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ry大学人类学专家的博士Boyd?Eato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37:15
摘自《孤注一掷:美国科技巨头的成功经》专集评论
梅尔文·科纳(Melvin Konner)写过一本很有趣的书,书名叫作《扭结的翅膀》(The Tangled Wing)。它是哈佛大学生物社会学的教材。科纳还写过另一本叫作《为什么敢做敢为者成为了幸存者》(Why the Reckless Survive)的书。这两部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您是否关注到在我们中间正有一种特质在逐渐消失,那就是敢做敢为。敢做敢为者宁愿选择自我了断,也不愿被囿于人为设计和制造的“囚笼”之内。除非是达尔文那样的人才会把人类基因库中敢做敢为的基因完全清除出去。事实上,敢做敢为的人身上是有很多优点的。例如,当暴风雪将村庄封锁住后,是那些敢做敢为的人率先冲出暴风雪的围困,为全村人找回食物;在计算机工业领域中,当人们都认为关系数据库的商业运转不可能实现时,又是那些敢做敢为的人首先站出来说:“凭我的职业经验和资金力量也许可以实现它。”
也许这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模式。但是,我只是想说明的一点便是我们总是希望着能够彻悟生活的真谛,能够完完全全地了解我们自己。这并非一件如同从幼儿园上到12年级或是大学那样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对生命的历程和生活的奥秘进行永无休止地探寻和发现的艰难过程,它既是个性化的,又是外在化的,既是商业化的,又是非商业化的,总之,这个过程神秘莫测,乐趣无穷,引人入胜。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伴随一个人一生旅程的强烈而又浓厚的好奇心不断萌发和生长的发现式学习活动。
------------------------------第七章 基因和疾病:缺陷、脱轨以及妥协 ----------------------------
不要让基因吓坏你了
认为基因对人类身体和心理疾病和行为有影响而抱有恐惧和悲观看法的观点不
少。社会科学对研究和鉴别这些基因的作用抱有普遍的不信任感。在一定的程度上,这
种反基因的情绪反映了社会科学家和公众,甚至医务人员,对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的
普遍敌对情绪。许多人认为:人类疾病和人类行为完全是人类本质所致,是应当完全由
宗教或者道德、教育去处理的事情,不应当去寻找生物学的原因和克服困难的办法。一
旦这些人得了心脏病或者癌症,他们又不考虑坚持这种信念了。
试图改变生物学的遗传问题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呢?有一些理由支持这种普遍
的看法。最近关于近视的一次研讨会上,“使用-滥用学说”(use-abuse theory)派
认为近视是可以预防的,“遗传决定论”(genetically determined theory)学派认为
不可能预防,由此展开了一场争论。所幸,讨论的结果支持了本章所阐述的观点:近视
确实是遗传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预防的。事实上,弄清楚某种医学上的情况是遗传的
是件好事,遗传程序决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唯物的过程(material process)
,对唯物的处置必然会有所响应。正是研究苯酮酸尿症的遗传病因,促使我们发现了在
食物中剔除苯丙酸便可以防止它的症状出现,可以防止它。研究基因的活动或者说作用
(actions),以及这类偶而出现的失败的活动,已经防止了和治愈了多种疾病。麦尔文
·康纳(Melvin Konner)在1983年就看到:“发现某种不正常的情况是遗传决定的,便
有可能用最好的环境治疗办法”。后来,许多人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对疾病的遗传基础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收获,临床医学颇能从这些研究所获信息
中得到帮助。当某个基因的活动不利于病人时,医生可以采取对抗该基因的措施。牛津
的生物学家道金斯说:我们应当“抵制自私的复制者的肆虐行为”。
--------------------------------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  ------------------------------
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
内容提要
谨以此书献给故友、未来学家托马斯·曼德尔(1946~1995)
《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文版序
致谢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智力的本质
第二章 意识和智力
第三章 动物智力的进化
第四章 句法——智力的基础
第五章 思维——瞬息间的达尔文过程
第六章 大脑“达尔文机”的运作机制
第七章 超人智力的展望
译者后记
第四章的语言机提供了某些特例,以说明在一个句子中可以包涵多么精巧的关系:所有强制和非强制性的角色。一个动词(如“给”)的强制性语义是与关系相关的,当一种强制性角色未被充填时便引起认知上的别扭。嘿,这正如广告代理商已经发现的,“给他”这样的广告迫使你再去读广告牌,以发现你所疏漏的,你因此把该广告记得更牢。
那么,一个句子是否就是一种在与其他的句子密码的竞争中复制出来的大型时空模式呢?那并不一定。为了作出一个决定,我们并不需要复制竞争,如果没有包含特别新的东西,简单的评估系统应该是足够了。请回忆一下第一章中关于鹭鸶的论述:评估系统在其作决定时将起作用,因为这些选择游水、潜水、晾干翅膀、飞走、再看一会儿周围等,在世代进化中已经定型了。一旦你对其标准的涵义有很深的理解之后,你会发现可复制图式并不是包揽一切的。
许多灵长类在其皮层的浅表层中有标准跳跃间距的接线,这种接线预示存在短生的三角形阵列。人们不知道任何动物有多么经常地用它来复制墙纸似的六角形图案;也许它仅仅短暂地发生在出生前的发育过程中,作为一种测试模式来引导那些依赖于使用的连接,之后再也不发生。也许,皮层的某些区域完全用于实施专门化功能,决不复制短生的模式,而另一些区域常常支持旁路复制,变成为以达尔文成型过程所用的可擦拭的工作空间。鉴于运动指令的拷贝对投掷动作特别有用(因为这些指令能减少定时上的颤抖),因而也许在人类投掷准确性的进化过程中存在某种自然选择,从而使之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所有这些都是经验性问题;一旦我们的记录技术的分辨能力得到改进,我们将一定能看到六角形拷贝位于这一系列可能性的某一位置。
但是,要满足达尔文机的必要条件就需要某种与这类复制竞争很相近的东西——那就是我为什么引导读者穿过这个大脑迷津的真实理由。在这里,我们至少有了一个清晰的模式;有了复制、变异;有了为工作空间发生的可能的竞争;有了影响竞争的多侧面环境(现时的和记忆中的),以及有了下一代更可能具有由最大领地的拷贝所建立的模式异体(大的领地具有更长的周界线,正是这些界线上模式异体能摆脱误差校正倾向,并开始复制新的模式)。
在一本篇幅更长的关于新皮层达尔文机的书(《大脑的密码》)中,我将解释所有你从性、孤岛和气候变化的大脑同源物中所得到的趣味和速度。如果大脑中的达尔文过程快到能向我们提供进行正确猜测的智力,那么速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一直试图把大脑皮层分解为一些专门化的“专家”模块。对于探索专门化功能,这是一种上佳的研究策略。但是我并不很认真地把它看作是有关联合皮层是如何工作的一种概述。我们需要某些可擦拭的工作空间,需要能募集帮手来实施困难的作业。这提示,任何专家模块也应是通才,就像在紧急情况下,一位神经外科大夫也能取代家庭医生一样。我之所以偏爱短生性六角形镶嵌的理由之一,是它对专家-通才佯谬提出了一种解答,即甚至一片具有专门性长期印记的皮层区,也能用作工作空间,以覆盖其上的短期印记来影响竞争。
这样一种镶嵌也提示了一种下意识思想可能进行的方式,它有时会把往昔的某种相关事实推入你的意识之流。特别重要的是,因为模式的异体本身能进行复制达到短时的成功,因此这条“拼花被褥”是有创造性的——它能将一些不起眼的原始素材塑造成某种像样的东西。甚至更高形式的关系,如隐喻,似乎也有可能产生,这是因为大脑密码是任意的,能够形成新的组合。谁知道呢?也许现在你甚至已经习得了埃科的关于苹果PC计算机类比的大脑密码。
同步化三角形阵列对达尔文复制竞争有一些使人感兴趣的意义,这些阵列对复杂的语言也有其意义,这有可能从另一方向有力地推进智力的发展。
从原始语到完全成熟的有句法的语言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飞跃,语言学研究者们怀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形式。原始语即使有丰富的词汇,但只有很少的结构,它主要是依赖于在几个词之间的简单的语境的关联来传递信息。结构的加入则大不相同了。
循环性嵌入结构〔如句中句:I think I saw him leave to gohome.(我想我看到了他离开回家了)〕的脑机制被认为对于“通用语法”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家还需要的是相隔较远的两个词之间的依从关系,包括代词和它所指代的对象间的关系。这种结合需要比局部范围更大的联系;此外,循环性嵌入结构需要构建这些联系的等级阶梯。在我们知道“梳子”的视觉涵意存贮在视皮层附近,其听觉涵义存贮在听皮层附近等等的情况下,大脑皮层不相邻的区域可能参与许多尝试性的关联之中。
皮层间轴突束要比非相干光纤束糟得多,它们不存在邻居关系。随着每根轴突终末的分支展开,可能会失去点对点的映射,这有点像手电筒光束的辐射。尽管存在杂乱和污迹所致的非相干性,某些发生畸变的图形,通过经验还是可能在远端辨认出来,此时所采用的是与范畴性感知相似的类簇状分析(cluster-analysis-like)机制。这必然使那些具有良好实践的特殊情景的传送成为可能,这相似于海员使用的信号旗——也许一次只能发几种旗语,因而限制了在皮层区之间可能传送的新的关联。嵌入结构可能局限于常用的句子。这种皮层间非相干性的能力一定能胜任原始语的处理。
但是,误差校正机制提供了将任意时空模式沿皮层间轴突束传送并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传送便不再限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图形,这些图形虽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畸变”,但已为目标皮层识别为有意义的信息。这种皮层间相干性意味着新的关联是可能得到传送的;目标皮层能以相似的误差校正把它送回,让它在起源皮层中被自动识别,而毋需对一种发生两次畸变的图形进行调整,然后构建与原始时空放电模式等价的模式。
采用相同密码的返回性投射意味着,你能有一种分布式的和声,远处的合唱队员以此使群体保持在临界大小之上。返回投射的歌声并不需要有充分的特征来帮助整个合唱,它可能更像那种跟唱技术,即一个人单调地教唱一句,听众在音乐上加以揣摩,重复地跟唱。返回投射也提供了能分辨模糊不清的检查跟踪系统。如有了能保持句子结构的关联,嵌入结构就有可能成立,即不再存在这样的危险:“the tall blond man with one black shoe”(穿着一只黑鞋的高个子金发男人)8个词混合的思维模式被打乱为“a blondblack man with one tall shoe”(穿着一只高高的鞋的金发黑人)。
因此,皮层间的精细性本身是从原始语言向真正语言飞跃的一个候选者(虽然你仍然需要语义结构层次上的许多小规则)。诚然,向任意密码传送的转换可能同时使用“通用语法”的两个主要创新点——嵌入结构和远程联系。这样,我们现在有了几个候选对象,即达尔文机和相干的皮层间投射等,它们可能已经推进了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使不经常作出创新的直立人文化,在约25万年前进化为人类不断变化的文化。
在我们所有的研究终结时,我们必须再一次试图把人的灵魂视作灵魂,而不是一群营营作响的生物电信号;人有所欲,而不只是激素的涌动;人的心脏并非是一种纤维性粘滞的泵浦,而是隐喻的知性的器官。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视作是超自然的实体,它们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它们确是实体,不是被分解的断片,而是完整的。之所以完整,是因为我们通过对它们的思索;通过我们在谈论它们时所用的词语;通过我们把它们转化为言语的方式;已经使之成为真实。即使它们已在我们的眼前被剖析,但我们还是对它们的无懈可击而敬畏不已。
梅尔文·孔纳(Melvin Konner)
-----------------------------------------------------------------------------------------------------------------------------------------------------------
臨床醫學的內涵~兼談教學的態度與方法
2005.04.11 PM 01:51
有一次,中山醫學大學的老師抱怨說他們學校永遠被排在後面,我回答他哪有這回事,你們也可以想盡辦法去爭取最優秀的學生,把本來想到台大醫學院的學生吸引到中山去。我期待終有一天台灣的醫學院將不再排名,而是每一所都有自己的特點,剛開始或許有特點的人數並不是很多,但是一定會慢慢的越來越好。在美國,並不是哈佛的醫學院學生個個都好,而是優秀的菁英份子非常均勻的分布在各個醫學院裡面。
醫學是必須實際參與的生死之爭
所以當我們在選擇醫學生時,就跟我們去選購水果時是一樣的,如果你挑到的是呆呆的,一點也不甜的草莓;或者都是硬硬的一點也不香的哈密瓜,不管你水果切得再怎麼美,擺得再怎麼漂亮,這個水果沙拉絕對是失敗的,所以一定要選對了水果,當你把水果沙拉獻給客人時,他們才會感嘆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水果沙拉。」就是說當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時候你沒有辦法自由挑選;但是有時候當你選購時是可以拿起來聞一聞、挑一挑的。
Melvin Konner是Emory大學的人類考古學教授,他寫了兩本非常好的書。他本來就是可以讀醫學院的,但是一開始他對於人類考古學的研究很有興趣,後來他在有了妻小之後才決定要去讀醫學院,當他進入哈佛醫學院時已經是三十六歲了,跟一群一二十歲的年輕人混在一起。他寫了一本很好的書書名是: Becoming a Doctor: A Journey of Initiation in Medical School 是對於他四年醫學院生涯的觀察。那本書之所以好,在於他以一個成熟的人的眼光與角度,對於他那些十幾二十幾歲的同儕:他的師長以及醫學院課程的感受。他在1987年時說:「醫療及其訓練不是一場讓你當觀眾的比賽,而是你必須實際參與的生死之爭。 你要不就身處其中,要不就是淘汰出局,沒有讓你躊躇猶豫的餘地的。 所以當你在執業時,你是不能跟病人保持距離的,所以我們要選擇的是願意去接近病人的人來當醫師。」
和信醫院希望訓練這樣的醫師
而我們醫學院課程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們要訓練製造出來是:
1.負責又有能力並且樂於照顧病人的醫師
|回上頁 |接下頁 |
-----------------------------------------------------------------------

Dr. 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
作者/奧莉薇雅.賈德森 (Judson, Olivia)
編/譯者/潘勛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06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登入Sign In
會 員 專 區
加入網路會員
我的帳戶忘記密碼
訂單查詢申請誠品卡
追蹤清單我的購物車
新手上路
客服Q&A
電子報專區
門市活動查詢
這本生物版的性愛寶典,揭露了各種生物千奇百怪的性愛生活,像是竹節蟲交媾可長達十個星期、金色普特懶猴的陰莖上長滿了尖刺、肉瘤與剛毛、母獵豹看到公豹打架會很快就發情……作者以活潑、俏皮的口吻,透過講述各種生物稀奇古怪的性事,鋪陳出演化生物學的種種知識,讓讀者在臉紅心跳或是捧腹大笑之餘,對自然界有更多的瞭解。

Top
「人類?你們真的很幸運,能有這麼一位知曉箇中奧妙的專家指引,得以窺探怪誕野蠻的動物性愛世界。你可以背地裡偷聽Dr. Tatiana博士和客戶的私密對話,從失意受挫的果蠅,到為情所苦的金普特懶猴。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問?你可能是一隻狠心吸入自己丈夫的綠匙蟲,或是為自己見不得人的羽毛感到無地自容的孔雀。想想你有多幸運,靈長類動物們。好好的閱讀、學習、與享受吧。」--梅爾文.康納(Melvin J. Konner)《糾結之翼》(Tangled Wing: Bi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Human Spirit)作者
「達爾文祖父一首名為<植物性愛>的詩作,驚動了十八世紀的倫敦。事實上他對植物界根本一無所知。但是Dr. Tatiana博士對於動物界的性愛可說是知之甚詳,其中的糾葛交纏超乎任何人的想像。從未有科學著作像電視節目一般令人拍案叫絕。」--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紅色皇后》(The Red Queen: Sex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作者
「比起古印度的《性愛寶典》,這本書提供了更豐富的性愛技巧,但是千萬別在家裡嘗試。」--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命運之舞》(The Language of Genes: Sloving the Mysteries of Our Genetic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作者
「有誰會想到性愛可以如此的有趣?看著許多昆蟲以及賈德森『介紹』的其他生物的古怪求偶行為,不禁捧腹大笑或是感到臉紅心跳,輕而易舉的吸收最新的生物演化知識。」--芭芭拉.艾倫芮琪(Barbara Ehrenreich),《鎳幣與銀幣》(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集結了失戀的甲蟲、土狼、以及棘魚等生物的性愛專欄文章。你手中的這本書絕對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文章精采絕倫、妙趣橫生,更提供了關於性愛演化的豐富知識。所有生物不可不讀,即使是生理結構如人類般平凡無奇的生物。」--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一位靈長類的回憶》(A Primate’s Memoir)
「深度的剖析、廣泛的研究,若是以人類的標準而言,許多的行為簡直就是不可思議。我最感興趣的是亞馬遜河海豚利用噴氣孔做愛。」--理查.莫瑞斯(Richard Morris),《演化者》(The Revolutionists: The Struggle for Darwin’s Soul)
性是生命的源頭。性看似是兩性之間最緊密的結合,但更像是一場雙方的角力戰爭。只為了唯一的動物性本能:爭取最大的繁衍利益,在長久的演化過程中,爭取最有利的地位。
在作者俏皮而逗趣的文章之中,我們見識到了生物性愛的無奇不有,精采絕倫。更驚訝的發現,這一切彷彿是人類兩性之間的紛爭與矛盾的縮影。畢竟,人類無法自外於生物演化的軌跡之外。
這本書有所有你想像得到的各種生物寫信給睿智的Dr. Tatiana,詢問自己對古怪性生活的憂心課題。她是唯一一位性學專欄作家,演化生物學的知識充足廣博,能把自然史融會貫通,以既機智又嚴密的逗趣說法,提供建議給春思懨懨的生物,叫焦慮不安的來函者安心。
讓所有生物了解,雖然他們描述的性行為聽來駭人、古怪不自然,但「他們」絕對正常--只要您不是人科動物。在這過程中,她將每一段性事後的科學道理解釋詳盡,由達爾文的性抉擇理論,到何以有性生殖存在;另外,她還會把人類世界的標準,套用到自然界生物的交配習性上,最終,揭示出兩個世界的奇妙。
作者簡介
奧莉薇雅.賈德森Olivia Judson一位演化生物學家。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演化生物學博士,師事演化生物學名家漢彌爾頓(W. D. Hamilton, 1936-2000)。
目前為倫敦皇家學院研究員。作者網站:www.drtatiana.com
--------------------------
以上动物研究显示了可以预防坏血病的维生素C的剂量和维持最佳健康状况所需剂量之间的巨大差异。L.保林博士在研究了上述实验结果的意义之后,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取2.3到10克的维生素C。在原始饮食所做的研究里提出了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最佳摄取量模型。波依德·依顿(S. Boyd Eaton)医生和梅文。柯南医生(Melvin Konner)仔细研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饮食情况。认为这些部落现在的饮食和我们的远古祖先的饮食相似,而后者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遗传进化而继承下来的。根据两位医生的调查,人类的基因程序已确定,为了健康成长,人类必须每天从饮食里摄进至少400毫克的维生素C。在近100年来人类饮食频繁的变化中,维生素C摄取量的降低,可能是现代流行的各种慢性退化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2006-08-08 健康和健身: 灵活的健身: 是我们的饮食杀害我们
灵活的健身: 是我们的饮食杀害我们
根据Emory大学人类学专家的博士Boyd?Eaton,石器时期人吃了他们的每日卡路里的65%从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 他们的卡路里的百分之三十五来自瘦肉和鱼。 最近研究只发现成人集会的32%水果和蔬菜三到五服务的每日目标; 主导的死因在2000抽烟(18%)并且贫寒节食/缺乏体育运动(17%); 并且每日吃水果和蔬菜,整体五谷、牛奶店和瘦肉当时减少盐、糖和肥胖进水闸减少患慢性病和一些癌症的机会。
www.metrowestdailynews.com
Heres好消息: 美国人长期居住,并且主导的死因-心脏病、癌症和冲程-减少了。 坏消息: 我们变得重作为国家。 根据健康统计全国中心,一般的美国人比他20 25磅重。 -灵活的健身健康饮食
--------------------------
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
也許最能表現達爾文路數的價值的例子,是一群相關的癌症,即最近極為普遍的乳癌、子宮癌與卵巢癌。美國著名的醫學暨人類學家依頓(Boyd Eaton)醫師等人一九九四年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了這些癌症現在在某些人類社群發生率特別高的原因。他們綜合了大量不同的資料,指出高度工業化國家的女性,許多都經驗了極為新奇的生殖模式,這是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在高度工業化國家中盛行的部分原因。         高發生率的部分原因基於這個單調的事實:老年人比較容易發生癌症,而現今有很多婦女都能活到高齡。比較有意思的發現是:任何一個年齡群的女性,罹患生殖器官癌症的風險與經驗過的月經次數直接相關。最可能罹患生殖系統癌症的女性是初經早、停經晚、且從未因懷孕、哺乳而停經過的老年婦人。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最不正常的生殖模式。石器時代的女性,生命史與現代社會的女性非常不同,她們與直到最近還過著採集—狩獵生活的社群比較像。她們的初經來得晚,比較早停經,也許部分原因是她們的食物營養不夠好,身體裡的寄生蟲又多。在石器時代女孩也許十五歲以後才開始來潮,來潮後也許幾年內就懷孕了。她要是流產了,不久就會再度懷孕。要是胎兒順利發育,孩子出生後她必須哺乳至少兩年,也許長達四年,這時月經會暫停。幼兒斷奶後(或嬰兒夭折後),她的月經恢復,不久就會再度懷孕。直到她死亡或四十七歲左右停經前,這個模式會一再重演。這三十來年她會生四、五個孩子,最多六個,超過一半歲月花在哺乳上。她的月經最多只來潮一百五十次。一位現代婦女,即使生過兩、三個孩子,經歷過的月經也不下這個數字的兩、三倍。
女性的身體在每個月經周期中,都經驗了荷爾蒙濃度的巨幅起落,而荷爾蒙濃度的變化造成卵巢、子宮、乳腺組織的細胞反應。這些組織的反應是生殖適應,就像任何一個生物適應一樣,這些生殖適應都需付出代價,在此,女性付出的代價是:這些組織因此容易發生某種癌。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代價會因為補償過程而降低,例如在懷孕與哺乳期,生殖器官也許有休養生息或修補的機會。要是荷爾蒙對生殖器官的「轟擊」從不因懷孕與哺乳而中斷,修補機制永遠無法啟動,或無法充分發揮效能,適應的代價就會累積。當然,這完全是臆想,但是我們認為類似的情節必然在女體內發生過。不可避免的結論當然是:女性經歷過愈多月經周期,就愈有機會罹患生殖系統的癌症。更為一般性的原則是:任何種類的適應機制,若在原始環境以外的條件下,會加重付出的代價。現代環境使現代女性一生得經歷三、四百次月經周期,就是個好例子。這個演化視野不可能使高危險群的婦女逃過劫數。對她們,我們的建議不外是避免已知的環境危險因子,像是尼古丁和其他毒素(無論自然的還是人工的)、輻射線,還有,最重要的是避免脂肪含量高得離譜的食物。
這個觀點的長程涵義比較有意思,也有實用價值。不用說,建議現代女孩要節制飲食,以減緩發育速率;或一旦身體成熟了就趕快懷孕,並且多多懷孕;或告訴她們要花二十年時間哺乳、照顧嬰兒等等,這些建言既不道德,也很愚蠢。依頓醫師等人的建議更為開明:當務之急是研究出過去正常的生活史為何會使生殖器官的癌症發生率一直很低。我們想像研究人員會忙著找尋人工方法,石器時代的生活模式(採集—狩獵生活)自然地賦予女性的那種保護,現代女性藉著科技之助也能享受。
我們覺得調控荷爾蒙的手段也許就是那種人工方法。現在有大量女性服用口服避孕丸,避孕丸的原理就是以人工合成的荷爾蒙操弄生殖組織,與自然荷爾蒙的運作原理一樣。不同的避孕丸以不同的方式達到干擾懷孕的結果,但也各有不同的副作用。等我們弄清楚自然和合成荷爾蒙的生理機轉之後,我們應該就能找到比較有效的方法,以人工方法模擬石器時代生活史的抑癌效果。別以為這得等到遙遠的未來或只是個幻想。依頓醫師和他的同事已經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指出,某些口服避孕丸能降低卵巢癌、子宮癌的風險(但是不包括乳癌)。我們預期降低乳癌發生率的荷爾蒙療法很快就會發展出來。但是以上的評論並不意味著我們認為不該繼續投資研究癌症的環境因子與遺傳因子。恰恰相反。但是這些研究若想獲得漂亮的成就,就得參考演化生物學的睿見。
此文摘自《生病, 生病, why》Why We Get Sick
(本文摘自《生病, 生病, why》一書)
---------------生活百科 >自然的指印 --------------------------------------------------第三部分 特写先天与后天
第10章 井然世界的弹性
假科学的借口
“需要耗上数百万年才能达到的整体进化转变,”康纳(Melvin Konner)说过,“绝对是毫不留情的遗传造成的。”既然已知复杂的人体也受到基因的规范,许多关于身体的问题便得以回答。不过,我们在考虑心智、个性、行为、文化与社会时,却碰到了更大的问题:对于身体的了解并不能直接应用在社会行为等领域,某种说法之于基因可能是个好答案,但到了另一个层次可能就不适当,或是错得离谱。
遗传决定论认为,生命的各个层面—不仅包括身体结构,更包括一切行为与文化,均是先天安排好的,这种说法虽然冲得太快,但是它的确有相当的吸引力。倘若人脑借由天择与遗传而进化,那么,知觉毕竟是人脑的产物,必然也是遗传而来,正如才智、能力与性格一样,甚至人类外在的表现方式—文化与社会,也是如此。
在某些范畴之内,基因确实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气质、领悟力、情感以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疾病(不仅在出生时如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皆然),但是遗传决定论更超越了这些范围,进而将所有的社会结构与机能包括在内。
遗传决定论的概念十分危险,正如在上一章提过的,它为类似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假科学开启了一扇门。
然而,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这在科学上有两个“不正确”的理由。
存在不见得有用?
第一个理由和进化有关。
自然天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方式,是让生物体得以成功地生存与繁殖。传统的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天择不仅影响生物体个别的特性,也影响整个生物体。不过,每种特性都有适应的作用,也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例如,金发的人在北国的气候里,就比深发色的人活得好,或许因为太阳是维生素D的来源之一,发色与肤色较浅的人更能吸收阳光,因而更加健康,于是能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金发的基因遗传下来的机会也更多。最后,金发基因便成为北国人种整体遗传特质的一部分,是颇有历史渊源的一项特性。
试想:在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历程中,没有几项毫无关系或毫无用处的特性,能够演变成我们整体遗传特质的一部分。所有存留下来的特性,必然具备某些功能,可以帮助生物体活得健壮昌盛,因为它们早已经过自然天择的过程。
有趣的是,这么精巧的进化通路,仍有一些问题。
近年来的发现显示,生存其实是很随意的。“大灭绝”(mass extinctions)已经消灭了绝大部分的物种,即使是最后发展出来的人类,也绝不是预先注定的。我们能够存活下来,似乎是十分幸运的事。更重要的是,许多人类的从属特质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可以为主要特质所用。这些从来就不是“大自然”的本意。
例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借助染色体图谱,了解大多数“整组基因”的功用为何,但却看不出其中有许多序列不断重复的DNA,有何明显的作用。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与科学历史学家古尔德谈论这些DNA时,是以宏观的角度,来反驳适应逻辑谬误的假设。
古尔德认为,这些DNA存在于人体内,并不必然表示有适应的目的,它们也可能独立存在于身体的选择之外,不断进行复制。这也只是因为它们复制的数量不至于多到足以妨碍任何攸关遗传的大事。它们就像附着在鲨鱼身上的印鱼,默然却总是存在。
无论遗传学家未来是否能够明确指出它们的用途,或者这些“自私的”DNA真的只是搭个便车,无益无害,这一切仍是未知。重点是:至少在理论上,并非体内每样东西都是经长久进化演变而来。这些过程和控制基因直接相关,这些基因的作用在于调节机能。
--------------------------------
社会生物学视野中的人
Human in the Eyes of Sociobiology
殷正坤  周顺波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作为达尔文主义新发展的社会生物学在基因水平上力图恢复人的自然本质的努力,这种把人向基因的还原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影响,以及这种对人自身认识的还原将在何种程度上冲击社会科学有关人本性的传统观念.
关键词:社会生物学;基因;人的自然本质
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4)02-0029-05
 
作者简介:殷正坤(1944-),男,湖南常德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科技伦理学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殷正坤(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周顺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Melvin Konner, Darwin‘s Truth, Jeffersion‘s Vision, Sociobi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uman Nature[M]. Princeton:The American Prospect. 1999. 30.
[3][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4][法]让·加荣.科学和哲学的对话Ⅰ:生物学和人类的人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David P Barash. Evolutionary Existentialism, Sociobiolog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J]. Bioscience. 2000 (11) ,1012-1017.
[6]赵敦华.人学研究的"华尔文范式"[EB/OL].www.phil.pku.edu.en/post.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美]莫里斯.裸猿[EB/OL].www.xys.org.
[9]米歇尔·弗伊.社会生物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0][德]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张诗忠.生物进化与人类进化的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2][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深思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