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大师寇德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00:13
寇德卡、史特恰最突出的共同点还在于对“中景”的控制。特写切去了因果,切去了环境,使画面过于突兀。全景因有大多的包容而显得芜杂、普泛,在画面的语言叙述上缺乏必要的节制。寇德卡、史特恰最激动人心的作品都是中景作品。 历史的必然沉潜于中景。

  在中景中装入惩罚、忏悔、隐忍和进取。 从中景中推出激情、自律、迷惑和期望。 中景平衡着艺术与现实。 中景在骚动和跃动。 先强调人物行为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再从中抽出偶发、不确定中的规律性因素,这样的做法将艺术引向深刻。在寇德卡、史特恰的中景图式中,生活至少有三至十二种可能。观者被细节所吸引,他们观察细节,超越并感悟细节。当然,这 些细节常常是以情节为其导引。寇德卡、史特恰喜欢在中景中嵌入一个主干情节,从这一主干情节发端,将哲学意义演变成一种生活原则。 比较寇德卡和史特恰,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史特恰多是从现存中截取,寇德卡则是从突然的变化中抓取。寇德卡的作品更具冲突性和戏剧性。不可名状的抑郁而痛苦的感受,明确的而又难以描摹的激情被压缩在方寸之地。寇德卡或许是在自我提示——富于瞬间意味的画面提示着寇德卡自身对戏剧性的敏感和他的神经质倾向;他拍那样的画面,他也就生活在那样的瞬间经验中。…… 
      “现代愚昧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意味着流行观念的无思想。”(米兰·昆德拉)迎合时尚讨好大众和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悦目,这些在寇德卡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寇德卡的海鸥是阴郁的海鸥,寇德卡的歌声是枯藤下的歌声而非苹果树下的歌声。寇德卡的摄影是非抒情的。忧郁的理性是《流放》的特质。寇德卡坚决地排斥着廉价的快乐主义假说,他从不试图作激发外在美感的描述。寇德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他表现的只是一个个平静的生命事实。这生命的事实是通过“震颤的迹象”透露出来的。图片的细节难以索解。带着放射状裂纹的精神残片凸现着生存景观中的焦灼,僵持中的难堪和木然、无援与顺从。或然,似是而非,给定答案前的恍惑始终绞缠着。犹如福克纳,寇德卡辨析的是“混乱而骚动的人性”。以冷色叙述人的荒岛感废墟感局外感表明着寇德卡对人的焦切关注。除却那些人格分裂者性格倒错者,即便观望着一个个健全的外表,观者也会遭受失望、暧昧、怀疑、衰颓和悲剧性结局的搅扰,以致不能不叫喊:“这是在里斯本、都柏林,黄金的布拉格那明灿的阳光下么?”对此,寇德卡只能沉默。因为照片是他通过相机作出的静默独语和惟一解说。愈是优秀的摄影家愈会感觉着对公众如何交待方面的两难。“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理解的权利。”寇德验证了昆德拉的说法。

  城市生活的冷漠、隔膜、荒诞和匿名本身就造成了人类行为的虚荣性和防卫性。表面异化实则正寇德卡定格的是这样一些在人性深处处于边缘状态下的人:他们既完整又不完整,既美又丑,既幸运又悲哀。寇德卡含带着模糊的情感去探索他们的生活意义:这一部分人也希望得到小小的、恬静的幸福。

  人类伟大的品性在最卑微的人身上闪现时,我们会因为那极为潜隐的几抹亮色而忽略它么? 艺术,一种纯粹的精神专注行为又能为灵魂的自由发展铺排多深多远的通道?

  如果走到了流放的尽头,托迹天涯者才能获得对人生质疑的解答,那我们在漫漫长旅中的种种探索又意义何在? 我们听不见寇德卡的回答。只知道他又带着相机远赴不列颠群岛和法国乡村。数本新的著作在印行。我们是一些读着《流放》《吉卜赛人》走上街头学习拍摄的后来者。我们已经被寇德卡折磨得目光炯炯。在观看十年后的寇德卡时,我们必须为自己确立另一个视点;翻开他的新作,查验这一视点的时刻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