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确化”的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53:29

追求“精确化”的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何方?

 

文/周新桥

 

请先来做一道题:

 

判断下面的话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2÷4=3这道算式表示把12分成4份,每份是3。(  )

 

做完了,别急着对答案。请让你的亲友或你周围的人也做一做,看看有多少人和你的答案一样。

 

这是媒体在题为“谁的智商高来做这道题 小学数学题像哲学题难倒大人”(注)的一篇报道中的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令人深思的是,这道题不仅提供这道题的家长和他的儿子做错了,他儿子班上的同学也全错了,全年级也没几个学生做对,而且当记者拿着这道题问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和教了30多年数学的离休老教师,他们也都做错了。据出题学校的老师说,这道题的正确表述应该是“12÷4=3,这道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细心的博友该会发现自己或周围的朋友其答题错误所在了吧?因为少了“平均”二字,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打×。该校所在区的教研室主任解释说:“这句话应该打×,因为少了‘平均’两个字,表述不准确”。

 

依然是不准确!大家还记得十年前的一道小学语文题;“雪化了,是(    )”吧,之所以不能答“春天”需答“水”,也是因为要准确,甚至是要精确。

 

答案要精确,错了吗?似乎没错,因为严谨的科学态度需要精确,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科学数据等,不精确还真不行。但现在的情形是,“精确”成了教学和考试的共性: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确,学生回答问题要精确,作业答案要精确,解题步骤要精确,考试卷面答案更要精确等,教学完全进入了追求“精确”的“境界”中。总之,教育在追求“精确”中,已逐步“精确化”了。例如,在化学中说某某物质“不易溶于水”,学生就不能回答“难溶于水”,因为“难”字不精确。有学生说:难不就是不容易吗,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啊!老师也被这个“难”字难倒了,或者说是被这种精确弄模糊了,于是干脆精确地说;同学们只要按书本上的表述回答就肯定是准确的,是对的。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原来,我们的教育还热衷追求另类“精确”:和教科书或标准答案一个字、一个符号都不差!

 

大家别以为教育追求“精确化”真是追求严谨的科学精神或者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精确化”的目的是冲着考试去的。常听见老师们这样告诉学生,“按书上的说法一字不缺地回答,肯定满分”,“把标准答案完全背下来,考试有这样的题,就按标准答案答”,等等。于是,在教育中抠字眼、一字不错、字字计较、背书本、抄背标准答案,等等,便成为教育的法宝。

 

大家也别以为这种追求“精确化”的教育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真能培养的话,那么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么多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学生、中学老师(有高中教师在跟贴中也说答错了)、有大学文凭的家长和包括你、我在内的绝大多数受过这种“精确化”教育的成人为何也不能精确地注意到上述考题中少了“平均”二字呢?!难道还精确化得不够?

 

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1592~1670)在《大教学论》中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认识和经验有精确的,也有不精确的,知识也存在着如何表述或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以及知识需要发展、更新等问题。因此,这里的一切知识,当然包括了精确的知识、模糊的知识或介于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知识。在教育中,没有必要什么都讲精确,需要精确就精确,不需要精确就不精确,更不需要持“教科书是唯一精确的”知识观和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精确化”的弊端当然很严重,说轻些,教育成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死抠字眼、由考试中的“分分计较”到教育中的“字字计较”等现象的代名词;说重些,这种‘精确化”的教育窒息了知识的生命、学习的生命和创造的生命,也窒息了教育、学校和社会的生命。

 

        因此,现在该是人们反思“追求‘精确化’的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何方?”的时候了!

 

注:

该文笔者刚从2010年6月9日的《教育文摘周报》上读到。为方便博友阅读全文,另见http://learning.sohu.com/20100504/n271902082.shtml。

  阅读全文(163) | 回复(2)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精确化教育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新哲学 
    • 上一篇:教育改革不成功引发的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下一篇:基础教育不应也不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