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比前人聪明 (评论: 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25:28
2007-02-09 19:30:23   来自:Isend:本质!撕碎一切包装 (北京)
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的评论   
现在一提起新中国前三十年代的历史,很多人——多多少少也包括我,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指出那时的人们眼界多么狭窄思想多么禁锢行为多么保守。其实我们应该想一想,民国时代的开放程度、国际化程度和西化程度远胜于现在,他们的眼界应该不狭窄,思想应该不禁锢,行为应该不保守——那是什么使得革命胜利的呢?革命的胜利其实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中国要走什么道路的思考和选择,即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有现实的出路,才能兼顾全国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上以一股经过高度整合的力量参与严酷的竞争。
跑题了,除掉惯常的宣传成分以外,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因为它以一条明确的线索提供了很多基本史实与史料——说到这我再插一段题外话,我并不怵读充满着“中国特色”的文章和书籍,因为其中的宣传成分和事实成分就像水和油一样可以轻松分开;倒是一些通篇充满着“自由”和“民主”等崇高理念的半西式文章很让我头痛,因为那就像一个中年妇女一边凄凄惨惨地哭诉丈夫的虐待一边断断续续地讲诉着发生了什么事。在那些文章中,事实像宫廷秘事一样被精心包装后神秘抛出,并与感情强烈的泣诉混在一起,让你难以区分其中有多少事实成分。比如《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竟然在史实上被人诟病,更不要提它让人泛酸的宣传成份了。
作为对比,本书所提到的事实如会议、会晤、决议、公报、讲话、声明等、都有据可查;至于各国外交高层官员之间的小故事,则要去参看本人的回忆录,不能确认的就认为没有好了,反正这些故事只是为说明形势和大局,而不是反过来。
回到正题,正题是,“发现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比前人聪明”,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关于联合国的,二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如果是今天中国面临加入联合国的问题,恐怕要像急不可待地入世那样急着加入联合国,而做出许多重大让步,进去后还被国内许多人反对。刚成立的新中国处于几乎无人承认的孤立状态,当时的领导人明白核心问题在美国(现在也一样),因而必须耐心发展,等待一个时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美国有求于中国的时机。美国对中国示好则反华阵营转向很快。当时的领导人非常有耐心,并不急于进入联合国,而是不断在外交领域的其它方面一点一点扩大我们的地盘,同时坚持中华民国只要还在联合国一天我们就一天不进去。下围棋在形势不利时急于求一地是要被痛宰的,不如先扩大地盘等待时机。当时的领导人始终把台湾问题与一切外交问题绑在一起,包括和他国建交,还有进入联合国,最后结果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到今天还在享用着前人奋斗得来的巨大成果。
今天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以上帝的身份审视台湾问题,他们说台湾已经事实独立,那里的政府在实际行使主权;他们还从“人权”和“民主”出发,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人怎么想,应该让他们公投,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这些充满着书生气的想法就像在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后,还可以以代表台湾的身份加入联合国”;然而,当时美国早就指出,一旦中华民国的代表被驱逐,重新成为联合国会员就已经事实上不可能。这说明道理上的“合理”和事实上的“可能”差距有多么大。
这些说法在当时就被作为提案提出过,而且说得更加有理有据,但是每个国家都明白这些提案实际上打算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大概是很多上帝无法理解的,国际政治就是这样,公开说辞和实际举动应该并行不悖,只相信那些空洞的说辞不免迂腐,而光付诸行动则鲁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