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青与子女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29:11
作者:sok 别这样瞪着我 儿子;你看了这些帖子,眼里已告诉我你想说什麽。 是的,我们什麽都可以谈,但老爸当知青的事很少谈。想必,你和他们一样有很多困惑。 你别瞪着我,这话说起来就很长,别怪我啰嗦。 首先,当知青不是知青们想干的事。虽然也有敲锣打鼓热血膨湃夹道欢送的现象,但到云南后发现上当,要求跟带队干部马上返城的人多得很. . 来动员的干部怎么说;云南是个好地方,头顶香蕉,脚踩波萝,一跟斗跌下去就啃个西瓜!? 那年我十六岁。 十六岁是什麽慨念?十六岁就是听王菲追华仔吃麦当劳喝可乐,演唱会看得手舞足道,喜极而泣,上台索吻,寻死觅活,无拘无束的花季少年。呕!我们那时再有想象力,也想不出现今十六岁少年会这麽爽!不,这麽酷! 不去(边疆或农村)行不行?首先,限期注销户口,时间一到,断绝粮食供应。再者,“组织”会找父母谈话。乖乖!党的号召,谁敢硬抗?否则,你就得八方托人,四处想法,挖空心思,把自己说成四肢不全,心黑肝烂的“病残”知青,方能逃过下乡一劫。 第二,上山下乡既不利于知青发展也不利于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你可以从父辈的感叹和闪烁其词中仅见一斑。我想说的是;揭伤疤总是不愉快的,更何况揭下的伤疤会重新流血。故,你父辈,阿叔阿姨们大都不愿多谈。 要了解知青运动, 首先要明白; 知青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 仅究其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只能是一团雾水. 同时要知道"知青运动"和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本质不同; 五十年代的上山下乡是新中国稳定发展与农村原始落后的产物, 那时的农村,想找个抄抄广播稿,记记收支帐的人都很不容易,.以董加耕,候隽为代表的年轻人, 作为文化的代表上山下乡, 农村是非常欢迎的. 即便如此, 自觉到农村去的人也屈指可数, 根本未形成全国性的运动. 原因很简单; 巨大的城乡差别使很多人忘而却步! 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的知青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一部分. 当时, 三年来的动乱使工农业几近崩溃. 长期的大锅饭使农业的生产力极低, 面对汹涌而来的知青潮, 农村根本没有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青与当地人发生尖锐冲突的事时有发生. 只要用心收集七十年代人多民穷的省份, 被以"破坏知青上山下乡罪"和出生地为异地的年轻人犯罪案例, 就能看出端倪. 说起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你们有断代的感觉,看着我们吞吞吞吐吐的样子就认为我们做了亏心事,其实你们不懂我们的心; 新中国的历程可上溯到二十年代,历经几代人.可分为;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和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几个阶段. 慨括起来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五十年代年轻人,和老三届(包括新三届) 等. 老一辈革命家结束军阀混战,建立了新中国.五十年代年轻人巩固了和平,使中国人从此远离战争,其功不容抹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是从中国近代史而言,是相对于康有为的新党,孙中山的国民党, 蒋介石的独裁政权而言.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仍然是产生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土地上的团体.囿于战争环境和历史局限性,自身也带着深深的封建主义残余. 新中国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共产国际的错误导引, 使中国从来没有轻松过, 更谈不上对自身封建残余进行彻底清算. 由于清算得不彻底,才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荒唐事,才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发生的一系列个人错误. 才会出现五七年反右,庐山哑言,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才有我们民族近二十年的发展停滞,很不幸,我们就是这停滞期的受害者. 就象木星注定会遭外星撞击一样, 文革的陨石呼啸而来, 我们这辈人刚好就站在那里…… 文化大文革命只不过是一系列错误总爆发而已. 第三,为什麽会发生“上山下乡”的事?我也说不清,但有几个背景材料可供参考; 1,1968年,全国高等学府全部停止招生。因为,在毛泽东的眼中,大学里全是“臭老九”,他们只会培养“封,资,修”人材,宁缺无滥,只好关门大吉。 2,全部工厂停产,都去占领上层建筑去了,谁生产就是“以生产压革命”。想招工进厂?门都没有! 3,1968年,全国性的武斗烽烟使毛泽东发动的,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走到尽头。要一下子把三年来到处“串联”,“四大自由”,“文攻武卫”搞野了的几千万应届大,中毕业生,全部装进即将崩溃的工,商业架构中去,再有十个周恩来都办不到!更何况每年还要产生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来。 1968年,重庆港口。首批赴川东贫困山区的知青随着一声汽笛解缆离港,船刚到主航道、船上的男知青纷纷掏出枪来朝天呜放、一时间枪声大作、就象节日般礼炮齐鸣、使岸上送行的党政军领导和知青家属们惊愕不巳。 那时候的重庆, "武斗"全国有名,每天发射枪炮弹上万发,使用了除飞机从外,包括手枪,步枪,机枪,坦克,大炮, 登陆艇在内的所有武器,大批大,中学生(也就是后来的知识青年)冒着生命去"捍卫"毛主席的"红色政权".许多稚嫩的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命丧黄泉. 这就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社会背景。 发挥你的想象吧!如果当年几千万久经毛泽东“造反有理”毒害的知青,不听毛老人家那一套,象你们现代年青人一样,自主择业,我行我素,中国会是怎样的天下? 如果当时的社会窘况放在1999年处理,敬爱的江总书记就是挥一百次手,也无法消除这个矛盾。可毛主席他老人家就这麽大手一挥,我们几千万如羔似犊的小青年,就这麽心甘情愿,依理伏法地去了大兴安岭,西双版纳,内蒙古草原和祖国的崇山峻岭。 为什么…… 上山下乡好不好?这种国家大事不用你我赘述.可否想象:一个十六岁的少男少女,挑近百斤重的担子,走十几里山路,一天挣的工分只值4.5角钱(有的地方只值一角多钱)!莫以为是当地农民和知青过不去,他们也不过如此,当时的生产力就这么个水平! 记得有年秋收,从沟底的水田挑未脱粒的谷穗到几公里外的晒场,中途不能歇肩(若途中歇肩,熟透了的谷穗全都会掉下来)。好不容易嗤牙嗫嘴熬到晒场,人象烂泥般瘫在地上,全然忘了肩上已磨掉红扑扑一层皮。一天下来,看着红肿的脚和血肉模糊的双肩,女知青们抱头痛哭。哭归哭,为了生存,第二天还得重演昨天的一幕!说起来好笑,不久前她们还是一群扎着羊角辫,穿着连衣裙的城市娇小姐. 说起腐败,国人咬牙切齿.有谁想过,"风起于青萍之末",源在何方? 文革后期荒诞的"派性"和因武斗积怨而起的打,砸,抢, 使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 公检法瘫痪,交通运输瘫痪. 无奈, 只好用军队"支左", 民事纠纷靠群众专政组织(简称群专), 工宣队和以造反派为主的革委会来办,他们互相指责,各拥其派,全国的社会治安坏得不能再坏. 在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兴起的知青运动,使千万知青家庭从此夜无眠日. 几千万知青从农村带回来他们的景况,使无数家长铁了心要将子女弄回城, 一时间, 全国四处托人,找关系,想办法.请客送礼大兴其道,以权谋私肇始于知青办头头,生产队长和人事调动干部中. 知青下乡前, 全国被林彪四人帮搞的"三忠于","四无限","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脑子弄得一片空白. 莫说是明显的吃,拿,卡,压,就是托人用钱买点紧俏商品,也要被批斗作检查. 如今, 为了把子女弄回城, 搞证明,托熟人,送大礼,社会不正之风由此滥畅! 历史是"过去"的墓志铭, 就象人死不能再生, 历史也不容篡改. 就个人来讲, 历史也不容选择. 倘若时光可以倒流,倏然间我们重过十六岁,我们会毫不忧豫地穿上松糕鞋,梳起扫帚头,染上棕彩发,在蹦迪中跻身疯狂一簇,那是多么惬意的事! ………… 我们这辈人注定是历史的殉道者, 对上,我们不可能责备我们的父辈(也就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那一辈),没有在我们少不更事的年代,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用经验和拼博去阻止给后代带来恶果的腥风浊雨.因为,他们虽然是过去错误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害者.看着他们鬓鬓白发下那双困惑的眼睛迷虚地注视惨白的夕阳,你还能说些什么? 对下,我们得承受你们的责难,顶住我们的父辈顶不住的压力,给后代创造做人的条件. 有谁想过, 知青的吃苦耐劳, 独立坚强, 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意味着什么? 我们箴默不语,我们无怨无愧,为的是什么? 难道要我们重提旧事,让我们父辈们再一次陷入深深愧疚之中? 难道要我们翻开伤心史,让后代带着怨恨走进大学的课堂? 难道要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陷入相互指责勾心斗角之中?! ______ 要说知青上山下乡一点好处都没有,那太武断。我认为好处有三; 一是知道了生活的甘苦,知道在无助中朋友的珍贵。故而更珍惜生活,更珍惜朋友的情谊。 二是对当时社会主义的"优越",对到处"莺歌燕舞"的国情有了自己的诠释和深刻理解,工作和生活少了虚浮多了实干。 三是对“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有了再认识,从此不再人紜亦紜。大写的人字才真正有了头脑。虽然,当年被毛老人家大手一拂,却之于千里之外。最终却能凭自己的抗争冲出丛林,义无反顾地踏上返城的路。带动起全国几千万知青胜利大逃亡.这是逃兵麽?不是!这是中国草民第一次用果敢的行动来纠正决策者不愿纠正的错误。 自从盘古王开天地,历史上可曾有过这样成功的范例麽? 从此我们完成了少年到成年质的飞跃. 从此中国人的头脑才有了"自我"的细胞. 从此我们不再看别人怎么挥手而更注重怎么走好脚下的路。 从此我们明白;生活中不在于你捏了多少好牌,而在于你必须打好每一张牌。 当然、话又说回来。中国这么大、十几亿人口、几千万知识青年受点小苦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百分比之一二而已。他们如何生活、你们也不必在意。我们也不希望你们在意.我们希望的是;你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坚实的脚印去埔垫人生.做一个思想者而不是盲从者. 有的知识青年子女说得好;“我们的父母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但他们数十年来的那份对子女的内疚、让我们心痛” 。 说到这、我就想起“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幕;老露丝战战兢兢爬上船尾的铁栏、深情地把手中捧着的、人人求之若渴的“海洋之心”送回那蔚蓝而深情的大海。 让生活的大海来拥抱记忆的珠宝吧!这是它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