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没大师?就怕拔苗助长--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6 16:19:41

上海九三学社高校论坛:不怕没大师 就怕拔苗助长

2010年07月13日10: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日前,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在东华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九三学社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能力标准、发展要求与绩效评价各抒己见,对于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与会者展开深入讨论。

  大家认为,我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怕,没有大师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生造一流大学的外壳。他们建议应把精力放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育优秀人才上。

  面对挑战高校教师如何发展

  新形势到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怎样的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金立鑫认为,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鱼龙混杂让在校大学生获得的信息没有任何筛选,而社会消费的两极分化也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较大冲击,社会信仰更是受到了最严重的冲击。因此,金立鑫认为,教师自身的素养必须提高,做学生的楷模,做科学信仰的实践者,做社会良知的实践者,同时更要是专业中的内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珍富提出,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团队,他们首先是有对国际学术动态的高瞻远瞩,才有了对学生培养和引导方面的更高层次,所以必须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团队、促进人才流动等措施逐步建设学科中引领世界学术潮流的优秀教师团队。

  绩效评估应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高校的绩效评估应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的讨论由来已久。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赵炎等认为,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刀切”的方式不利于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追求高水平,应实行绩效评估双轨制。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柯政和教授黄国翔等提出,在现行绩效评估体制下高校教师很难“认真”,因为怕麻烦,不愿作出可能带来争议的判断,所以就将评议转向其他外在指标,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这样好交代一些。他们认为,同行评价其实在国外绩效评估的各个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避免人情的问题,实际推动优势学科的形成,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去行政化”可否“一刀切”

  “大楼”与“大师”的争议一直是近几年高校本科教学的热门话题,但是这个争议一直没有结果,大楼还是在建,大师还是没有出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俞慰刚等提出,高校培养不出大师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的行政化管理,重要的是加大教育的公平投入。目前大学经费投入基本按“985、211”的等级拨发,相差级数大,使普通高校经费比较紧张,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四处跑项目、挣经费,无心教学和科研。所以,要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前提下,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同济大学教授高旭军等认为,中国的大学中不乏追求官位之人。因为只要有了“官位”,就有了“地位”,“官位”越高,就更加容易晋升教授、博导或者院士,拿到更多的重点课题,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而专注学术的教师会被“边缘化”。所以,没有学术追求,哪里来学术创新。

  与会者还提出,在新形势下,“去行政化”不能简单地割裂政府和大学之间的管理关系,而应该明确职责,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强调教师和学术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吸收国外“教授治校”的经验,转变校内行政机构职能,强调为学术服务。(黄赟)

 

(责任编辑: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