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的语法说话-张锐-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4 13:06:07
用互联网的语法说话
techweb上有一个帖子,评价我们《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专题,大意是:这个专题“重形而非神”,看似另类、新颖,实则金玉其外,买椟还珠。总之,“人们在这个专题中,记住的是新颖的页面设计,并非媒体思想和内容观点”。
我来点评一下这个专题。
这是页面,链接在上面。

1、在内容的整合上,这个专题不差。有点(提速首发车)有面(第6次大提速),有新闻有服务,有资讯有互动。应该说,只要看完这个专题,对大提速的相关疑问可以得到解析。内容做到这个层面,基本任务已经完成。再多,也是过载了。
2、 与techweb的这位兄弟大相径庭的是:我反倒对这个专题的内容基本满意,但是对这个标新立异的设计有点疑议——不是说做得不对,而是有点过。理由:
2.1 可以去挑衅用户的阅读习惯,但是不能冒犯,更不可以激怒用户;适当的挑衅给人新颖的审美,例如先锋艺术;
2.2 这个专题最显著的革新是页面横拉。
2.3 这个专题打破了纵向拖动的方式,很好,与列车的整体外包装很契合。但是横向拉动滚动条是不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的。这就是挑衅。问题在于,仅仅用页面底部的横向滚动条,有两个问题。一是不醒目,让用户困惑;二是拉动的时候,难以控制视觉边界,对内容的版块设置难以理解。
2.4 改进的方法,是在火车头网易logo的位置换一个向右的箭头,锚点连接,整页滚动到下节车厢。这样可以改变不醒目和无视觉边界的问题。现在编辑设计的时候,注意了这点,但是仅仅在页面上端用了一个直达的表述。不清晰。不显著。而大家对这个专题的内容有质疑,关键不在于这个专题没有制作能削除用户信息不确定性的内容,而是没有方便用户找到这些内容。
3.我评价这个专题是好专题,写群信表扬,要编辑做心得分享。不是说这个专题已经好到绝妙。而是这个专题中有很多好的思路和创意,值得推广,可以帮更多的编辑开天目。总之,这个专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做了铁路大提速本身,而是提供了别样的信息处理角度和方法。
3.1开阔的信息思路:一个新闻编辑,能跳出新闻的思路,在资讯和互动上动脑筋,整合进专题,本身就是进步。我最近常说现在的互联网新闻比拼,功夫在诗外,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在满足大多数用户大部分新闻需求的情况下,整合资讯,提供服务,开放互动接口。

这是服务类资讯——铁路提速了,当然想看看回家的列车是不是也在其中。

提供互动的接口——这点新浪搞得很好。我们要学习。
3.2假三维的内部空间描述
新的子弹头,大部分用户都会有想了解其内部构造的念头。在纸面媒体,很难搞。电视也不好玩。专题中用了一个假三维的flash。我截了图,但最好还是到页面自己点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8S5/2007the6thacceleration.html

拖动鼠标可以旋转空间

从另外的角度看看。

点击“火车详细介绍”可以分不同的关键部门展示车厢内细节(蓝色深色部分)。

这是内部细节图,把新列车的牛比之处表达出来。
这个专题中的小产品,是我们技术外包的,但是编辑提出来的思路。这个思路是可以拷贝扩展的。例如,很多新闻发生的时候,由于第一现场不在,没有最具冲击力和新闻性的第一现场图片,怎么办?可以用这种思路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例如,美国校园枪击案,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去还原韩国枪手如何一幢楼杀到另外一幢楼的;辽宁铁岭钢水烧死33工人的新闻,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动态描述这个新闻过程。推而广之,对一些精彩的,有现场感的新闻,如果时效性允许,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成本固然高,但是效果非常好。
3.3大事件坐标。

这是狗熊兄弟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看到的一种新颖的表达方法。在这个专题中,拖动坐标轴上的指针,可以看到整个列车提速的大事年表。显然比文字罗列式的表达要生动得多(还是截图不动态,去看专题吧)。
这种大事件坐标可以运用在很多专题的制作过程中。例如,对任何一个名人的去世,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其一生。还有,对一些持续性的事件,例如重庆钉子户拆迁、朝核六方会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形象表达每个事件节点的信息。
上面所说的思路或产品,都是可以广谱的,所以我说这个专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成功表达了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新闻,更在于对其他编辑的启发。当然,问题还是有,而且是致命的——横向拉动的页面的高成本,使用户难以发现编辑的良苦用心。挑衅变成挑逗,调剂变成调戏,这当然让人不爽。
回到techweb上的批评,我认为,那位兄弟的批评是对的,但似乎没说到点子上。而且,我欣赏这个专题,并非因为其美轮美奂,信息丰满。我欣赏这个专题,是因为这个专题是在用互联网的语法来阐释信息,而不是在用传统媒体式的方法。是在用互联网的语法说话。
这是关键。
还是老话,谁掌握了互联网的语法,谁就掌握了互联网内容处理的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