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旷达经》妙语注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04:32

人生何处不青山

  有诗云:“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是讲旷达地对待死。比如庄子临终时,弟子们环绕病榻而泣。庄子反而劝解道:“父母对待孩子,让他去东西南北,孩子该唯命是从;阴阳对于人而言,不啻如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从,我便是忤逆不孝之子了。况且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你们看老天爷如此地善待我的生,又善待我的死,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一弟子说:“生死之理,我们何尚不明。只是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们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想起来怎不悲伤!”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说:“没有棺椁,我们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啊!”庄子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如此偏心呢?”

  你看庄子临终前是多么地平静坦然、豁达潇洒。后人多受此启发,生时洒脱自在,死时诗情画意。比如道济和尚的六言绝笔:“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好像回归到大自然怀抱一样惬意。而有的不仅不能通达地对待人死,更不能通达地面对人生。有的贪得无厌,有的斤斤计较,殊不知:自其坏处视之,天下乌鸦一般黑,故怀有阴暗心理的人,天下哪来人间乐土?自其善处视之,人生何处不青山,故对于乐观豁达的人,哪儿都能处之泰然:这便是旷达地对待人生。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武帝时代傅翕写有这样一首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该诗见《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七。此诗禅机在于:打破常规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图书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看不完的书稿,一天天下来,腰酸背痛眼睛胀,腿麻手软脖子硬,可谓苦矣!但转念一想,读者辛辛苦苦赚了钱,还买书看书、求知求乐,如今单位让我衣食无忧出钱给我先睹为快的机会,此福此乐有几人可享?如此想来,苦即是乐矣!又如:武警待遇低,还天天操练不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确实辛苦。可有的武警战士却诙谐地说:“许多人虽
挣了钱,却累坏了身体,想花钱操练操练还没工夫呢!看咱们的身体倍儿棒,革命的本钱多健康!”所以说人生一切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菜根谭·闲适》云:“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识心见性又知时 无心便是释迦老

  千尺丝纶江上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是船子和尚(法名德诚,南宋禅师,约九世纪上半叶在世)的诗偈,见《五灯会元》卷五。全诗以鱼喻道,这里的垂钓如同参禅求道:千尺钓丝,直下深潭,可见所求之深;一波才动,万波相随,可见所求之广。展现了一个从欲界到禅界的顿悟过程:先是“鱼我所欲也”,于是垂下千尺丝纶,意在鱼而鱼在水;而在宁静清虚的境界里得以超越欲望,解脱烦恼,心如月而月满船,于是满载美丽的月色而归。这满船的月色犹如满怀的愉悦,是船子禅师空灵淡泊、自然随缘的情怀。
  该诗体现了禅师的“无心”境界—不抱目的。有目的则有欲求,有欲求则有痛苦。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审美的态度,而不存占有欲,那么,我们心中便只有对美的愉悦,便没有了欲求而不能的忧愁。比如:洞山禅师与宗伯越过小溪后,禅师问宗伯:“刚才过溪时有啥念头?”宗伯答:“不湿脚。”洞山禅师摇摇头,宗伯疑惑,问:“那你作何想?”禅师漫不经心地说:“脚不湿。”都是相同三个字,却体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有目的心,是有意为之,可以想见其过溪时的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的焦心状;后者漫不经心,既无思虑,又无目的,可以想见其过溪时的大大咧咧、悠哉游哉的洒脱状。禅师“脚不湿”的另一含义是,做事而不沾滞于事,不为事所累。总之,事前无目的心,事后无留连意。
  
闲中觅伴书为上

  古人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既可是功利性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是也。书给人智慧,长人才干,读书人何求不得?读书也可是修养性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深刻,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严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有道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书之益,不胜枚举矣!所以古联云: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又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又云:
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这些读书格言,无非说明一个道理: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一日清闲一日仙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菜根谭·闲适》)—这便是清闲如仙的感觉。“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风月,担到时也要息肩。”(同上)—这便是享受闲适的理由。
  有道是“要偷就偷闲”,善于忙里偷闲者,生活是从容的,有如悠悠白云;情趣是高雅的,静对明窗赏月、卧听风雨吟诗;头脑是清醒的,追求成功但不执著,淡泊名利但不舍弃,不仅能着眼现在,更能放眼未来;不仅醒对此生,更能笑迎死神。
  有人说得好: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阴虚掷,也不是浮华奢糜的物质享受。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仄的心理空间。
  急功近利时,不会有闲适;心存芥蒂时,不会有闲适;欲壑难填的人,不会有闲适;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有闲适。
  闲适,在蓦然回首的追怀中,在悠然心会的禅意里。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华,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留一份闲适给自己,聆听心灵的驿动和低语。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34bf10100e616.html) - 心灵的中药-《旷达经》妙语注人生_徐一原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