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的瞎指挥是中国培养不出高水平世界级人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1:00
国务院和教育部是高校的领导,本来应当是为高校服务的.协助高校解决领导.师资培养,经费筹划等问题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组织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乃至与国外的交流,使中国的教育办得更好.但在中国,这些上级领导部门什么事也都想管,也都要管.管到连用什么教材,用什么办法上课的地步.50年代,我们是倒向苏联的,苏联的大学多半实行的是专科学院,莫斯科就有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我们也就进行了院系调整,把许多大学合并,表面上主要是把教会办的大学通过合并给撤销掉,又把许多大学给分成许多独立学院,全国的大学没有一个设立有医学院的,很多地质学院,政法学院,建筑学院……,也都是那个时候分出来的.当时连教材,课程设置都是苏联的,大学的外语课几乎也都是开俄语.我上大学的时候,干脆连课表都是学习苏联的,那时,实行了一个叫做<六节一贯制>的上课办法,即每天早上吃完早点,接着上六节课,再吃午饭.从7点上课上到下午两点,中国学生,也可能因为饮食结构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吃肉吃得太少,怎么都适应不了,上到第四节课,就肚子饿得不行,脑子也昏昏沉沉.更糟糕的是, ,连自习课也排了课表,一律集体行动,到时候全班同学复习同样的课程,复习一个小时以后,再由班长招呼,开始复习另一门课程,……总之, 每天管得很死,比管三岁小孩子还管的严格.后来,和苏联闹翻了,我也毕业了,不学苏联了,但学校到底该怎么办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58年,思想控制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校里曾经实行过<思想革命化,生活集体化,组织纪律化,行动军事化>的四化,当时,连六七十岁的老教授也得早上六点钟起床,一起跑步.这就叫行动军事化…….<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后,大学里也实行了班主任制,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要和学生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像我吧,是年轻教师,虽然家里有小孩,也得搬到同学宿舍里去住,跟学生一起在学生食堂吃饭,……,这种管理办法,引起的教学秩序混乱可想而知,坚持了一年不到,就坚持不下去了.但班主任制度还是沿用至今.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工具.我们总是想把学生按我们的模式雕琢出来,但是学生是要接触社会的,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马列主义的经典语言,存在决定意识,那些领导和先进分子谁都会背诵,可到实际上就糊涂了,结果陷入了思想工作万能论的怪圈里面,几十年拔不出来.每天吃的是不放心的食物,穿的是假冒的名牌货.没几天就破,一上街就被小偷绺了钱,住的三楼宿舍,小偷半夜也敢来光顾,看到的是防盗门,防盗网,听到的是凶杀案,满眼的贪官污吏,到处是农民工的悲怆,两面派成了政治上的明星,诚实变成了傻瓜的代名词,……明明是裸着光身子的皇帝,非要说这皇帝正穿着世界上最新最美的衣服,事到今日,一切都已大白于天下,却要与时俱进,编织新的谎言,去掩盖无限滥用的权力所导致的腐败恶果,这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吗?那些领导就坐在办公室里没事寻事,整天在脑子里制造帝国主义和国内外反动派忘我之心不死,用贼喊捉贼的伎俩,把一切批评意见都说成是恶意攻击,然后祭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法宝,以求达到进一步的思想控制.
最可笑的要算李鹏当教委主任的时候,因为学是老要上街游行,让教师到学生中去做工作,那个时候每星期三都有政治学习,支部书记念了个李鹏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说,要给学生讲……,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必然是一盘散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没有共产党领导,就发展不上去……,我一听,就觉得别扭,这种话,也是这位领导大人讲出来的.我就喊,把李鹏叫来,让我到学生中间这样讲,我讲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共产党才执政了几年,过去没有共产党,不是也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吗,发展中国家就得有共产党领导,世界上那么多发展中国家,有几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不是还出了个四小龙吗……,现在还整天是这样,天天是……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要员大批出国考察,大学校长也被派到国外大学培训挂职蹲点.国外的名牌大学校长也来中国访问交流,这一切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我们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融入国际社会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按理说,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尽快将我国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就是因为思想上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并未学习到国际上办大学的真正经验.比如,独立自主办学,学术自由,民主办校,……,尤其是他们教育思想的创新,把学生要培养成为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契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真正公民,不是培养成为奴才和工具.而是只学习了一些表面东西,甚至连个皮毛也没学到.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学了个大学就是要大,说世界的知名大学都是综合大学,中国要创世界一流大学也必须办综合大学.于是一声令下,全国高校重新合并,还说什么”原来院系调整,把许多大学拆开是正确的,今天重新合并,适应当前形势,也是正确的”,”世界上知名的医学院都是在知名的大学里面,世界上知名的大学也都有医学院”.就这样,许多本来很有特色的大学,都要办成理工农医文法商各科俱全的综合大学,许多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相距几十里的老校一夜之间合并成了一所大学,还自称说是要打造“航空母舰”.结果如何呢,是得,是失,谁总结过? 还不要说其它方面的问题.我知道的一所大学,单是每天上班开班车的交通费,一年就是几百万元.这笔开支要办多少希望小学,又能解决多少工人的失业问题.有的大学,新办的专业学院都运行好几年了,学生都毕业了几届,还没有像样的教师,更别说名师了.连教学计划都是唬弄人的,开设的课程支离破碎,既看不出系统性,也看不出什么是主干课程,而是有啥老师开啥课,这老师是名师也好,然而实际上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其实,世界知名大学无不以其办出特色而出名的,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Baylor医学院,哪一个是综合大学?而许多号称大学的学校,实际上也只在某些专科上出名而已.这种大学合并不但没有创出新牌子,反倒引起了许多混乱.
这里简单的举一个例子.
我原来所在的那个学校,虽然是部属医学院校,但学校水平被认为不是很强的,合校前几年学术水平更明显的下降,现在合校,合到一个自以为是学术水平很高的实力很强的学校.那个学校原来是个工科学校,根本不懂得医学的教育规律,竟然能提出要办出具有理工特色,结果把个医学校区搞得一塌糊涂,首先是把原来的一个医学院拆开,把基础部和医院搞成平行单位,弄得基础部就等于原来的医学院,同时把医院的管理权收到大学.而且又把医院和原来的校办工厂放在一起,都由后勤集团领导.医院的医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医生本来都是教学的骨干师资,结果现在和工人放在一起,当作工人对待,……,弄到医学课程都排不下来,相互扯皮的事情彼伏此起,医院的医生感觉到自己没有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心情不顺,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这种情况经过了好几年才总算得以纠正,但是思想上的隔阂到现在也没有消除.
学校合并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为了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办学思想落后,总是怕出乱子,只是要把学生和教师管得死死的,现在的垂直管理,条条块块管理方法根本就没法实现学科融合,创建新学科的设想.刚合校以后,学校拿出来一笔钱,要大家提课题,写申请书,我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写了一个课题,送了上去,主管校长说是没水平.要求重新组织能够涵盖生物医学和理工科的项目,学校的意思很清楚,当时正好是国内作生物芯片的热潮,于是我们写了个一个题目,学校也组织了医学院的老师到原来工科与理科的学院去座谈,找人合作,转了一圈, 结果还是没人响应.以后,我觉得纳米医学也是一个现代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给校领导写了一个建议书,校领导批给了科研处,科研处组织了一个包括理科和医学院,生命学院的一些被认为是学术带头人的会议,让大家谈了谈,还说要组织相应的学术活动,增进了解,以便建立协作.几年过去了,没有组织过一次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活动,学校依然如旧,.一点也没有体现出综合大学的优点.
这些事实说明,事情绝对不像国务院教育部领导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只要下个命令把几个单位的领导拼到一块,坐在一起,重新任命一下新领导就万事大吉了.就世界一流了..现在都过去六年了,领导关系还没有理顺.这中间造成的损伤自不必说.但问题是既然大学合并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得下决心踏踏实实认真地做点细致工作也好,而不能像58年大跃进那样,一哄而起.然后缺乏具体指导,撒手不管,像这样的官僚主义领导能把教育领导好吗,能把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好吗?话说回来,像这样的牵涉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如何决定的,是否通过和要不要通过国家的立法机构讨论,至今仍像谜一样,又有谁能过问.高校合并的后果如何,是损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谁管,谁又敢管?因为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作的决定,就没有人能过问,敢过问,愿意过问.
.
再一个就是把办一流大学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建现代化的高楼,现代化的设备,和超豪华的装修上.一说提高科研水平就要购买标志性的设备.结果购买的仪器不配套不适用,好看不中用,造成的浪费就不必说了.对教学也是一样,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买高档仪器.比如,现在的供学生实习用的形态中心,本来只是一个供学生进行普通细胞学观察的实验室,普通生物显微镜就足以满足学生实习要求.但是却要装上带有电脑,液晶显示屏的高级显微镜,白白浪费了许多资源.另外给学生买了一些现代仪器,却不考虑仪器运转需要有相应的配套经费,购买试剂及消耗器材,结果是连原来的最基本的实验也开不出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多少万元的仪器放坏了,报废了,有谁心疼,要真正计算一下,也绝不是少数.我们的教学楼一些实验室在十年里前后装修了三次,每一次都把原来铺的地板砖打掉重铺,自然还有墙壁门窗等等,浪费可见一般.现在的行政楼,一进去和五星级宾馆差不多,二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面坐上一两个办事员,或者什么处长科长的,那种享受可非同小可…….现在学校里真正最缺的还是人才,实验室的地方比起国外的实验室来说空间还是大得多,宽松的多.再说就是每个学校都要办分校,侵占农民土地,原来的校址又不是挤的容纳不下,教师对此非常反感,但是办分校,办大学城,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当代特色,已经成了地方官员和大学校长政绩的一部分,谁又能奈何得了.
另外就是没完没了的教学质量评比检查,以为教学质量是评比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每次评比都是逼着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做一些表面文章,组织的专家组听听汇报,顺带游山玩景,我们室就有一位教授参加过这种教学评审,评审的单位是东北的,回来后没有听他说起评审的情况,和学习到了什么经验,(也可能是保密),但听到的是他们如何到俄罗斯参观旅游.我们教研室也被检查过,评审的专家我们自然认识,当然都会互相关照.学校自然少不了对这些检查组的老师们的各种款待.这些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谁也瞒不了谁,我相信教育部的领导也是心知肚明的,……总之,这种检查,从检查者到被检查者的所有的参与人员,除了学会造假欺骗以外,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对年轻教师和学生这种道德上的毒害更是深远.还有一个就是不知什么人创造出来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比.由申报人自己写申报材料,仅仅根据申报材料写的好坏进行评审,这简直是在做戏,做秀.上课本来是教师与学生有机的互动过程,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已大大加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只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因为教材时全国统一的,各学校不会有很大差别,那怎么能设想仅仅根据上课用的一套课件就能定下来什么精品课程呢?评审人员只能根据申报的材料评审,根本没有可能去认真检查一下申报人的教学全过程呢,结果申报与评比过程完全成了一场吹牛比赛与互相吹捧共同提高相结合的产物,本来现在的大学教学已经够糟糕得了,多亏有了个计算机和投影仪,上大课已经沦落为照投影仪从头念到尾的一种体力劳动,有了精品课程以后,下载课件更方便了,备课更不动脑子了这样做到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利还是不利,总该总结了吧.最近网上对这种作法有不少批评意见,都指出这些评比过程劳民伤财,虚假成分太多,而且培养师生弄虚作假,助长学术腐败,然而,教育部却认为这是他们的创造发明,依旧不愿深入调查总结.
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一直就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都是很能体谅国家困难的,也有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但问题是起码得有适当的最低的生活保障,能够解除后顾之忧.文化革命前就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后,工资是的确有了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一是工资一直是齐步走,没有和业务水平和贡献挂钩,二是整个社会的改革并不配套,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以后,小孩子上学,买房都得要钱,而且是天价,供养父母也都要钱,再加上和其它行业,如邮政,金融,电信,电力等相比,和大学毕业后到外企工作的,或者下海跑销售的相比,教育行业的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工资还是偏低.比如一个工作20多年的教授,现在的工资是2000元左右,也就是和一个开出租汽车的司机差不多,也许还不如.一个工龄近20年的副教授一个月就是1400多元.讲师,助教就更不用说了.国家对这种事情怎么解决呢?全国有一个所谓的2+7所大学,这9所大学是非常幸运的.这些大学的教师职工都可享受一个名叫政府津贴的工资补贴,这一块政府津贴的数目可是不小,就拿我自己说,政府津贴比工资要高得多,可是其他大学就没有这么幸运,就得自己设法创收,养活自己.在北京一个大学的教授卖大饼的事迹的鼓舞下,学校里的创收办法真可谓之八仙过海,各个系,各个教研室能办公司的就办公司,各个学校的围墙推倒,都盖成了门面房,出租,开饭店,商店.教师炒股票,开饭店,制造和销售商品的都有,学校就办分校, 但原来的教学资源并无增加,明知没有能力,也要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收入发奖金.许多学校的计划外招生一届达到一千人以上,甚至两千多人,比计划内招生还多.一下子把学校变成了市场,知识真正变成了商品,把学校搞得乱哄哄的,许多教研室平时上班连人都找不见.到外面上课去了.后来虽然经过多次整顿,但造成的思想上的混乱却至今依然如故.更兼社会影响,恐怕不是短期能消除得了的.这本来就是那种实用主义,摸着石头过河,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改革必然带来的恶果.
更加上近十多年高校里普遍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是用管理体力劳动的办法来管理脑力劳动,把高校教师的工资变成了基本工资加课时费的办法,在完成年220学时的工作量以后,每上一节课40元, 结果是, 弄的不少教师争着上课,而从不考虑上课的质量,有的教师给学生最多时一学期能开设10多门课.带一名博士生算25学时的工作量,这样一年就有1000元的收入,负责任的老师说一年25学时,一周连一学时都不够,连改一篇论文的时间都不够,何谈指导.而有些教师则正好利用权力和扩招研究生的机遇,大招研究生,一人带几十名甚至50多名以上的博士生,大捞其钱,仅此一项,一年就要50000元以上的进账,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国外,甚至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前,各级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副教授,讲师,都有明确的责任,指导下一级,培养师资队伍都很严格.现在则乱了套,因为做师资培养没有工作量,大家都一般高,各上各的课,都忙着挣工分,谁管谁.结果师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一个人一年规定220学时的工作量,超过的才有工分,才有那40元,年轻人没有研究生,一般也没有科研项目,工资本身就低,争着带教学,把教学完全变成了体力劳动,高年级教师因为有研究生,又能申请科研项目,所以许多人不愿上课,虽然学校三令五申,教授要到教学第一线,就是没法保证.结果是许多课程都是由毕业没几年的助教担任,甚至让自己的研究生代替着上.这样的结果不仅弄的师资质量下滑,连教学质量也严重下降.对于这种违背办高校规律的考核办法大家虽有许多反映,就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教师工资低,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资低,上面是知道的.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不是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规律,而是来了个中国特色,搞什么长江学者,腾飞人才,百千万人才,以为这样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实本来里面就有许多根本见不得人的违背规律的东西,两个人,本来按学术水平甲比乙高,但甲比乙打了几岁,按年龄一卡,甲就失去了机会,乙就被评上了长江学者,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还有这评选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就把事情搞得更糟,我们学院就有人为了评上腾飞人才,说是自己已经与外单位谈好了一个合作的横向课题,资金是2000万,结果评上了腾飞人才,工资加了,但2000万从未转到账上.许多身居国外任全职的长江学者白白拿着国内的那一份工资,又有谁管?我们学校就有一个身在美国的全职教授,在国内兼职两个学校的长江学者.至于那个百千万工程人才,也和长江学者差不多完全是一个德行.
综上所述,不按照客观规律的改革,只能是瞎折腾,只能是越改越乱.不只是把当前的工作搞乱,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思想搞乱,这种流毒决不是短期内所能纠正得了的.现在的许多博导,自己连科研都不会,又在招研究生,更形成了恶性循环,......然而,可怕的是,教育部长最近还在誇下海口,说我们的教育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我不知道这样的领导,为什么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要自欺欺人,到底想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