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破除垃圾围城(城市最佳实践区 案例·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8 03:19:30
台北“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
10年破除垃圾围城(城市最佳实践区 案例·探源)
本报记者 杜榕《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5日   05 版)

台北101大厦。
Marc Gerritsen摄(人民图片)
晚7时50分,台北市信义区松山工农职高门口,闪着黄灯的垃圾车缓缓停靠。人们排好队,将不可回收垃圾丢在前面车里,可回收的丢在后辆车分好类的桶里:“养猪厨余”、“堆肥厨余”……不到10分钟,扔完垃圾,司机上车,继续驶向下个停靠点。
这套“垃圾不落地”秩序,就是台北市10年间建起的、破除“垃圾围城”的关键。
“10多年前,我也是个‘刁民’,扔垃圾都是在家附近找个垃圾堆就扔,谁会分类?”台北市政府环保局第五科科长苏慧芳说。尽管台北早在1991年就开始征收垃圾费,但由于随水费征收,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2000年,台北市推动“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市民向环保局购买专用垃圾袋,环保局免费回收资源垃圾。如此一来,丢垃圾愈少,缴费愈少,还能鼓励市民回收资源垃圾。  “以前随水征收,我一个月要缴140多元(新台币,下同)垃圾费,现在一个月最多只要40元买垃圾袋。” 家住万华区的邵祺英说,“垃圾分得越细,要花钱处理的不可回收垃圾越少。”
苏慧芳介绍,10多年前刚实施垃圾分类时,大家都感到“痛苦”,“但如果违反规定,就会处以1200元(新台币,下同)到6000元的罚款。”如今,台北市民已经将垃圾分类视为生活一部分。资源回收率从1995年的0.7%,增加到2009年的45%,今年计划达到100%。实施污染者付费以来,每人每日垃圾量由此前的1.12公斤,减少到2009年的0.39公斤。
2008年,台北平均每日可回收186吨厨余,其中堆肥厨余制成肥料后再用于农业,养猪厨余则变卖给养猪户,从而减少15%家户垃圾不需进入焚化厂。“最开始养猪厨余白送养猪户,现在已卖到200多元一桶”,苏慧芳说。
同样热门的,是再生家具拍卖。“去年我们台北市再生家具创造了900多万元的业绩,6年时间累计销售达4000多万元。”苏慧芳说。修复后的家具宛如新品、价格便宜,广受市民及环保团体好评。
傍晚六七点钟,无法回收的垃圾被送到台北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北投垃圾焚化厂焚化,而这里,也是台北著名景点。焚化厂烟囱用“彩虹”图案装饰,还建有观景台和旋转餐厅。“35秒左右,即可抵临观景台。”焚化厂的胡秘书说,在焚化厂烟囱上建有观景台和旋转餐厅,北投焚化厂恐怕是全世界第一座,不仅可供民众登高远眺,享用美食,同时也深具能源教育的功能。
2000年,台北提出到2020年“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今年,市长郝龙斌宣布,2020年的目标应可提前在2010年底前达成。谈及世博园台北案例馆,苏慧芳认为,这是对台北市民共同努力的最佳加冕。现在,台北还开始向“源头减量”迈进:限塑政策、限制产品过度包装政策、限制塑胶类托盘及包装盒使用……相继出台。
“垃圾围城”破除之后,台北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