民航系统的三聚氰胺事件”,可谓贴切之至。它跟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也是不予公开,试图内部处理,一直等到纸包不住火、出了人命才为公众知晓。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被瞒报,是为了保护问题企业,袒护行业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民航系统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对外公开,目的何尝不是如此!企业的利益重要,行业的形象重要,社会稳定更加重要,唯独消费者的权益不重要,人们的生命安全不重要,这就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维稳”逻辑——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什么时候才能将人们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民航总局显然没有认真吸取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最大的教训恰恰在于瞒报。一个行业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部门与问题企业联手瞒报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和行业的信誉,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致使人们失去了心理上的依靠,人心惶惶,怀疑一切。瞒报当然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民航系统曾对飞行员资质进行了全面检查,为何还有齐全军这样的“漏网之鱼”?这说明,不引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单靠行业内部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行业痼疾。

民航系统也有“三聚氰胺”,这是伊春空难暴露出来的行业秘密,人们不禁要问:民航系统还有多少令人恐惧的秘密?莫非这些秘密非得等到出事之后才为我们所知晓?2009年中国民航出行人数突破2亿人次,民航安全关乎亿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民航系统三聚氰胺的危害性远甚于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作为一个服务于大众的行业,民航系统不该是一个神秘系统,及时向公众披露行业内存在的问题,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不仅是各个航空公司作为服务者的义务,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作为监督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