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赤峰县杂事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19:54

民国赤峰县杂事考

发布时间:2009-07-07 17:38:26 来源:红山晚报 作者:王  钟 赤峰信息网--Powered by www.cfxxw.com-

偶见伪康德4年(民国26年,公元1937年)7月1日赤峰县公署总务科编辑,赤峰玉华号印制的非卖品《赤峰县地方事情》一部,饶有兴趣,赤峰人热爱赤峰,更想知道赤峰的过去,于是反复阅读,力图从字里行间一睹当时赤峰县全貌。
  这部书属于官志,“康德”是伪满洲国实行帝制的年号,“满洲国”是1932年(民国2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制造的傀儡政权。执政当局修志,当然要贯穿执政者的思想,因此书中多有对执政者的浮夸之辞。质疑之处,又翻阅其他史志佐证,去虚取实,于是有了下面的读书笔记,亦称杂事考。(注:文中地名、人名等凡涉及繁体字或与今音同字不同者,是笔者遵原著用字之故。凡脱漏字以“□”符号替代。)
  废州改县
  赤峰县(今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翁牛特旗部分地区)古名松山县。清乾隆39年曾设乌兰哈达厅,光绪34年改为赤峰州。《辞海》“赤峰”条:“清置赤峰县,后改赤峰直隶州。”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县。改县后,设县知事一人。首任县知事为四川籍人叶大匡,在任5年。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县知事为县长。首任县长浙江绍兴人孙廷弼。
  县域东临新惠,至小哈拉道口,以老哈河为界;南接宁城,以老爷梁分界;西毗围场至苍图   梁为界,迤北以大苏汰梁为界;北邻乌丹,至北井分界。有羊肠子河横断南北。县境极东东经119度40分,极西东经117度50分,极南北纬42度,极北北纬42度45分。全县南北袤130余里(书中称为“满里”,下同),东西广290余里。
  峰叠峦重   河多水浅
  县境山脉系阴山脉支系,称塞寒   山脉,县境诸峰,峰叠峦重,冈陵起伏,蜿蜒而东南行,绵延全境。县城之东有红山,山岩陡峭,色若丹砂,是本县名胜之一。县境西部有遮盖山、盔甲山;东部有鸡冠山;东北多为沙漠。
  县内河川多自西北而向东南行,北部有羊肠子河,至建平小四拉道口附近流入老哈河。西部有招苏河、阴河,皆源于塞寒   ,西部有   利嘎河,源于围场县北部,川西南部有半支箭河,发源于苍图   ,南部有锡伯河,源于宁城县西部,顺流而东北行,入县境。这些河流均至县城西北蜘蛛山下综汇,称为英金河,向东绕红山,复东向南转,至建昌营村之东八家,汇入老哈河。老哈河是辽河上游之一。县境虽河多,但河水低浅,夏秋之际霪雨连绵,或暴雨之后山水汇集,汹涌奔哮,势甚猛急,行无定址。平时则细流涓涓。老哈河为境内最大之河川,次为英金河。平日两河水深不过膝,冬季连底冻结,冰上行驰,如履坦途。
  4处名胜古迹
  当时被认为的名胜古迹有4处。一为红山。在赤峰县城东北沿英金河南岸,赤峰县命名之起源。其势突兀,岩石秀润。山下有龙王庙,夏令游人不绝。二为遮盖山。在赤峰县属翁牛特右旗东南60余里,亦名阿圭山,在山之阳有石洞,洞深六七丈,中有石佛像,名阿难迦叶像,其两崖石壁上,亦俱凿成佛龛、佛像,有金皇统三年奉议大夫饶骑慰刘子初撰、乡贡进士杜彦臣书遮盖山灵峰院千佛洞碑。三为公主陵。在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0里。清康熙义女愠恪公主於康熙46年下嫁杜□郡王,於48年(公主23岁)薨于王坻。因郡王英烈,公主和亲,安边有功,故名。愠恪公主陵有碑文作记。四为松州故城。在县城正西,距县城70里,地名城子。故城西北角有残毁浮屠,半山腰有两处寺院,南门外有一处寺院,因无文献,不知建自何年。
  7个区18.5万人
  民国初年为6个区,辖10约,216牌。每约设乡约,乡约以下设牌头。民国20年(公元1931年)5月,行政区划为7个区。第1区为三眼井、桃来图,辖主村85个。第2区为建昌营、那青沟,辖主村86个。第3区为水地、官地,辖主村71个。第4区为大庙、初头朗,辖主村189个。第5区为土蛇沟门、猴头沟,辖主村79个。第6区为乌丹城、广德宫、关东堡子,辖主村103个。第7区为树筒,辖主村6个。民国18年曾奉省令,划乌丹全区(第6区)试办设治,为全宁县,委任赵养愚为设治员。后来以经济拮据,不能独立自给,无设县之可能,于民国20年5月奉令撤废,仍将该区归并赤峰县统辖。其7区原属奈曼旗区域,资料称此处“居民寥若晨星,知识简陋,人情野蛮,盗匪盘居”, 后来划归赤峰县。故7区村落和人口最少。
  当时住民散落,多为三户成村,五户为屯。一户称村者亦有记载。
  全县共有39194户人家,185382人,平均每户4.73人。其中男98875人,女86507人。
  县城内东西向街道6条
  南北向街道2条
  如今40多岁的赤峰人依然记得,赤峰市区当年有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和东、西横街,这横竖8条街就是民国元年前后百余年市内的主要街道。据伪康德4年出版的《赤峰县地方事情》志述,这8条街道街长平均3里许,街宽三四丈。城内计分33甲,大小商号称千余家。可查证的有名有姓的百余家,如万源德酒业、庆和成皮毛业、利源广贷金业、正隆茶庄、云记粮业、三庆成酒业、鸿昌盛杂货店、通盛远酒业、玉记货庄、乾蔚兴酒业、通盛兴火油业等。
  县城内有46家机关
  可查证的机关在赤峰县城内有46家。头道街有赤峰县公署、42团团部、税捐局、税务出张所、承审处、登记处、监狱署、道德会、慈善会、理善会、教育会、□字会、泰东报社、奉天报社、热河新报社、民声晚报社。二道街有翁牛特右旗公署、电报电话局、专卖署、中央银行赤峰支行、日本警队、宪兵队、领事馆、领事馆警察署、居留民会、赤峰中学校。三道街有邮务局、协和会、赤峰公医院、商会、赤峰街公所、赤峰警察署、金融合作社、民众教体馆、盛京时报社、满洲报社。四道街无机关。五道街有满洲电业株式会社赤峰营业所(电灯厂)。六道街无机关。南箭亭子有满铁医院。西横街有伊斯兰会。火车站有赤峰驿、观象台。八里堡有赤峰县立苗圃。模范林有屠兽场。热河公署民政厅土木科赤峰出张所未知在哪条街道。此外,县公署内有社会事业联合会赤峰分会、农会。
  县政机构
  1科4局15股
  伪康德元年(民国23年,公元1934 年)颁行县公署组织法,列赤峰县为一等县,一科四局制(下置15股)。一科为总务科,置庶务、文书、会计三个股。四局分别为内务局、警务局、财务局、教育局。内务局置行政、实业、烟政三股,警务局置警务、特务、保安、司法、卫生五股,财务局置征收、理财二股,教育局置学务、礼教二股。据“赤峰县公署国费支办县职员表”记载,至伪康德4年3月1日,县职员共124人(含打字员、卫生员)。
  实行街村制
  设甲及牌
  伪康德3年(民国25年,公元1936年)起实行街村制。主要依据《热河省暂行街村制》(4章41条)、《热河省暂行街村制施行细则准则》(4章49条)、《赤峰县街村施行规则》(6章27条)、《赤峰县街村公所事物分掌规则》(5章26条)等法规。街村设甲及牌。以10户为牌,以副村或以同此区域内之牌为甲(在街市地以10牌为甲)。区设保长1-2名,街村设街村长1人及吏员数人(一级村吏员4名,二级村吏员3名,三级村吏员2名,街设吏员8名)。街长、村长和吏员享受奉计,赤峰街长60元,乌丹城、大庙街长40元。一级村村长35元,二级村和三级村村长均为30元。吏员也分若干等级,最多者35元,最少者18元。甲设甲长1人、牌设牌长1人,均为名誉职。保长任期一年(可连任),街村长、甲长和牌长任期二年(可连任)。街村长施行管内保甲规约必须受警察的指挥,协助警察工作。当时计有赤峰、乌丹城、大庙3个街,水地村等一级村6个,太平村等二级村12个,三眼井村等三级村35个。
  县城内号称有6家报社
  据《赤峰县地方事情·各机关一览表》,县城内有6家报社,分别为泰东报社、奉天报社、热河新报社、民声晚报社、盛京时报社、满洲报社。经其他资料佐证,这6家报社不是报社本部,应该是这6种报纸的发行站(点)或记者站。如泰东日报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中文日报,1908年创办于大连。《盛京时报》是日俄战争以后,伴随日本得势于中国北方而出现的一种观察中国情势的大报。由日本人中岛氏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九月一日)在沈阳创办。尽管如此,赤峰县城有一定的出版印刷能力,赤峰荣兴魁石印局曾印制孙廷弼纂《赤峰县志略》,赤峰玉华号印刷所曾印制《赤峰县地方事情》等。
  工商、矿产业及商会
  据伪康德2年(民国24年,公元1935 年)统计,商号注册者272家,经理人注册者176人(统计表显示商业户数为554户,人口(疑为从业人员)为2963人,多出来的商家数可能是待注册部分)。工业316户,人口1850人。矿区13处,矿商9户。主要商号为粮商、杂货店、布匹棉花商、皮革商,其户数分别为37家、35家、31家、20家。纸店最少,只有1家。其次为盐店,有2家。工业主要是裁缝业、制餜业、木器制造业。其户数分别为32家、24家、18家。矿产业主要是煤矿,大都集中在西元宝山、东元宝山。最大的煤矿叫锦元煤矿,坐落在西元宝山,矿主李翰臣。
  当时有赤峰县商会。商会职员25人,会长倪文翰,河北玉田县人,二道街利升和杂货店老板。会董24人,有万源德酒业张文相、三庆成酒业徐振魁、通盛远酒业胡灿、乾蔚兴酒业胡忠敬、鸿昌盛杂货店张庆恩、庆和成皮毛业尤福田、正隆茶庄张荣棣、玉记货庄陈玉和、庆丰厚货栈雷润田、广盛长酒业李恒、中兴皮毛业张凯、利源广贷金业毕云五、富诚店皮毛业杜芳恒、晋源通贷金业牛子成、万成兴杂货业陈桂芳、福记茶庄姚□时、乾源泰酒业鲍嘉礼、云记粮业马云亭、福厚兴杂货店张玉衡、广厚成粮业胡永河、通盛兴火油业石郁周、恒利源杂货业王书绅、□兴和贷金业曹效张、志兴隆粮业杨在山。
  赤叶通铁   邮路不便
  伪康德2年(民国24年,公元1935 年)9月1日叶(柏寿)赤(峰)铁路线通行,县境内路长65里。《内蒙古大辞典》称该线1934年3月开工,1935年11月完工。
  县内有邮便局、电信电话局。主要街村设邮寄代办所或邮政信柜,但县内共有代办所、信柜21个,村民邮寄信件包裹极不方便。
  读书求学门少槛高 
  清光绪29年始,废科举兴学校,当年曾于县城成立高等小学校1处。而后曾设劝学所、通俗讲演所。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先后曾设立师范讲习所、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等,名堂虽多,实效甚微。经费都是地方绅耆筹捐或由附近民户供给。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曾施行“学款随亩捐带征教育经费”。至伪康德4年(公元1937年)全县有省立初中1处,县立小学28处。其省立赤峰初级中学教职员总计才10人,各班学生总数为141名,可见读书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困难。
  相比之下,私塾较多,据1937年统计,赤峰县当时有私塾126处。每1塾师,其生徒多则30余名,少则10余名。全县共有私塾生徒2123名。开办私塾,一般先由塾师租赁或借用民房招收生徒。其生徒学费平均每生每年八元四角。主要学科有经学、修身、国文、尺牍、珠算、习字等。当局要求教授日语,因塾师均未谙练,暂未教读。修业年限不定,一般为5———6年。
  子孝妇节者获奖
  部令褒奖者有3名,王卞氏、马杜氏、杨王氏,伪康德2年1月赐银盾奖。主要行绩:王卞氏卞□□长女,19岁归王□□为妻,23岁夫殁,有子不足周岁,亲邻劝其节哀,其曰:要不是孤子无托,我一定从亡夫于地下。后含辛茹苦教子成人,儿子结婚生子后又不幸丧妻,复抚诸孙成人。马杜氏是北台子村马□□之妻,结婚3年其夫染疫卒,老人劝其改嫁,其不从,并多年如一侍奉老人。杨王氏山东海阳县人,后迁赤峰,21岁时其夫病逝,遗2子2女。家贫不能举炊,携子女乞食度日。
  省署令褒奖者亦有3名,孝子李信、烈妇赵骆氏、节妇傅赵氏,伪康德3年3月1日表彰。主要行绩:李信因家贫无资力发送父亲而跪乞乡邻,又勤工节食侍奉寡母至高龄。赵骆氏为人继室,夫早亡,不再嫁,侍奉老人高寿90余。傅赵氏读书知礼,不苟言笑。为人继室,抚前室子如己出,曾割骨疗治夫疾,夫殁一恸而绝。
  生活贫困  民风淳朴
  城乡居民生活贫困。赤峰县属多民族聚居,总人口中除汉族外,为数较多的是蒙古族和回族。蒙古族占4%,回族占2%,农村一般住民多由山东而来,“从事垦荒以蓄田庐,故后裔以耕为业,崇尚勤俭。”民皆重廉耻、尚礼仪、接物以诚、不喜巧言。财物交换,无需契券、无需中保,只凭片语要约,若失信将无立足之地。民众衣履朴素,不尚奢华,普通农民平时皆着短小衣裤,贫穷人家幼童严冬不着下衣,昼则曝晒于阳光之下,夜则卧于土炕之上。只有上等人家日常衣服以棉布为之,遇有婚嫁丧祭之时着呢羽绸缎,以马褂为礼服表示敬意。富裕点的家庭男子冬季多以无衣面和纽扣,扎系腰带的白茬羊皮袄皮裤和毡疙瘩御寒。农民在初夏季节劳作,因无换季衣裳,不得朝着棉衣,日中赤膊。平民夏季多生食野菜或青菜,冬季食菜则以腌制的白菜(酸菜)为主。普通农民居室多为土墙草顶,大门用树枝编成,上挂铁铃以示动静。屋内炊灶与炕相连,以热土炕,冬季置泥盆贮灰于炕上,叫火盆,群聚烘烤取暖。居住习惯以祖孙合众同室为荣,以分家为耻,多世同堂为美誉。尊者为家长,男耕于外,女织于内。文化娱乐生活极少,偶有闲人玩麻将、扑克、象棋,多被人嗤之不务正业。只有春节期间有秧歌、高跷,居民扶老携幼尾之、随之、追之、观之。好年景秋后禾稼登场时演戏酬神,有时唱大戏有时借灯光演皮影戏。
  婚嫁丧祭礼仪十分讲究。婚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较多,自媒人介绍到成婚要经历押帖、合婚、挂坠、纳彩、定亲礼、拜天地、入洞房、回门等礼数。最重要的是押帖和合婚,即以红纸书写女子年庚生辰,置男家灶神之前卜吉凶。若3日内平安无事,谓之吉兆,便可请先生算命,命合则成,以后依次进行其他礼仪,直至成婚。丧葬礼仪神圣,要经历孝子指路、报丧、丧幡、报庙、送浆水、送三、入殓、圆坟等礼数。
  农子为农,工子习工、商子学商是为个有惯习。
  赤峰县民风淳朴,但也足见当时制度腐朽、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百姓生活极为贫困的现实,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将成为历史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