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锁的大门里,藏着答案(中国青年报 2005-12-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43:13
首页->>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新闻幕后】
紧锁的大门里,藏着答案
2005年12月27日
本报记者 彭冰
再一次到吉林市采访,是因为松花江被污染。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一周之前,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媒体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消息是“没有有毒气体,水体没有发生变化”。
11月13日,周日,下午1时30分许,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发生着火爆炸,巨大的黄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滚滚浓烟笼罩了整个江北地区。接到线人电话,我飞奔回办公室,将所有采访器材一股脑儿地塞进背包,从驻地长春市向吉林市火速进发。
这堪称是吉林市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一次化工装置、设施连环爆炸火灾事故。气喘吁吁地赶到现场周边时,我看到,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玻璃几乎全部破碎,路边被爆炸飞溅物击穿的管线呼呼地吐着白气,像受伤后正在喘息的怪物。因恐有毒物质污染大气,处于下风头方向的上万名周边群众被政府有组织地疏散。
化工厂爆炸,更大的危险总潜伏在事故后,尤其是位于市区的化工厂,更尤其是临水而建的化工厂。人们最担心:爆炸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污染?
当夜近12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令记者们松了一口气:没有造成大气有毒污染。次日上午,在吉林石化公司提供的《第二次新闻发布材料》中也白纸黑字地写道:对大气、水体进行实时监测,目前“没有有毒气体,水体没有发生变化”。
悬着的心刚刚放下,哈尔滨停水风波突然引得舆论大哗。两地一前一后截然相反的说法,令人如坠迷雾。吉林市到底有没有发现松花江水体被污染?是没有发现?还是已经发现,却出于某种考虑未对公众披露?22日,正在外地进行其他内容采访的我,撇下手头事,受命匆匆重返吉林市。
采访进行得异常艰难。如果吉林市已经发现水污染,是什么时间发现的?为何先前对媒体称“水体无变化”?污染是如何造成的?污染到何种程度?松花江沿岸居民及饮用松花江水的沿途城市百姓是否得到了及时通知?怎样将污染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一连串问题,没有人能给我答案。
来到吉林市环保部门,我直奔有关处室,均被推给办公室。可到了该办公室,工作人员态度蛮横,面对提问,一概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接下来,在市委、市政府、吉林石化公司各有关部门间,记者像一只皮球,被踢来踢去,几乎所有人都三缄其口,有的很礼貌地请记者碰了软钉子,有的把记者撂到一边,不理不睬,有的则干脆避而不见。不过,费尽周折,可以判定一点:吉林市环保部门是早已知道水体被污染的。
天色已黑,天空中飘散着雪花,下班的人流消散后,街头冷冷清清。我不死心,又折回有关环保部门,期望找到夜班值守人员,期望能有意外收获。办公大楼已是铁将军把门,抬头望去,个别办公室还亮着灯光。我绕着楼走来走去,没有找到能够出入的小门。回到正门前,我几近绝望地使劲晃动铁门,留守在那儿不肯离开。不知过了多久,正巧有人走出来,我立刻迎上去搭话,攀谈得知,这正是一个掌握内情的人!
绝处逢生。由此人口中,我得到了不少至为珍贵的独家内容,心中诸多困惑也迎刃而解。次日,我又寻找消防队,以及可能得到一点儿消息的各有关部门,经多方打探,印证了那个知情人所透露的重要情节。当晚,相关报道终于在笔下报道出来。
第二次赴吉林市采访期间,我所住的宾馆就在松花江边。早上起来,每逢整点钟声响起,宾馆走廊就传出轻柔的歌声,唱的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支脍炙人口的歌曲,现在听起来,我心中是异样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