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容斋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2:18
洪迈所著《容斋随笔》是一部集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宋代掌故等诸多方面的笔记汇编,其考证之细,议论之精,文笔之妙,寓意之深,都令人叹服。我读《容斋随笔》的最大体会就是每篇文章都体现着洪迈的求实精神,这种求实精神是我们后人永远学习不完的。-[#\
/i$w$[0e'R%o
+
R8d-D1`.W0]7I5n8s2P7k
质疑传统 挑战权威1a5X+~+{4X8d
洪迈学识渊博,善于考究。他对历史上的一些传统论述,包括一些传统观念都不迷信,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在《汉唐封禅》中,他十分欣赏汉光武帝对群臣劝他封禅泰山的回答,汉光武帝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欺谁?欺天乎?”也十分赞赏唐太宗对群臣要他封禅泰山的回答,唐太宗说:“卿等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久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对此二帝拒绝封禅泰山,洪迈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二帝最终还是同意去封禅则认为是“自为翻复,光武惑于谶语,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说他们这样做实在造成了不好的政治影响,感到惋惜。
s(I7p&Q,N7b0Z
洪迈对《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史学巨著也敢以自己丰富的史学知识对其提出疑问。在《史记世次》中,他就提出既然契和稷都是帝喾的儿子,商周的帝王又分别是他们的后裔,那么按《史记》所列的世次,周文王和商汤就是兄弟,中间相差六百年!再说《资治通鉴》,洪迈提出司马光采用的“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的方法是不妥的,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其中一例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便标为隋恭帝上卷,实际到下卷末尾恭帝才即位,才改元“义宁”,紧接着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而这卷记载的却还是隋炀帝在江都的事,这就是题与内容不符,看起来很别扭,如此等等。他还指出,《资治通鉴》对一些琐碎的事,如一些臣子任命、死亡等记载得很详细,这些“皆无关于社稷治乱”,而有关汉朝历史变化的周勃的死却没有记载(“周勃薨,乃不书”)。这都是事实。
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洪迈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楚怀王》、《范增非人杰》、《曹操用人》、《杀温三事》等篇章中都体现了自己的见解。如对曹操,他就说“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对曹操的用人,他称赞不已,如派钟繇管西事,西边则安定(“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差枣祗\任峻建立屯田,则“军国饶裕”;使卫凯镇守关中,“而诸将服”;让杜畿去河东任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擒)戮”等等,都显示了曹操用人得当,因而成就了他统一北方的大业。对其他的一些历史人物,洪迈的点评也都符合历史真实并且客观公正。
W/k5J%`;H
主张唯贤是用唯功是奖bbs.guoxue.com,~ v1|4q$p4J.C!d
bbs.guoxue.com7\ O#?5s#x1|+k6O1k
洪迈生活在宋金对峙时代,对国家用人有深切体会。在很多篇章中洪迈都认为,明主用人应当唯贤是举,有功就赏。在《秦用他国人》中,洪迈就认为秦国之所以强,就是因为秦国打破地域疆界来使用人才,“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它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秦国就是因为唯贤是用才取得了天下统一。
在《汉文失材》里,洪迈对汉代名将李广一生未得到很好的封赠感到很可惜,说李广“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自杀);三朝不遇(历经三代皇帝—文帝、景帝、武帝,都没得到知遇之礼),命也夫!”李广曾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匈奴很怕他,称他是“飞将军”,实是战功赫赫,但始终未得到封侯,洪迈深感不平,说只怪李广命不好。1?:a)J"E(}8i)@:p/W1T9C,a
5g%P-`'Z!a6J/p*U(T1P*L
洪迈认为,贤才在何处,关键在发现。在《萧房知人》一文中,洪迈认为楚汉相争时萧何为刘邦把韩信追回来成就汉家大业是功不可没的;初唐时房玄龄把杜如晦留下,对形成贞观盛世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洪迈说,“帝王之工非一士之略”,一定要有像萧何、房玄龄那样会识才的人,有了他们“则珠玉无胫而至矣!”宝贵的人才就会纷纷来到。bbs.guoxue.com!W1H.V8O2d3F!n }
还有很多篇章是论述人才的,像《曹参赵括》、《东晋将相》、《霍光赏功》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叙说用什么人、如何用人,都说得很动人。
看人视事含哲理
.com(a)@;a9s#~:Y)z%|0C
洪迈看人或看事物,都不偏执,而是从深处看,从多方面看,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辩证地看问题。国学论坛0R/B4s#]7u*l/Y2k
+L'}${:z'C'i:M3}
在看待亲情关系时,洪迈认为亲疏不是不变的。在《晋文公》里,他就把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遭难时逃跑历经七国所遇到的情况作了一番比较,这就是对晋文公不礼貌相待的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都是同姓的;而把女儿嫁给他的齐桓公、送马匹给他的宋襄公、设宴招待他的楚成王、把他接纳下来的秦穆公,却都是异姓。洪迈的结论是“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国学论坛0?+d9{9^4W-C9j!J"M
就是骨肉亲情,洪迈也认为政治观点也不一定同样。在《父子忠邪》里,洪迈就举出了历史上三对父子在政治上大相径庭的故事,这就是汉代的刘向与刘歆、魏国的陈矫与陈骞、晋朝的郗 与郗超,他们都是父忠子奸,读后令人感慨。在《三女后之贤》里,人们看到的不是女儿当了后妃对父母感恩,而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这就是汉平帝的王皇后(父亲是篡汉位的王莽)、南北朝北周宣帝的杨皇后(父亲是篡幼主位的隋文帝杨坚)和吴国太子的李妃(父亲是专吴国政的南唐皇帝李升),都与其父亲的政治倾向不合,特别是汉平帝的王皇后,平帝死后,其父要她改嫁,不从,及至王莽败亡,她说:“何面目以见汉家”,就跳火自焚了。所以洪迈说:“三女之事略同,可畏可仰,彼为其父者,安所置无愧乎?” e7b0A0l$`,q
洪迈洞察世事细致入微,他用老庄观点来看历史,很有说服力。在《世事不可料》中,他说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曾倨傲地说要子孙万代坐江山,可是这个时候项羽已出言要取代之,刘邦也说“大丈夫当如此”了;曹操在扫除群雄平定海内时,司马懿也已进入他的幕府了……所以洪迈说,这些“岂是智力谋虑所可为哉!”这就是福中寓祸的道理。
y
类似上述矛盾互相转化的论述,还有不少篇章,如《人居寿考》、《后妃命数》、《杯水救车薪》等,其中有一篇《鬼谷子书》中的两句话,看后真会终身不忘,这就是鬼谷子写给他的学生苏秦、张仪的信中讲的:“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华至秋,不得久茂……”果然显赫一时的苏秦、张仪都没得到好的下场。所以洪迈在此文的最后说:“士之嗜进而不知自反者,尚鉴兹哉!”这是劝世人莫慕虚荣,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光明磊落地做人。讲得很实在。
憎恨邪恶 张扬正气
洪迈曾经出使过金国,亲眼见过国破之惨状,所以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是深恶痛绝的。他的一篇《盗贼怨官吏》把人民恨贪官描写得入木三分。他在文中说,晋安帝司马德宗时,孙恩造反,所到之处,把各县县令剁成肉酱,让县令的妻子儿女吃,不吃就把他们肢解。本朝(宋轻)徽宗宣和年间方腊造反,捉到官吏就把他们切成小块,挖出内脏,再放在油锅中去煎炸;有的让乱箭射死,使他们受尽折磨……以前文人描写这些景象时都是把人民群众当反面人物写的,而洪迈则以十分同情的笔调写道:“岂非贪残者为吏,倚势虐民,比屋(家家)抱恨,思一有所出火矣,故乘时肆志,人自为怨乎?”洪迈深知官员腐败,不拿百姓当人,是造成官逼民反的主要原因。6_2c+B#I+c
.{5{5j7|*N"K)O;d
洪迈对历史上的亡国之痛分析得精辟透彻。在《晋之亡与秦隋异》中说,秦朝与隋朝都是传了两代便亡了社稷,其原因是“秦隋流毒四海,天实诛之。”而晋朝造成八王之乱,却是因为晋惠帝昏蒙。晋惠帝,就是那个说“百姓饿死何不食肉糜”的昏君。
国学论坛'T%I;N-P5|%_/^:Z-F;Z6K
洪迈在挞伐丑恶现象的同时又极力颂扬敬业的上进精神。在《汉唐置数》中他列举出:汉朝名将赵充国驻防金城(今甘肃兰州)上奏朝廷的奏章,到京城的路程有一千四百五十里,来回近三千里,这么长的路程,居然在第七天就收到了皇上的批示。又说唐朝开元十年八月,唐明皇正在洛阳,权楚璧等人在京师发动叛乱,皇上派人去审讯叛乱的犯人和慰问平乱的官兵,前后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洪迈对这样的工作效率称赞说是“后世所不及也!”bbs.guoxue.com1H$M*E0Q$W2Q3m%e;c
还有不少篇章是赞扬以仁义、诚信待人的。在《诸葛公》中,他说诸葛亮是千载伟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说诸葛亮执政二十余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他说,曹操、曹丕“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诸葛亮却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连诸葛亮的敌人司马懿也叹诸葛亮为天下奇才。洪迈说,诸葛亮之所以受到人们这样的敬重,“盖其操心制止,一出于诚”,“岂是智力策虑所能致哉?”洪迈是非常敬仰诸葛亮的品德的。
在另一些篇章里,洪迈还把有无德行、节操作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在《刘项成败》、《田横吕布》等篇章中就赞颂了仁义与节气,讨伐了残暴与猥琐,读来也令人解气。
容斋随笔》这部煌煌巨著,篇篇都是有感而发的情感随笔,字字句句又都是有根有据,读来不仅令人增长知识,而且催人奋进不止。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容斋随笔》就是这样的著作,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以至将来都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好书。我把上述这些肤浅的体会写出来,以便向专家请教,并与大家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