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II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22:38
[影评]新北大,新电影——大师背影中的离骚III
胤祥 发布于:2007-07-04 15:37

2007北京大学毕业电影-离骚终结篇/Sweets and pains
王海云作品-2007.7.2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公映
今天为了看离骚III,千辛万苦弄了张票,并且忍受毕业晚会的各种冷笑话一直到近十点才看到这部传说中的离骚III。作为离骚II的导演和混学校文艺圈的不靠谱青年,多少还是关心这部戏的,之前也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各种八卦。基本上在我的预期之内,包括现场效果和事后反应。砖那是一块一块的来啊……同志们,这是一部艺术片,真的,是一部艺术片,你们要慢慢看!
色彩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是让·比埃尔·热内的,结构是诗电影的,演员和戏中戏是基斯洛夫斯基的,音乐……音乐是徐鸣涧的!
当然这部戏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字幕的字体,突破了以往只用黑体的陈规陋习。其次是色彩丰富变换的画面,每一个镜头在热内的运动方式上加上了安东尼奥尼式的色彩——随着人物心理微妙变化而展现出的丰富色彩流转。这是此次观影最美妙的体验。话说安东尼奥尼在惊世骇俗的作品《红色沙漠》之中只有少数几个镜头运用了这种技法,而离骚III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这部影片最为标志性的视觉元素。真是十分的华丽,抱歉我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了。镜头则是十分丰满,充满了特写和大特写,以及复杂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变焦推拉以及反向变焦,总是让我想到著名法国导演热内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运动方式也有许多黑泽明式的小环移。另外是诗电影的结构,安妮宝贝式的文本,加上来自普多夫金、雷诺阿等大师的画面构成和剪接方式,以及镶嵌于影片中基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那一段的场面调度尤为精致,大赞),还有演员大量的沉默——基斯洛夫斯基式的表演风格,让我们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对北大和毕业的体验。
这部戏里,校园是被架空了的,毕业是被复杂的回忆、情感和梦幻拆碎了的,它们以一种诗电影的方式构架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为我们重建了北大生活和北大的毕业。所谓新北大、新电影便是此意,这是一部给人带来shock的片子,在毕业生的预期之外——或许这是距离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电影的叙事是普通观众不熟悉的,它没有观众期待的高潮和通常意义的起承转合,细节决定了一切——那些闪光的糖,以及糖纸,和那个在床上随着熟睡的女主角起伏的糖纸带来的隐喻,以及海,咖啡馆墙壁上的电影,空旷的十佳歌手舞台,以及只有她能看见的另一个自我,她超越时空的想像和与自我的交流,当这些细碎的镜头立起来的时候,呈现的是另一种状态的生活——没有起因的爱情,日常的情侣生活,两人之间经常的沉默和交流困难,以及没有具体原因的分手——那么这种生活又叠加在Decrain自身的经历上,她独特的逻辑和世界体认——诗电影的入口很小,我们只能试着去感受,而非理解。
然而砖还是要拍的。最大的一块拍向录音。徐鸣涧很辛苦我有听说了,可是配音糙到这种程度纯属不应该,并且,在试图把握镜头指向的时候,录音的剪辑点是在是太明显了。在影片的后半段,瓶子、糖纸、罐子的声音是在是太发指了,坐在第一排我几次都被震到了。然而音乐还是不错的,典型的徐氏风格,某个段落我甚至听到了离骚II里面来的一段钢琴,霎时被感动了一下。小明,下次请找个助理。
第二块砖拍给刘纯。话剧腔啊话剧腔,喝酒不开瓶盖,开了瓶盖喝了那么多次半瓶都没下去,糊弄谁呢……然而这个艺术青年演的是不错,直追《离骚》里面的刘骥才。作为某人的化身,你辛苦了……
然后我必须拍摄像。听说还是外请的……好吧,这是一个什么质量的摄像啊,变焦推拉都糙到这个程度,不提各种运动镜头。赵博……来,师父抱抱……我现在才意识到,尽管你是个双子男,然而你还是很靠谱!靠谱!
其实发指的还有很多,比如最后杨扬子明显凑时间的那个采访,比如张婉婷演的那个妈……演的很不错,然而化妆能再糙一点么……这么大的闺女还有这么年轻的妈……原来……原来……好吧我啥也不说了。那个排练教室最说明问题。你看到那么富有表现性的光了么,你看到那些基本不带关系的镜头了么,那基本就是另一个世界哈。总之这是艺术片,是新北大的新电影。或许有一天一些场外因素能够被排除,那时我们就应该能看到这部片子应该的状态。那是一片我们或许难以到达的海洋。然而最后说到北大的毕业电影,离骚/Drama Someday永远是不可超越的高峰,但是如今的孩子,甚至不知道那是2004年的毕业电影。离骚的时代或许真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