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学驾随想 - 左岸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15:49

最近在读《教师的智慧》这本书,虽然这也是一本随大流的书,但在里面还是可以读到许多闪光的地方。比如说,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你会让学生叫你的名字吗?”讲的就非常好,为什么我们要叫王科长、张局长……之类的称呼,是一种习惯,还是人们不自觉地进行等级分类,表面上看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却有很大的“杀伤力”,为什么不能统一叫王先生、张先生……呢?难道这样叫就不尊重了吗?我在想,如果要和孩子交朋友,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也叫叫我们的名字,而不是一听到孩子叫我们名字的时候就跳起来,纠正他们不懂得尊重长辈。

今天分享书中的一篇文章——学驾随想,很不错。

也许生来便属于那种爱追逐潮流的人,我从不拒绝被卷入社会上的流行浪潮之中:在八十年代张行、常宽的年代,我学弹吉它并捧回过扬州市首届大学生吉它弹唱第二名的奖杯;后来老聂做了棋圣时我放弃了爱好多年的象棋转下围棋,虽然十几年下来还只是个强初段的水平;再后来赶上电脑热之前买过一台586,等买到第三台(也就是现在家中的那台P2的自攒机)时再也舍不得往上面扔钱了,虽然有点儿冤,但自己的操作水平还是同行中的姣姣者, powerpoint平台的课件也获过奖;99年开始上网,于是在换掉了那只33.6的“猫”儿之后成为苏州第一批宽带用户;接下来还是与网有关——用frontpage做了一个当时可以申请免费空间的个人网站“英文教园”,至今还是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的推荐主页;在走过了聊天室、网上超市之后我做过K12、人教网的版主,现在是“教育在线(eduol.cn)”的总管,也算得上半个CEO啦,呵呵够神气吧?

话又说回来,每一次看似潇洒的追逐都伴着形形式式的酸楚与艰辛,毛巾随便挤一把,汗水泪水混起来都可以写几本书了,而且哪一本都绝对比菊荣的《随意人生》好看。就说现在吧,正碰上中国所谓的“汽车时代”,不学车岂不是大大的落伍?于是我一咬牙,决心陪上两个月的工资也来混个“有证族”。不过,学驾驶比学做网页辛苦多了,且不提五十多天的赶早场练车的累,也不提师兄弟轮流开车时蹲在后挂车里风沙浴面的感觉,光是师傅的训斥就够你受的!练下来,车技提高了不少,但驾驶以外领悟的东西更多,于是即使没捧上驾证,心里已经觉得值了。下面的心得,算是学习驾驶的一些领悟。

一、优越感可以有多少

上车的第一天,师傅将车轮垫得悬了空,然后让我们六个弟子轮流上去做挂档换档的练习,再就是记开车的次序——空档、点火、转向灯、挂档、按喇叭、放离合器……,再加上什么“制动要慢踩快放,离合要快踩慢放”,等等。几个师兄弟听得瞪圆了眼,十分的入神,而我却很不耐烦。我开过近十年的摩托,对什么离合、制动的原理很明白,而平时我凭着与单位里小车司机的热乎,常常有机会在空地上过过瘾,对开车的常识还是略懂一二的,所以多少有点儿不屑于再陪他们几位练。正好,第二天市局有个会,我便借机请了两天的假,想轻松一下。

两天后,当我优哉游哉地回到训练场时,我发现几位同门已经像模像样地将车开上了人来人往的公路!而轮到我时,面对满街的行人车辆,我发现手脚跟本不听使唤,头脑里一片空白,那些原本很熟很能理解的“动作要领”早已忘记得干干净净。看到师傅阴沉的脸色,师兄们跑过来指点我。我发现。仅仅过了两天,我原先数年的积累早已不够用了。

也许做人与做学问也是这样。在一份事业或是职业上浸淫一番,略懂皮毛之后,我们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走出了很远,于是相对其它初学者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可是,只要在这种怡然自得的优越感中稍作懈怠,也许你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抛弃优越感,适量的骄傲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动力。这种“适量”是多少?学车的经验告诉我:适量就是最多请一天假。

二、眼光该看得多远

学车是一定得上路的,而且得上正常行驶的路。初学者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车子走不直。我握着方向盘,眼盯着车前方地上的白线,总想能走得与白线平行。可是再努力,车子还是忽左忽右,成S型扭着拐着前进。

师傅看不过,冲我一乐,突然说了一番令人感悟的大道理:知道我们建党初期为什么一会儿左倾一会儿右倾吗?那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现实的奋斗目标。你这眼光只盯着前方五米的地儿,只盯着那左右两条白线儿,车子自然开不直。

我抬起头,试着看远方,看到一辆辆奔驰而来的车,眼觉得花了。加上没有注意车前的一条坑,猛地一颠,便熄了火。车熄了火,师傅的火自然上来了。他不再提建党的事,狠狠地说:你这眼光该看多远?看到天边,不顾眼前,这理不通嘛!

那该看多远?我一脸委屈地问。

前方二十米,余光看五米。师傅居然说得十分的具体。

虽然二十米与五米之间很难把握得精确,但我试了试,挺不错。车开直了,而且心里也有底儿了。

挨了批令人不快,但师傅挺有睿智的话令人深思,使人顿悟。这开车看路的道理与在人生之路上攀援的道理何尝不是相似?若是你总盯着眼前,没有长远的目标,这会使你不断地走弯路,更可怕的是看不到潜在的危险、迷失方向。反之,若是你好高骛远,以致于全然不顾眼前,这难免会使你带着五光十色的梦幻,茫然栽进现实的沟壑之中。

人的眼光要看多远?答案是:二十米。看着二十米外的目标,用你的余光留心眼前的五米(当然还得偶尔扫一眼后视镜),你可以将全局了然于胸,在沉着与自信中驶向成功。

三、赞扬的话该说多少

看惯了物质奖励或是行政表扬,我内心一直觉得口头的赞赏价值有限,而且也认为自己早过了喜欢夸奖的岁数。然而,自从开始学车,我们也就开始了看师傅冷脸的日子,开始觉得“被表扬”的珍贵。

我们的师傅算是个文化人,喜欢读书看报,不像有些教练嘴里满是粗话。但他的“职业病”仍然很明显:一是爱拉着脸,用冷眼批评我们的一次次洋相。二是爱唠叨,为一点小事说个没完没了,而且还引经据典地拾掇人。真是“不怕动作难,就怕教练烦”!十几天开下来,大家觉得彼此都有不少进步,谈起来多少有点沾沾自喜。这时师傅在一边冷冷一笑:哼哼,像这样学下去,想考试过关差远呐,门儿没有!说得大家满头的丧气。

我的桩考的水平一直在同门师兄弟中最差,师傅每次看我将标杆撞得东倒西歪的时候,都会极不耐烦地训几句。由于担心挨训,每次练桩我都会十分紧张——除非师傅休息去了。只要他在,我眼睛的余光里看到的不是标杆与边线,而是他拉长了的黑脸。

然而有一天中午,我因为推不掉应酬而稍喝了点白酒。下午训练时,恰好临时换了一个桩场,几位师兄弟顿感不适应,纷纷“落马”,师傅的脸“唰”地拉得像连裤袜般。轮到我上场了,出乎意料的是,我带着三分酒意,凭着感觉,居然两轮全过!师傅露出了极罕见的笑容,对大家道:今天他发挥得最好!他平时训练得认真,就不怕换场地!听到了表扬,我仿佛一下子找回了自我。说实在的,我数年来第一次发现,我依然像小学生一样喜欢得到认可,得到欣赏。打那以后,我的桩考水平一直很稳定,最后正式考试时,也是一把过关。

反思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时,我发现自己过于吝啬表扬。表扬似乎是一枚糖果,只有成绩一直拔尖的或是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才能偶尔得到。批评倒像是一把利剑,永远高悬在学生们的头上,而且批评的理由总是太多——你骄傲自满、你不思进取、你悟性太差……其实,当我们再做一次学生时,常常会发现这些批语过于武断,过于尖刻,被太多地滥用。就在这种不成比例的褒贬之间,有多少学生的信心与自尊心被碾磨得粉碎!其实,真正的名师往往是严格与亲善的完美统一:他们既对学问一丝不拘,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近远期目标,并为学生点滴的成就而喝彩,会欣赏学生才会当好教师。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不断肯定、不断激励的教育。

在课上课外(甚至在各个行业中),赞扬的话要说多少?我想只要是真诚的,那就越多越好。在得到欣赏的教育中学生是幸福的,只有学生幸福,教师才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