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录:多气多血——足阳明(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00:12
某天注意到,《求医不如求己》第二章共含12节,“不是第1节概述,以后每经各占一节么?12正经当有13节啊?”原来,郑老师在第1节里边“先说一下胃经上的4个常用穴的用法。”
当时颇有些不解,因为按西医、现代科学,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唾液中含淀粉酶。(所以吃饭才应该细嚼慢咽呀,不光是弄碎食物好给胃减轻负担。)胃在消化和吸收中都有些作用,但最大量和最重要的工作都由小肠完成。中医则讲五脏,胃并不在其间。胃经只是通道,须由脾为其提供动力。
再一想,得胃病的人也确实多,许是这个原因吧。于是就想把郑老师说的4个穴都记住,遇到有胃病的人就可能帮得上忙。但因为自己的胃并没什么大毛病,这时虽然努力了,也纯属死记硬背。成年人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不如小孩。加上后面的章节内容丰富,因此效果可想而知。
没想到,去年夏犯了回胃病,揉足三里加上推腹,很快好了。今年春又犯病,这次仅只操作穴位,三日痊愈。问题在于,过了一阵子又不对劲了。怎么回事呢?以前是已经饿了还不去吃,时间长了毛病出来了。这还好说,现在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到了点不觉得饿,神经处于高度兴奋,就是心中有火不欲食。这也好办,记得每隔一定时间处理下心火就可以了,比如操作“火生土”的穴位。其二是正忙着忽然饿了,等忙完再去吃吧,饥饿会影响效率,也干不好;那先去吃吧,免得伤胃。理性举动的结果却是心中满是想要做的事,几乎吃不下。两者相权,还只好取前者,那胃就对不住了。
后来就想了个办法:饿了先吃点东西,然后接着忙,等事情告一段落,再来正经吃。稍有些食物把胃搪塞一阵,这段里头那不能等的事儿也处理得差不多了。——如果吃较多,气血又得主要用于消化,至少半小时须休息、不能干事,越发让人心焦;脑子里活动着的东西老得惦记着也不好。若是吃好了以后立即忙碌,可能办事效率不高又影响消化吸收。倒是牺牲一小部分食物的好,还能为劳动提供所急需的能量和物质。
胃病拖了一个月了,要算慢性的吧?试试丰隆,效果很好!可就算一天揉三回,早中晚,大部分时间脸还是黄黄的。一次操作效果持续不了多久?哦,对了:“肝火一平,不来克土,脾胃就好调治了”。可春天肝旺是自然规律!于是今年整个春天,早上起来照镜子,脸上都是黄土一般,毫无光泽。揉大陵、天井、大都等等“火生土”吧,揉几分钟后脸上确实白里透红,但是没过多久又是黄的了。
明白了个中缘由,我一度放弃了治疗。因为徒劳是种折磨。想想西西弗斯,还有受罚以筛子汲水的神话中人。身体不是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么?就交给身体自己去解决吧。以前多少次,出现病症却不能及时就医,过了些时想起来,却发现已经好了。
过了些日子,我开始笑自己:病要都能自个好的话,那还要医生干什么?于是又开始想办法。
我下午和晚上比较愿意照镜子,因为这段时间脸色比较好。一天傍晚,发现脸面似隐有发黑?莫不是肾出了问题?不,“心血管瘀阻就会使面部颜色不均且隐隐发黑。”接下来,掐左大陵竟然没有反应?劳宫也是。忽想起“许多冠心病很严重的患者在小臂的穴位上没有痛感,”“可以在天泉穴与曲泽穴之间点按寻找,必有一痛点,且疼痛剧烈。”(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试按左天泉,却不禁大叫一声!好痛啊。
天哪,我得冠心病了?
想起了“麻筋”,试着敲打,右小指的还麻。左小指则完全没有!这才发现我的左小臂,小肠经肿胀、硬痛(肝旺引发心火亢盛),而且这一段的心经也不通。
我问父亲,心脏病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后天的是怎么回事?人在什么样情况下容易得心脏病。电脑恰好不能用,所以只好先问问他。有了点年纪的,多半会比较关心健康。他说了几点,有些似和我的情况对得上,有些又不太象。算了,他毕竟不是医生。这时我还不敢告诉他实情,怕增加忧虑和担心。我自己呢,先自然是惊慌失措。后来意识到,惊慌不但于事无补,可能还会加重病情,于是也就平定下来。对自个说:左边的堵了,右边的不还通着吗?人不在喘气儿吗?能说话能走路的。至于接下来怎么办,一时也想不起。过了一会儿,脾胃该调治的还是要继续,于是照常操作。哪曾想没过多久,左小臂堵塞的心包经、心经和小肠经,先后都有了动静。时间恰好是晚上,所以心包经先反应了。一下记起来,肝心脾肺肾,心与脾是“母子”呀,这冠心病该不和脾虚有点关系?肝虚不是会累及肾么,应该是一个道理。
W医生的母亲有糖尿病,听说肾不太好,心脏也不行。前者我已经知道,脾不行的人肾也不会好。那老太太的心脏病,该不会与糖尿病相关?(W医生上外地了,我没联系方式。就有,也不好意思告诉她我现在的情况。都怎么调理的?)
既如此,我越发不担心了。虽然之后每到晚间,都会满脸红暗、乌紫,着实难看。我都不愿照镜子了。只希望春天赶快结束:“病在脾,……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藏气法时论》)“禁……饱食”?难怪有时不慎过饱,之后会拉肚子的。现在知道了,以后要小心了。
相当一段时间内,再没有尝试新的穴位了。因为这时节腿上每条经络摸着都痛,其上每个穴都敏感。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支通肢。强,高士宗注为“不和”)
探宝行动暂时只得中止。这其间倒是将《素问》过了一遍,亦颇有得。若即时整理出来,与前边的内容接不上,恐人误会我半途而废。等前边积压的那些弄完再说罢。同时约可将书再看一遍,理解更深。又考虑到写作不仅花时间,而且耗精力,又伤眼睛。更兼网上各色人等皆有,虽有心理准备,半年多里仍是几度被伤害。“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是以踌躇,想等身体好转了些再接着写。
既然脾胃出了问题以后影响非常之大,那就更得尽快解决了。
发现老是一个穴的话,上午操作了,下午就不想再来。勉强的话恐怕也不会好。丰隆和足三里换着揉?日子长了也不大情愿。某天记起来,脾生血,肾益气,郑老师不是说过气是能量,输送血液周流全身,推动全身物质的代谢?“气血充盈邪无踪”。因此这天下午我就先小海,然后太溪,结果脸上竟出现红红的两团块。再复溜,两团鲜艳渐渐变成了红白间错,恰似夏日里的新鲜桃肉,美丽清新。面上其余部分也娇媚悦目。
只是第二天重复操作,便不大起劲。忽然又有天想到,如果连续刺激胃经,肝主春的影响不就能减少?便试着沿经络一个穴一个穴地揉掐。因为脑子不可能一直空着,又不能任其驰骋(那样手上会停或者松的)。于是我打开电脑,一边操作穴位,一边轻松浏览关于它们的一些信息。(只要手下有些力道就行),这样还多少能对它们有此了解。
“既然脾胃相表里,刺激胃经穴应该也可以调理脾脏,”看了几个穴的资料,果然如此。第一天,大腿上的胃经穴。第二天,小腿上的胃经穴。到了傍晚,脸上已是均匀稳定的白中微黄,润泽有光。第三天,试脚上的胃经穴,也就是五输穴中的经俞荥井及原穴冲阳。那以后,就该是胸腹部的了,或者脸部脖颈。但于此脑子又已经疲了。不过还是很高兴,起码脸色和健康状况上了一个台阶。再之后虽操作的只是从前几穴,事情却容易些了。终于有天试敲左肘后面,小指颤麻;不知何时,左小臂心包经的穴位掐按又有反应了。
在一册二章第1节中,郑老师介绍的四个胃经常用穴,现在再看,多少都有些熟悉了:梁丘,郄穴治急;丰隆,久病入络;足三里,合穴治腑;下巨虚,为“小肠经下合穴”。《灵枢·本输第二》中有“复下(足)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即现在所称‘上巨虚’),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
古人已经知道,三者均有吸收功能,因而统称之为胃(中医中的肺肾等五脏概念,也比西医的大得多)?“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藏别论》),看来对它们确实有所了解。
另外,现代科学研究认定,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胰液被分泌到小肠,与小肠液一起处理它们。而中医“把胰腺的功能当作脾的一部分来对待”,由此脾胃与肠真是关系密切。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前人如此重视胃了,《素问》前三十三篇中,提到胃的不下17处。有“肠胃为海”“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些表述。更有“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胃,大肠,小肠,……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人以水谷为本”,“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反复申明强调。
前儿又注意到一点。中医讲四时五脏,其中还有一日之四时,也就是3时至9时为春,9时至15时为夏,15时至21时为秋,21时至凌晨3时为冬。脾对应长夏,长夏为夏末秋前的一段。而小肠经的流注时间,恰好是13时至15时,相当于“长夏”!小肠与脾在消化中的作用,前人是如何得知的呢?
郑老师为网友答疑时说,下午低热也是肺阴不足的表现,就是应用了一日之四时。而我集中调治脾胃的时间,恰好都在下午,金王时分。此刻进行,事半功倍。这恐怕也是冥冥之中身体的指引罢。由之亦可以释一天中的面色变化之惑。
附:
部分淀粉在口腔里分解成了麦芽糖。剩下的淀粉和麦芽糖到达小肠以后,才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倒是从胃开始。有胃蛋白酶对其初步处理。但主要的消化还是在小肠进行,正常的话,分解为氨基酸。油脂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引作用。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大肠倒可以吸收一些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是主要的吸引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后二者是油脂的分解产物),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