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冥想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2 14:04:31

瑜伽冥想

百科名片

《瑜伽经》中曾对冥想下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

目录[隐藏]

冥想是什么
原理
“十二原则”
坐姿
五个步骤调整
  1. 调饮食
  2. 调睡眠
  3. 调身
  4. 调息
  5. 调心
语音冥想
音乐
入门方法
  1. 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
  2. 修证无分别心
  3. 次第修证法
  4. 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
  5. 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
阶段
  1. 凝神
  2. 入定
  3. 三昧
  4. 冥想的境界
  5. 冥想的“观”法
冥想是什么
原理
“十二原则”
坐姿
五个步骤调整
  1. 调饮食
  2. 调睡眠
  3. 调身
  4. 调息
  5. 调心
语音冥想
音乐
入门方法
  1. 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
  2. 修证无分别心
  3. 次第修证法
  4. 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
  5. 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
  • 阶段
    1. 凝神
    2. 入定
    3. 三昧
    4. 冥想的境界
    5. 冥想的“观”法


  

[编辑本段]冥想是什么

  冥想是[1]比较难讲解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够用话语表达的东西,很多书都说,冥想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讲的。但我们古代的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不可说的东西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尽管说出来的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还是要去体会,尽量去阐述他。在YOGA修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这个词就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古代通过达摩祖师传给中国,又由中国传给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DHYANA这样的词汇,只能翻译成MEDITATION(心灵的药物)来源于MEDICINE(药物)。现在的冥想来自于MEDITATION的翻译,也会把MEDITATION翻译成为静心、静修,基本上在网络上把奥修的东西翻译成静心。  瑜伽冥想是一种对生命系统能量释放,重组、修复、优化的综合过程,经过冥想透彻洗礼之生命会更加平和与宁静,这对整个机体有着意义深远作用的宁静状态,是难以用一两篇文章可以说得清的。简而言之,在宁静中,也只有在宁静中,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瑜伽。  冥想课程就是禅的课程。冥想、禅是一种感知状态。  什么是感知、知觉:知觉就是说,你打了我一下或被开水烫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种知觉的感应。DHYANA:我们的头脑经常处于一种思虑的状态,老在想东西,想太多就忘记了知觉,当一个人的思虑太多,就会忘记身体的感知能力,长期处于思虑状态,心灵跟身体会高度的分裂,当很强烈的分裂时会失眠、焦虑、紧张,由此引起各种病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当一个人远离了知觉,处于“失念”的状态,其思维是完全脱离身体的,知觉失去了感知能力。留意观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会看到,特别是在大城市,你观察他们,每个人走路的时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时候眼睛、动作各方面都被带到他脑子里想象的另外一个目的地方的,很难有一个很轻松走路的时候,这种走路的状态就是把意念拔离了身体。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黄昏的时候,去观察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你会发现这时他们走路的状态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走而走,动作肢体有和谐在里面。当一个人过度的思虑,使心灵离开了身体,身体和心灵的分裂,这种分裂产生各种疾病。  DHYANA就是通过瑜伽修习,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你重新把心灵和身体结合起来,进入一种感知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所以用DHYANA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这才是我们修习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现代医学证实:  1、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春山茂雄从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证实,进行利导思维的人,大脑能分泌出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称为“内啡呔”。它不仅能改善大脑,保持脑细胞的年轻活力,而且能使人产生心情愉快的感觉,使免疫功能增强,防止老化,提高防病和自然治病(人体发生疾病时的自愈力)能力。  2、从脑电波观察,我们的身体紧张或感到烦闷时,β波就出现不止,这是产生生活环境病或癌症、精神病、失眠、神经症等疾病的原因之一。一九九七年日本东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渡边泱博士、河内明宏和鸭井和实医生等,合作进行了瑜伽冥想时脑电波的情况的实验,他们发现冥想后大量出现β波这是别的健康法风不到的独特功效。波大量出现时,脑中枢会感到爽快、调合,病和致病的因素就会从脑中解除。  3、冥想进舌尖抵住上鄂,舌根受到刺激,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唾液不仅是消化必需的,而且内含一种能抑制癌的过氧化物酶和防老的激素。  4、当冥想达到一种禅定的状态时全身放松,心跳明显减慢,呼吸呈一种龟息状态,机体代谢随之降低,大脑及组织器官处于休息中,耗氧量减到最低的水平,是一种储蓄生命、延缓衰老的最佳方法。  5、冥想,经测定肌肉及脑神经放松,全身血液流动量提高15-16倍,稳中有各组织器官得到滋养,使脸部皮肤内层的水分充足、营养增加,给人一种容光焕发的美感,所以目前在日本掀起一股静坐冥想美容热。  6、基因学说:人类基因工程学确认基因是人体自身抵抗病毒和自我康复的有力武器。做为第四次医学革命的基因疗法最成功的成果是:用于治疗心脏病。在治疗基因性疾病、预防艾滋病和癌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既然人类可以将基因用于治疗,那么基因的改变也可以影响人的智力、外貌、性别、体形等。冥想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方法,消除负面情绪,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起到自我修护基因的效果。

[编辑本段]原理

  冥想字面上的解释:冥,就是泯灭。想,就是你的思维、思虑,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头、思虑给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误认为只有坐在那里才是冥想,甚至还专门为冥想设立了一堂课程,实际上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无思虑的这种状态。例如体位法、观察呼吸也可以进入DHYANA,做体式的时候通过呼吸移动身体,当用呼吸移动身体,当身体达到极限的时候已经处于一种DHYANA的状态,有人把体式运动叫做移动冥想。移动冥想从什么作为入口,通过一段时间来观察我们的身体,会发现在身体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动身体、眨眼、吸气、闭气,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头发的生长是你无法指挥他的,是你不能够控制的。  冥想是从我们身体的可控部分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个高度的弯曲,当你弯曲伸展,伸展到极限的时候,思维在这个时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体式要求尽量做到身体的极限,到达身体的极限后意识进入到了感知的状态,进入DHYANA的状态。PRANAYAMA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层意思:无限扩充,无限伸展的意思,做一个体式达到无限伸展的时候,就进入了DHYANA这种状态,练体式是使用了身体的极限,身体的运动后很多老师会设一些烛光冥想、OM声冥想、观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烛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张开,不要眨眼,其实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蜡烛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蜡烛,把眼睛睁开,尽量不眨眼,可控系统达到非可控的时候,眼睛睁开了一会,疲劳了需要眨眼来保护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这时头脑的思维就停止了,这时候没有了任何思维。冥想的锻炼实际上是利用身体可控的部分切断思维,呼吸也一样,很多老师会教呼气、吸气、屏气。我们来实验一下,深吸一口气后屏息,在屏息这一瞬间头脑进入真空状态,无法进行思维。就进入了DHYANA。  当思维切断的时候,有一种能量自动流淌,进入感知,感知和思维是很难同时存在的,当思维存在太厉害的时候感知就会消失。  DHYANA这种状态是处于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疯子没有思维的感知。小孩和疯子的思维是低级的尚未启动的,其感知是无知的和无智慧的。DHYANA是知觉和智慧高度的统一。

[编辑本段]“十二原则”

  选择一个专门的地方来练习,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安宁感,易于进入瑜珈冥想状态。  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清晨和傍晚比较理想。  利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让精神更快地放松和平静下来。  坐下来后,让背部、颈部和头部保持在同一条直接上,面向北面或者东面。  在冥想的过程中,保持身体温暖(天凉时你可以给身体围上毯子),引导你的意识保持平静。  让你的呼吸有规律的进行——先做5分钟的深呼吸,然后让呼吸平稳下来。  建立一个有节奏的呼吸结构——吸气3秒,然后呼气3秒。  当你的意识开始游离不定,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强迫自己安定下来。  安静下来以后,让意识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上面,可以在眉心或者心脏的位置。  利用你选择的冥想技巧进入冥想状态。  在非常纯净的冥想状态到来之前,不要强迫、让游离的状态继续自然地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游离的思想状态会慢慢消息,最终进入纯净三摩地(最高意识的知觉状态)。  在进入正式冥想阶段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一个你感觉很舒服、放松的姿势来练习,如果可以的话,用莲花坐的姿势;但如果你不能做这样的姿势,你可以选择简易坐来练习。正确、稳定的坐姿是冥想成功的关键,因为不稳定的姿势会使思想、意识也变得不稳定。  尽量不在冥想前进食,因为这会影响你集中精神状态。  开始时试着每天做一次冥想,以后可以增加到每天两次。冥想的时间由5分钟慢慢地增加到20分钟或者更长,但不要强迫自己长时间地静坐。  如果你利用一种冥想方式练习几次都感觉不舒服,那么你可以放弃这种方式而选择另外一种更合适自己的方式。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编辑本段]坐姿

  瑜伽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真正的瑜伽冥想的姿势都是打坐式的。打坐又再细分为七种:即,简易坐,半莲花坐,莲花坐,至善坐,吉祥坐,悉达斯瓦鲁普坐,雷电坐。  通过瑜伽的这些坐姿我们还能获得身体的受益,加强了两髋,两膝,两踝,补养和加强了神经系统,减轻和消除风湿和关节炎。  简易坐  简易坐是一种舒适安逸的坐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坐姿,比如可以两腿盘坐在垫子上。如果膝部有疾病,可以单腿或双腿向前伸直。  坐在地上,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腿放在左大腿跟处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之下  可以把双手结个手印,放在两个膝盖上,最好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单莲花坐  坐在地上,垫一个小垫,便于稳定,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脚紧顶在放在左大腿内侧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你的右大腿上面  肩背正直,下颌内收,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患坐骨神经痛的和骶骨毛病的不适合做这个练习  双莲花坐  坐在地上,垫一个小垫,便于稳定,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脚底朝上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上面.脚底朝上  肩背正直,下颌内收,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每次打坐完后,按摩两膝,大腿,两踝和两小腿腿肚  益处: (1)盘着的双腿减少并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强上半身,特别是胸膛和脑部的区域的血液循环;(2)有利于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统毫不受阻,极为有利引发畅顺的呼吸;(3)对患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有益处;(4)使神经系统充满活力,强壮脊柱和腹部器脏。莲花坐兴奋消化系统,放松两踝、两膝,使大腿结实,使两髋、两腿变柔软;(5)有助于预防及治疗风湿症;(6)尽管流向下半身的血流减少了,却和普通坐在椅子上的坐姿不同,不会发生充血现象;(7)有助于使人的身体稳定而安宁,心灵和平、活跃而警觉;(8)对患有神经和情绪问题的人们有益;(9)从瑜伽角度看,这个姿势极为适宜于做呼吸练习和冥想。它导致生命之气普拉那从脊根气轮延中经上升的结果。它之所以产生一种更为和平宁静而警醒的心灵状态,就是这个原因。它之所以对控制性冲动和维持禁欲修行有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每次打坐之后,要按摩两膝和两踝。一旦两膝或两腿开始感到难受,最好立即解除这个姿势。在你间歇的试做了一个月之后,还不能感到这样的疼痛感、辛苦感已经消失,那就不要再试它了。  至善坐  至善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姿势,瑜伽哲学中讲人身上有七万二千条经络,而我们的生命之气就在这些经络里流通,所以至善坐有助于清理这些经络,使之畅通无阻。  坐在地上,两腿拼拢并同时向前伸展。  弯曲左小腿,用双手抓住左脚,用左脚的脚跟紧紧顶住会阴部位。(就是阴道和肛门之间)  然后弯曲右小腿,把右脚放在左脚踝之上。  把右脚跟靠近耻骨,右脚底板则放在左腿的大腿与小腿之间。  背、颈、头保持直立。  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开始内视。内视其实就是在闭上眼睛之后用你的心眼来看闭眼之后的一切。我最强的时候看到过光团。一般练气功的人都会看的到的,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般人会不知道该看什么,能看到什么,所以,当你闭眼内视的时候,就先让双眼凝视你的鼻尖部位。有了一个目标后就会舒服很多。  保持这个闭目内视的姿势尽可能长的时间。视个人情况而定。有些人刚开始可能就只能坚持几分钟。当可以慢慢的静下心时,就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了。  睁开眼睛后,放开双脚,休息几分钟,换另一条腿再做一次。  温馨提示:随意一点坐下也可以,但一定要背、颈、头保持直立。  功效:镇定安详,并且对脊柱下半段和腹部器官有补养增强的作用。提升生命之气,并且有控制性欲的效果。  雷电坐  两个膝盖跪在地上,两个小腿和脚背贴在地面上。  两膝靠拢,两个大脚趾相互交叉,这样便使两个脚跟向外指了。  伸直背部,将臀部放落到两个分离的脚跟之间。  温馨提示: 动作非常简单易做,初次练习时会觉得两个脚趾相互交叉有点困难,多练习几次就可以了。  功效:可以在饭后5-10钟后做不仅能够非常好的促进我们的消化系统, 同时还可以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有助于按摩生殖器的神经纤维,对盆骨肌肉有伸张的作用,所以也适合产前练习。  吉祥坐  坐于地面,两腿向前伸直;  弯曲左小腿,左脚板顶住右大腿;  弯曲右小腿,右脚放在左大腿和左小腿腿肚之间;  两脚的脚趾应该楔入另一腿的大腿和小腿腿肚之间;  两手放于两腿之间的空位处或放在两膝之上,头、颈和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姿势除了会阴不被顶住之外,其他各方面完全和至善坐一样。  医疗效果:这一姿势效果和至善坐大致相同,只是程度稍逊。由于会阴并不被顶住,就不会自动地把性冲力引导向上、沿脊柱上升。这就意味着它不仅对性的控制没有至善坐的相同效果,而且象镇定安神、警醒机敏等益处也多少有些减弱。  注意:患有坐骨神经痛或骶骨感染的人不应做这个姿势。

[编辑本段]五个步骤调整

  静坐又称是瑜伽冥想修行的第一方法,对于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印度文献记载:“修者静坐,可减少身痛、心乱、麻痹等疾;修者静坐久,可减少妄念,禅之静定生智,减少烦恼或愚昧。  瑜伽冥想或修禅坐在此前需要经历五个步骤的调整:

调饮食

  人身与饮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活动,饮食若调整不好,容易影响身安心静;当我们进食时,通过食物咀嚼,进入胃中调和消化,并转入为对身体的滋养,各类营养精华化于血液,以供全身使用,因此说饮食与生命之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食物不可过多,即不要吃的过饱,饱食者令胃肠不宜消化,往往增加了肠胃功能的机能疲劳,不易吸收精华,反而排泄于体外,此类人叫身贪,见饮食无法自制,饮食美味令感官细胞兴奋过度,往往在饱食后身体懒散,松懈;这正是增加胃肠加倍工作所产生的疲劳,这种疲劳的结果是气机虚满身体,气满浮躁上行,造成身体火大,令静坐不得安宁;但饮食太少,营养不够,则造成体弱力衰,静坐难以有成效。因此,我们说调整饮食结构时,饮食适度最为佳.

调睡眠

  人生活与工作,行做身心体力,离不开休息时间,睡眠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体的体力与精神,因此休息好亦至关重要。平常睡眠我们都知道,以八小时为适度,古人说:"久卧伤神,少卧神伤",睡的过多则精神困昧,不利于静坐;睡过少则体力不能恢复,精神恍惚,也不宜静坐。因此睡眠要保持节制有度,当我们神志清明,精神气爽时,安身静坐,效果丰厚。

调身

  静坐前,在我们的行住坐卧四仪规中,要常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时刻牢记瑜伽八支分法的第一条:道德尊范.不可有粗暴与不安的举动,粗暴与不安的举动对自己不利外,与环境也不相应,境相气粗,心意轻浮,必难人定。人静坐时,须宽衣解带, (坐垫须后高一二寸)从容人坐,腿或双盘、或单盘,自行选择,然后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男士,女士相反},贴近腹部,轻放腿根上;然后把腿左右摇动四五次,以做放松调和,然后端正身形,脊骨勿挺勿曲,轻盈自然、颈正端庄、不低不昂;鼻子与脐轮{腹部}如垂直线相对;开始呼吸吐纳腹中积气三到七次,把舌头抵上额,由鼻徐徐吸人清气,轻闭两眼,坐久或觉身有俯仰斜曲,随时矫正之(坐之时间根据自身的能力)。

调息

  鼻中气体出入名为呼吸,一呼一吸完成名为调息。静坐人手最重要工夫在调息。呼吸有四种:1,喉轮呼吸:即侯头呼吸,此呼吸最浅短,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力量,因此达不到吸氧吐碳{二氧化碳}功用,血液循环不能优良,如此呼吸是属于不良作用,因此要改变。2,胸式呼吸:此较喉轮稍好,气体能达胸部,充满肺部,通常广播体操的呼吸活动,女性也常采用此呼吸,能做此呼吸,仍不算调息。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到达腹部{脐轮部位},在吸气时空气人肺充满遍体,肺底舒畅扩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算是静坐的调息,此调息能有效调整身体的放松。学修者还要注意:呼吸丝毫不可刻意或用力,鼻息轻细深长,自然达到腹部,连自己的耳朵也不闻出入息声,方是调息相;呼吸经历由粗到细,细到微细,微细到悬吸最终入体息阶段。4,体呼吸:此呼吸为静坐功深者能够作到,呼吸细微的无法再细致,出入不知,如无呼吸,虽有器官作用,但无觉用,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既是达到调息之极至,可人深定.

调心

  心有真心与妄心,真心是心的本体,妄心是心的虚妄作用。我们自有生以来,迷昧真心,都在妄心用事,念念不停,眼,耳,鼻,舌,身,意,组成妄心身用,犹如意马心猿,难调难伏。我们静坐,可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昧,容易瞌睡。治散乱病,要把心中一切放下,看透身体也是外物,置之不睬,专心一念嗡字音轮于小腹间,自可人定。治昏沉病,要把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或起而径行再坐;或修数息观,从一到十,数到不乱,心息相依,绵绵密密,昏散两除。  通常来说心经历的由染而净要经五个层次:第一、散乱心,随着外境心念纷飞。第二、昏沈心,痴钝朦胧,陷于昏睡。第三、不定心,散乱多于安定。第四、一心,心能凝住于一境。第五、定心,心状澄静。后二者便是修行瑜伽所得的现象。  以上五种境地调整好了,就安身静气的进入你的专一冥想或者禅修事态中.

[编辑本段]语音冥想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也可以中身单项地练习。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 Mant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品质,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地进人人定状态。  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在瑜伽冥想术中,人要经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他就设法逮住它,把它带回来。但这是做得极为柔和的。  瑜伽语音冥想练习极为简便易行。没有什么硬性的严格的规定。有时候是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有时候只是默念而已。出声念诵时,有时是低声悄语似地反复念,有时用普通语音响度念,有时又是用有节奏的歌唱方式来诵念。有时诵念与呼吸保持同步节奏,有时又不必如此。有时是坐着念,有时站着念,有时走着念,等等。练习者双眼有时是闭合的,有时是部分地闭合的,有时是完全张开的。  瑜伽冥想词1:想象自己躺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软软的,绵绵的,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潺潺的小溪,从身边缓缓流过,叫不出名的野花,争相开放。远处一只母牛带着它的崽崽在散步,身边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着。一只蛐蛐在地里蹦来蹦去,还有那树上的鸟儿不停地在歌唱。  瑜伽冥想词2:你,用心去听,远处有瀑布泻下的声音;你,深吸一口气,手中有玫瑰散发的幽香;你,认真地去体会,自己忽而飘浮在安静得湖面上,忽而又深入到葱郁的山谷中。你,要用心去感觉,你的身体变的很轻很轻,轻的几乎能在空中漂浮着,你的身体又变的很重很重,重的就要陷进地下。  优美,舒缓的音乐,犹如股股清泉涌入心田,顿时,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身体也得到了最大,最好的放松。  经常用这种方法调节身心,你会发现,你变的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自信,充满阳光。  冥想,是用你的想象力来调节心身,缓解压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视觉的想象远比听觉的想象要生动的多,有力的多。而听觉想象则需要诱导。所以通常情况下冥想时都要有相适应的音乐伴随始终。  想象,主要是为了激发某种记忆,尤其是身体的记忆,这个记忆就是体验,躯体的体验。其实,人的大部分记忆都是储存在身体的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里,而不是大脑里。  瑜伽冥想词3:实际上,冥想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景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虽然到过、体验过,却没有深刻的躯体或心理记忆,如舒适,惊诧,激动的情景,也没有多大意义的。  所以说,冥想,也可以叫做唤醒,一种记忆体验的唤醒。增加对大自然的兴趣,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培养对音乐的爱好,有助于冥想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得开阔,对未来更加的充满信心。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健康。

[编辑本段]音乐

  瑜伽冥想音乐的特点是抒情、自然、休闲,再没有别的什么冥想功法能像瑜伽语音冥想音乐一样,在经受过如此悠久历史的考验后还这般广受欢迎并被普遍使用。瑜伽语音冥想音乐使人获得内心的和平安宁与快乐幸福,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安泰的效果。  使用这个音乐节目进行瑜伽语音冥想的方法是:首先,要细心听这些瑜伽语音音乐,然后,跟着唱诵的人一起唱这些瑜伽语音音乐。过一段时间,等大家比较熟悉这些瑜伽语音的发音(例如“玛丹那。牟汉那”)之后,也可以不用瑜伽音乐伴奏来做瑜伽语音冥想音乐。比如说,可以配合着呼吸来做。大家还可以随着比较轻松的瑜伽旋律,一边拍掌跳舞,一边聆听瑜伽语音音乐,并且跟着唱诵。

[编辑本段]入门方法

  《瑜伽经》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证方法。对于冥想,则列举了五种方式或途径:

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

  达成,“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在生活与修炼中销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灵高度净化,达到清静无染的定境。这是一种渐修法,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进取。

修证无分别心

  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无分别心即是平等心,这可以通过长期的修行获得,也可以通过定中的思虑观察而悟成。

次第修证法

  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这种方式强调经久不息、严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锻炼,是一种智慧解脱的方式。

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

  强烈的愿望能形成愿力,这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

  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这是一种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趋入宇宙本体的方法,《瑜伽经》指出神灵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唵)”,认为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这是以语音冥想为主的修持方法。  上述方式方法,在上一节关于静坐法中都已基本涉及。对于冥想的入门方法,上节所述静坐法中的具体方式都是可以运用的方法,冥想的方式,其实也就是静坐(调身、调息、调心)方法的延续与进一步深入展开。接下来对冥想三个阶段的具体论述,也是与静坐法一脉相承的。

[编辑本段]阶段

凝神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  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  那么,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

入定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  《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

三昧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这与《瑜伽经》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阐释是一致的。  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辩、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辩、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禅定论的说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种类,通常有等持与等至两大类,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与色界四禅在内。等至音译“三摩钵提”,涵盖了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一切定体,也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等,也有将“等至”代指四禅八定的,称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等至”。

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因为定中独头意识,已不是普通的思维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经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的对立,一切归于直观的明证。因此,在最后一节,随着冥想阶段的深入,我只能越来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实上,从“凝神”开始,已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冥想的“观”法

  前面关于冥想的论述,大都立足于意识通过凝于“一物或一事”而渐次进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冥想由简单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华到“理体”上作观。而冥想,也渐渐演变为“定”与“禅”两个层面,定为“静”、为“止”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独存“定中独头意识”;禅为定中之“虑”之“观”。无怪于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时》,直接运用了“止观”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师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直接以“止观”代替禅定一词。对于冥想三阶段“凝神”、“入定”、“三昧”来说,虽仍有“止法”,但相对于瑜伽八支的前几支来说,“止”的作用渐微,而“观”的地位增胜。因此,在冥想讨论的最后,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冥想的“观”法。  对于理体上的“观”,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问题。因为“自我”的本质或真实的自我梵、梵我、神我,无不以“空”而居,观达“空”性之理,也就是证悟“梵我”根本,这既是深入三昧各层次——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础,也是瑜伽最终实现超然解脱的基础。因此,讨论瑜伽冥想的“观”法,首要讨论的就是“观空”的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