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L的理论与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48: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有关 CL和CSCL的基本概念,从学习论的角度探讨了CL的理论基础,分析了CSCL交互性和协作性问题,对CSCL与传统的CL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CSCL的教师地位转变和计算机的作用问题。

 

[关键词] 协作学习,CSCL,意义学习,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一、概述

按照学习者之间关系,可将学习分成个别学习(Individualistic Learning)、竞争学习(Competitive Learning)和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L)等三种类型[1]。个别学习是指他人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影响自己个人的学习,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事务,与他人无关;竟争学习指个人学习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相互倾轧,没有共享与互勉;协作学习指个人学习的成功建立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之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相互合作的,共享信息与资源,共负责任,共担荣辱。研究表明,协作学习与个别学习及竞争学习相比在很多方面更有效:1)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好的学习效率;2)能促进学习者之间更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更密切的关系[17];3)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1]。另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1]

CL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以小组形式一起学习。CL不同于传统的分组学习,尽管存在不同的模型,但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       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       存在正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即为了大家的成功,合作是必须的;

·       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       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哲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多媒体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网络技术除了能提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突破时空限制外,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为CSCL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二、协作学习(CL)

1.CL的理论基础

有许多学习理论都或多或少对CL有一些支持,但最典型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学习理论,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学习者要记住这些无意义音节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它们是没有生气、枯燥乏味、无关紧要、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所以,它们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另一类是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要把学生作为全人进行培养,即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坚持自由学习[2],并指出:1)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2)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目的时才会有意义;3)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4)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理智与情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5)同伴教学和小组学习均可促进学习。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4]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可以看出,两种学习理论在以下方面相同或相似:1)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情景,人本主义则强调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自由学习;2)强调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不同,后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更接近);3)强调协作,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和会话,人本主义则认为同伴教学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习。而这些观点恰好都是协作学习的强有力支持。另外,在CL中,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哲人”变成“学习者身边的指导者”,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2.CL的基本要素

  按照前面的论述,协作学习就是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最大化个人习得成果而一起经历各种变化,共负责任的一切相关行为。将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织在一起参与协作学习的一个集体(小组)称为协作组。协作学习包括五个组成要素[1]

1)正互依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描述学生在达到协作组成功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方法,并体现出每个学习者的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成功;

2)个体职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描述学生平等参与协作组学习,承担职责和任务的方法,同时也意味着并非学习任务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由每个学习者负责运行实现,而是相互交流,各司其职,共同学习;

3)协作组进程(Group Processing):描述协作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后,每个成员是如何在协作组中进行学习工作的,以反映协作组运行的情况;

4)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描述促进协作组学习进程顺利完成所必需的基本交互、有效交际以及避免、解决冲突的技能;

5)面对面交互(Face to Face Interaction):提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应该是面对面阐述观点、聆听建议、共享信息、创造方案。

3.CL的过程设计

协作学习的设计应该因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以及资源环境而有不同的考虑。各种情景下的协作学习都有自己的特征集,适应于不同的目的。但是一般来说,从学习者角度来讲,协作学习行为应该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

协作组的每位成员都应该明确集体共同的目标是什么,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各成员的要求是什么。

2)         团体设计

从心理学的观点而言,要使协作组作业真正产生优于个人作业的效果,必须使协作组中每位成员都有参与感,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3]。因此,协作组各成员要一致参与讨论、设计整体作业的规则、进程,并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整体结构的设计安排。在实践中,常设计的内容有:

·    环境(Environment):在哪儿工作?工作空间如何设置?

·    协作组标识(Identity):协作组的称谓或标志。

·    资源(Resources):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一切可利用或可获得的资源。

·    外敌(Outside Enemy):为提高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竞争对手。

·    基本原则(Ground Rules):各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使冲突处理变得简单的,容易达成一致的规则条例。

·    进程计划表(Processing Plan):根据协作组作业的实践和难易程度设计的进程计划。

3)         成员设计

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解决将各个成员的工作、学习结果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问题。成员个人根据协作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设计个人学习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等。

4)         进行作业

具体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实施团体设计和成员设计。协作组进行作业的活动经常有讲解、讨论、指导、记录等。其中具体的行为因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协作组有很大的差别。

5)         总结性评价

将协作组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整理出较为清晰的报告,展现协作学习的成效,说明优缺点,并进行协作组间的评价,提出建议。

三、CSCL的交互和协作

在CSCL中,学习者可能身处不同的地域,需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要实现CSCL,首先要求有协作学习实现的机制,也就是CSCL同样要包含协作学习的相关理念,要体现协作学习的组成要素。因此每一个CSCL系统都面临着如何让学习者进行必要的交互以及如何在交互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协作学习的问题。另外,从系统框架结构来看,一个CSCL系统按从低层到高层可依次划分协作链路层、协作控制层、交互学习层等三个层面[5]。因此,交互性和协作性是实现CSCL系统最关键的两个问题。

1.CSCL的交互性

Hawisher认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可以看作是一种电子形式的聚会[18]。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这种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间接实现的人与人交互仍然可以拥有视听觉形象系统通道和视听觉符号信息通道。因此CSCL的交互包含有面对面、文字和图像以及视频媒体、程序软件等交互形式的不同特点,进而保证了学习者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所需的必要交互。

·   传输信息丰富:由于可以模拟操作,数据可视化[6],交互的信息已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直观信息。而是超越现实世界中仅通过感观感知到的信息,与抽象语言符号信息进行融合再现。如:展示人脑整体及部分结构的三维动画。

·   交互人数可变化,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

·   交互的控制权既可以均衡分配,也可以是高度集中,它是可以设计安排的。

·   时间、空间的灵活性,即同步、异步交互均可,交互双方还可以在一个虚拟时空进行交互。

·   交互的过程可以记录保存。

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它不像空气那样整个是透明的,而是不透明中分布着透明的通道。无论是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进行交谈还是“书写”交流,都是连接不同交互通道的过程。这就意味着CSCL环境下交互具有间接性、片面性,而不是直接的、全面的。在学习者面对面交流时,首先因同处一立体空间里,“你见即我见”,“我见即你见”;其次,一举手一抬足的动作不仅能产生为微妙的体会,同时对方的言行对周围环境(人、物)的影响也是“尽收眼底”。尽管现有的CSCL系统支持工作空间共享,努力实现“你见即我见”“WYSIWIS”[8],“你见即我想你见”“WYSIWITYS”[7],使得一节点对公共工作空间信息的变动也能在其他节点上反映出来,但是CSCL实现的交互在调动学习者情感、思维、感官而全身心投入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在多人交互的CSCL中,如何克服以计算机屏幕的有限视区展现现实视域空间中无限内涵的极大困难,也是CSCL研究的重要课题。

尽管CSCL的交互是间接的,但它也具有一些面对面交互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匿名交互效果[9] :CSCL使得学生在交互时可以隐藏自己的某些信息,学生不必去顾忌他人的想法而畅所欲言,将关注的焦点从内容的效果转到内容本身上来。

·    公共交互中的私有通道[10] :共同空间下的实时交流,学生必须顺序发言,同步交互,其交互通道是相同的,但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互,学生能以非顺序方式发言,其交互通道并不相交。如多个学生可同时向教师提出各自见解而互不相扰,不会发生由于某一学生的反应可被其他学生接收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观点。

2.CSCL的协作性

CSCL的交互是为实现最终协作学习的必要条件,解决交互问题仅仅是CSCL实现的第一步骤,要使学习者产生协作学习行为,必须提供协作的机制:

·    支持共享信息: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成员及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共享信息的功能,不仅可以使成员个体获得更多、更广、更新的信息,而且也会使协作组成为信息接受的整体,加强内部凝聚力。

·    支持共享活动:协作学习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一系列共享活动如集体讨论、轮流发言、流线操作等来实现的。

·    支持角色扮演:协作学习中学生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即CSCL同样要包含正互依赖性、个体职责等CL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调停者、指导者、组织者等是复杂协作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    支持创造行为:尽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中达到此目标的过程是多维的,而且协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促进个体自身学习观念.方法等内部知识、技能结构的极大丰富,所以新的观点、思路、策略常常会涌现出来,甚至某些时候超过预定的协作组或个体的学习目的,实现“超额目标”。例如协作组在学习天气成因时同时发现了污染的控制途径。

·    支持控制管理: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互多样化而且极为复杂,各个成员的学习行为也大不一样,为使协作和谐一致,需要完善的控制管理策略。

总之,在CSCL中,不断提高协作的质量,需要使多个个体积极创建共享知识,使协作组摆脱困难并通过集体努力获得成功经历。Roschelle认为这是一种协作技术(Cooperative Technology),其目的就是建立共同的观察、经历和理解方式[11]。实质上,协作技术解决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协作学习的成员共同体产生有意义的共同认知和技能,使共同体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而目前CSCL中经常采用的协作技术有模拟情景、设置问题、事例等。这些协作技术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共同提供协作的必要条件和实现协作的有效方式。

四、CSCL与传统CL的比较

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只是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也就是说传统教室环境并不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而CSCL发生在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优点,更能够实现传统教室环境下无法开展的协作学习方式。

1.CL范围的突破

Newman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高度分离的:科目分立,学年制,班级制等[12]。而联网就打破了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到教室的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学生的学伴可能是日常学习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同班同学,也可能是素昧平生的知识背景相差甚远的另一国家里的学生。这样,各种形式的交互都会产生在协作圈里,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种参与经验。不仅如此,网络令学习突破学校束缚,变成一种大环境下的学习,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Levin(1995)认为网络上最有效的协作组织方式就是“远端任务组”:不同领域的成员为了某一任务协同工作,任务完成后就分散[13]。由于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工作观点和工作方式,使得他们从各具独特意义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在目前学科分科精细、交互性强以及世界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大量涌现的情况下,组织“远端任务组”进行协作学习不仅仅促进了个人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CSCW(计算机支持协作工作)与CSCL的融合使任务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2.CL交互的可控性

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经常会遇到协作变成主控的情况。原因是教室环境下的协作关系主要是由默认的共负责任、相互依赖的规则和意念来维系的,并无具体的支持系统;而且已经习惯于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学生协作学习中由参与、指导、咨询变成领导、控制、讲授,学生的协作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CSCL环境中,协作的建立是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不能脱离此平台实现最后学习目标,因此保证了协作的稳定,控制权的合理分配。

3.附属角色的隐藏

传统教室环境下,一方面由于协作过程中,协作组的交互大多数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开展的,尽管交互的各种障碍均得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交互形式是“稍纵即逝的”和“非记录的”。然而将协作过程中个体或整体的进程、观点等记录下来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研讨、参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传统教室环境中产生了“记录员”、“保管员”、“材料整理员”等本来与协作学习无直接关系的角色。另一方面,要共享信息,需要采取一定的物理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常常是通过“朗读者”、“材料分发者”、“屏幕(黑板)抄写员”实现的。

而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环境中,由于电子通讯方式、文件记录保存、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这些附属角色的任务被消隐在学生协作过程中。

4.复杂低层工作的简化

 同样,由于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协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类似言语信息记忆、资料分类、冗余的数据计算、作图等繁杂的低层工作均得以简化,使学生集中主要精力用于分析、决策、探索、检测和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过程。

5.全面展现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解决学习,能激发学生参与思维、发现探索,促进积极的意义建构,获得高级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CSCL环境能够较容易的做到向协作组展现问题的全貌,尤其能够说明一些与生活经验、思维想象领域相距甚远的问题,如医学上的复杂病例。而这在传统教室环境下是无法做到的。

6.在线资源

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技能技术等各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使CSCL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支持,使得协作学习者既因为面临各种挑战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求知欲,又不会因为困难重重而陷入窘境,失去兴趣与自信。同样,这在传统环境下是无法想象的。

五、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计算机的作用

1.教师的角色转变

Langer和Applebee (1987) 以及 Moran和Klem分别发现许多教师仍然把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和演示)原搬照套用在CL新环境中,而忽略了潜在的深刻变化[15]

传统的教室、课桌、讲台、黑板以及板书、演示、批改作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都是极为熟悉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种环境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当这一切被网络、屏幕、数字化信息、统一的印刷字体等技术支持的产物替代时,教师的挫败感以及无措感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绝对控制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其角色也转变成指导者、咨询者、设计者、调解者。

事实上,教师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协作的情况、学生学习的进程以及协作的规划设计。如同年轻教师作为新手站在讲台上,他在授课前需要培训一样,教师进入CSCL环境也要明白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得力的助手,并适应新的环境。

2.计算机的作用

      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件。尽管它的能力几乎涵盖了教学的许多方面:讲授、板书、问答、记忆、探索等,但是它的作用的发挥总是与学习环境中其它的组件如课程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学习目标等分不开的。正如Salomon描述的那样,“计算机只是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线,是制作面包的发酵粉”[16],CSCL环境中没有计算机的参与,协作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便无法有效的发生,但是仅仅只是计算机组成的学习环境,学生也是无法实现最终目标,不容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