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大凡村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00:49
2009年03月20日 16时48分 来源:福客民俗网
《武陟县志》在清代明确记载:“城西二十里处有大槐荫,相传为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相会成亲处。”大槐荫现在武陟县三阳乡大凡村。 大凡村村西南角,沁河堤北200多米处,就是县志上所说的大槐荫遗址。
西汉后期,大凡村为交通要道。洛阳至山阳城、怀县城至野王城的两条官道在此交汇。十字路口逐渐增添了许多店铺,人口越聚越多,村庄也越来越繁荣,三教九流齐至,五行百业俱全,俨然一个小小的世界,成为繁华人间的缩景,村庄因此自然而然得名“大凡村”。
大凡村人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细胞格外活跃,最先将七鲜女神化为七仙女,最先把董永和张七鲜的爱情经历演绎成董永和七仙女在本村大槐荫下相会成亲的神话故事。利用本村的交通要道、人口流动量大的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向四外广为传播。此举果然大大提高了大凡村的知名度,带来了村人意想不到的骤然繁华,由一个不起眼的村庄突然变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繁华乡镇,村名因此改名为繁华镇,在唐代就已经非常出名。
时间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领兵和元军帖木儿(铁木耳)部在这一带打起了拉锯战,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几天就轮一遍。繁华镇上的人们认为双方轮换来得太勤了,都会杀人,谁也不敢得罪,于是谁来就说拥护谁,生怕被杀,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一个木牌子,一面上写“拥护大元”,另一面上写“欢迎大明”,谁的兵来就翻挂谁的一面,一直安然无事。就在繁华镇人们暗自得意自己手腕高明的时候,大祸从天而降。
一天上午,繁华镇人们一见明军赶跑了元军,就都又翻挂上了“欢迎大明”的木牌。就在常遇春骑着高头大马,领兵在镇里大街上通过的时候,不料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刮得行人都睁不开眼。狂风过后,镇的西南角人家的木牌没被刮动,上面的字仍是“欢迎大明”,于是常遇春说其“不反”,免杀,就留下了后来的“不反村”(即今天的“北凡村”)。
常遇春看到镇西北角人家的木牌被风刮得滴溜溜地乱转,“元”、“明”两字反复出现,认为这里的人反复无常,就说其“反”,留下了老弱妇孺,杀了其全部丁壮,留下了后来的“反庄”(即今天的樊庄)。常遇春看到镇东部人家的木牌全被刮得翻了过来,上面公然写着“拥护大元”的字样,不由勃然大怒,骂其“大反”,不分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杀得干干净净。天不绝人,其中一户人家有个男人名叫岳百利,据说祖籍汤阴,是宋代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之后,这几日正好到山西平阳府贩布,不在家中,侥幸躲过了此大难。当他回到家中后,镇的东部被大火烧得断壁残垣,没一间可居之屋,街上尸首遍地,没一个生存之人,只留下了血惨惨的太阳当空酷照。为了防备明军追查,岳百利跪地祭拜,以“照”为姓,记下了这笔血海深仇,又赶忙逃到了山西。等到山西洪洞县向武陟大批移民的时候,“照”百利难舍故土,于是就仗着自己也会说山西话,冒充了洪洞移民,随着移民郭、云、魏、鹿等姓人家又返回到了自己故里定居。人口渐多,成为村庄后,被大明朝的武陟知县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下过的定语命名为“大反村”,以震慑不听话的百姓。
直到大清朝建立后,大明皇帝朱元璋下过的定语才算失去了作用,村子又被改写为大凡村,一直称呼到今天。 “照”百利被当时官府的户口册上写作为赵百利,成了村中赵姓的始祖,赵姓在村中人丁兴旺,现有1600多人,占村中人口73%,其他的郭、云、魏、鹿等姓,人口都是一、二百人,都加起来也不过才占村中人口的27%,大凡村现在共有人口2200多人。 大凡村的前身繁华镇的血腥经历给武陟人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用形容词——“繁华”,此词本义是市面热闹,工商业兴盛的意思。但武陟人所说的“繁华”的含义却是脚踩两只船,反复无常、狡猾等贬义,这个词经常在武陟人之间的口语中运用,外地人听了总会感到莫名其妙,也算是那段历史留下来的活化石吧。
在西汉后期,大凡村的标志物就是大槐荫,在十几里地以外就能望见,它位于村子南边的十字路旁,依堤傍水,背靠村庄,依托渡口,水陆两便。大槐荫树干五尺来粗,三丈来高,树冠十几丈方圆,槐荫有十来亩大。大槐树不知经几枯几荣,树干南半个生机勃勃,枝叶茂盛,树干北半个苍老干枯,有树洞能容人站立其中。树皮一被碰破就流红液,人们误以为是血水,称此树已得道成仙,敬之为神。
这一带民众逢年过节都对此古槐顶礼膜拜,视为精神依托。树旁之十字路口为市井集会之地,四乡百姓经常来此赶会购物,是一个极其热闹的去处。 大槐树被神化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董永和七仙女相会成亲的地方,就在大槐树后面盖起了“槐荫庙”,庙内敬奉“老槐爷”。感谢他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美好姻缘。
在我国古代,庙和寺是有区别的,为敬奉中国人自己敬仰的先辈、英雄人物或造出来的神而建立的地方称是庙,比如:太庙、家庙、夫子庙、关爷庙、樊哙庙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为敬奉外国人造出来的佛所建立的地方称为寺。如:白马寺、少林寺、月山寺等。 大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大凡村的槐荫庙被扩建为槐荫寺,寺内除供奉佛像外,仍敬奉老槐爷。槐荫寺并排三处砖(宅院的土话),一进两传(前后)院,占地三十七亩四分整,以后历朝历代又多次重修,寺院规模宏大,香火鼎盛。
直到1947年8月,沁河堤决口,特大洪水将大槐树连根拔起,冲到了五里外的西封村头,寺院也全部被冲毁,深埋于厚厚的泥沙之下。 近年来,大凡村人民在村委会精心组织下,又重新修复了槐荫寺,寺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2米,寺内除供奉如来佛象外,还敬奉笑容可鞠、白须飘飘、手持拐杖的槐荫爷,两边还塑有金童玉女站班相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现寺内还珍存有唐代陀罗尼经幢,八棱,顶为正方形,底座为正方形复莲盆。幢体通高147厘米,上端每面雕有神态各异之佛象,整个幢体阴刻陀罗尼经文。 大凡村全体村民在村委会强有力的组织下,精心保护着槐荫寺这个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孙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