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53:46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而且比现在的高考层次更高,考中了就能当官,现在考上 也不过就是换来一纸文凭,还得找工作再就业。现将历史上的状元之最整理如下:

最早实行高考(科举),流行的学术观点是,出现于公元607年,到今年,这一制度已诞生了1401年。公元607年的皇帝杨广,具体时间是大业三年,杨广推出科 举选仕制度。

最早使用“状元”这个词: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 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据统计,从大业三年科举开考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约出现过592位状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

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 头。

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  (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 最为显著者。

中国历史上状元最多的朝代:

   唐代12帝(618—907)计139人;
  五代十国(907—960)计11人;
  宋代14帝(960—1271)计118人;
  元代10帝(1271—1368)计32人(一半为蒙古人);
  明代15帝(1368—1644)计89人;
  清代9帝计114人;
  另辽代18人;金代15人;太平天国14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时有1人。

   高考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冯京、王岩叟等6人。

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 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

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

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  年)己酉状元王溥。

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  (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

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

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

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

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睿。

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

对我国茶道研究最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

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

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 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  (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  BR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 相隔三年。

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  (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 仅相隔三年。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 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古稀状元尹枢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 “长寿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到光绪二十年(1894)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出状元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至乾道八年(1172)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 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  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称“状元中的状元”。

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  (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 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最早在中国南北分区高考者,朱元璋。起因是录取的51人全是南士,北士无一人进榜。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61人则又全是北士,首开了大明 王朝分南、北取士的先河。

最早在中国南北中分区高考者,朱瞻基(宣宗)正式将试卷分为南、北、中三卷,并成为定制,如果是100名,则南士取55名,北士取35名,中士取10名。

科举制度延续最长的制度做法:唐科举制度仿隋制,宋袭唐制,元随宋制,明依元、宋制;自然,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是继续了明制。而在考试科目上,以 唐、宋二朝最为丰富和完备;规范、严格则明朝为最。

最糟糕背景的状元:宋奸相秦桧的后人秦大士,也曾通过科举考中乾隆十七年“壬申科”状元。

使用最长的高考方式:明、清“八股取士”延续了几百年。《清史稿·选举》记载,“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 《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意制义。”一千多年里,这几乎是不变的科举考试大纲。

最臭名昭著的作弊的名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大画家唐寅,曾因从考官程敏政手里买试题被人告发而遭斥遣,成为当时的一大科举丑闻。

中国状元之最:


孙伏加
武德五年壬午
第一位状元

西夏
李遵顼
西厦天庆十年癸亥科
第一位状元皇帝


文天祥
宝佑四年丙辰科
最早的一部自编年谱《编年录》的编写者


赵秉忠
(不详)
唯一保存完好之“状元卷”的作者


吴其睿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
编写中国最早植物志——《植物名实图孝》的学者


陈继昌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
最后一个“三元”


翁同
咸丰六年丙辰科
中国近代维新第一导师


孙家鼎
咸丰九年已末科
负责、开办、管理“京师大学堂”之第一人

太平天国
傅善祥
(不详)
唯一女状元、女丞相


洪钧
同治七年戌辰科
第一个译介外史研究的学者


黄思永
光绪六年庚辰科
中国第一个收集甲骨文的学者


张謇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
中国最早创办渔业实业公司的实业家


刘春霖
光绪三十年甲辰
最后一位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预 本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