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预言上海世博会的晚清奇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13:48
   陆士谔

  编者的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陆士谔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提到了他:“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这情景是:浦东和浦西一样繁华,道路宽阔,车马往来不绝;把地中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上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于此飞驰不绝;人们能够通过隧道过黄浦江,江上还有很大的桥;跑马厅(今人民广场)附近建起“新上海舞台”;中国人在浦东辟地造屋,举办万国博览会……百年前的想象,今日几成现实。陆士谔,这个一辈子行医的小说家,成了准确预言上海世博会的晚清奇人。

  幻想小说《新中国》

  关于上海世博会,曾有过一个非常传奇的百年前的梦想。100年前,也就是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陆士谔在这部小说中预言一百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更具体到会址选择在浦东陆家嘴、洋泾浜一带。这样的畅想,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无疑十分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可百年后的今天,书中的描述竟然完全应验了!

  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的开幕式上也提到此书,“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

  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以第一人称记叙,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人们均为过年忙碌,小说中的主人公陆云翔却闷闷不乐,便独自喝闷酒,一会就昏昏欲睡,似睡又醒,夫人李友琴约他逛街,陆云翔便鬼使神差随其出门,举目一望,惊诧万分,世界已发生了巨变,一个全新的中国扑面而来: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因为“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陆云翔与妻前往参观,只见“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大桥是为开博览会才建造的。为了去会场和市民的出行方便,还在上海滩筑就了越江隧道和电车隧道(地铁)。

  有趣的是为造地铁,还发生了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辩论结果:机车在高架上行驶噪音太大,且支撑高架的铁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新中国》封面

  匪夷所思的是,陆士谔在梦中规划的浦东大铁桥、越江隧道和地下电车隧道,竟然与现今上海三大工程的南浦大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及地铁一号线的地点方位完全吻合。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可陆士谔却让他的主人公在梦中展现了一个独立、自由、强盛的新中国:“现在海外法权已经收回,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皆已不见;裁判所的裁判官、律师皆为中国人,所判均极公平;外国人侨寓在吾国的,一律遵守吾国的法律;洋人变得谦和,国人则个个扬眉吐气……那租界的名目也早已消除长久了。”

  他设想在陆家嘴建造金融中心,“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分行就开在浦东呢”;他设想在当时外国人的跑马厅(现在的人民广场)建造大剧院——新上海舞台;他设想新中国上海的公立大学“共设26个专科,学生数万,欧美日都派有留学生”;他设想汉文汉语成了世界的公文公语;他设想新中国工厂中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产品胜欧货远甚;他设想新中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在这部奇书的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夫人李友琴对他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陆士谔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妻子又说:“我与你都在青年,瞧下去自会知道。”陆士谔答:“我便把这梦记载下来,以为异日之凭证。”看到这里,无法不让人为之叫绝。

  有趣的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友琴,是陆士谔夫人李友琴的真姓名。李友琴系浙江镇海茶叶商人李兰孙之次女,酷爱读书,共同的爱好与理想促就两人结为伉俪。婚后,陆士谔以惊人速度写作小说,而夫人李友琴则多次为其小说写序、跋及总评,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陆士谔的奇书《新中国》,老版本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了。在此书出版后的100年的今天,永正图书公司将其再版。

  

  《新中国》内页

  《新中国》预言和现实

  对比摘录

  原文:《新中国》初版于1910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现状:《新中国》发表于1910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时间上大致吻合。娱乐第一播报http://yldybb.netsh.com.cn

  原文:我问:“京沪也通了火车么?”女士道:“通了早已多时了。自从洋债还清后,沪宁铁路归了官商合办。于是就把此路接通了京汉,成为京沪铁路。”

  现状:京沪铁路是一条从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于1968年建成。京沪铁路连接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沿途大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目前正在建设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原文:炼钢厂炼出的钢,比英、德名厂所出的,还要坚硬耐用。

  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占据全球近40%的钢铁产量。从1996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原文:从前是西人的跑马厅,现在已变成戏馆了。

  现状:上海大剧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原文: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

  现状: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原文:此刻,全世界无论哪一国,所用各东西,几乎没一样不是中国货。丝茶、瓷器、绣货、漆器各品,本是吾国土产,更不必说了。

  现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MadeinChina的标签。

  原文:一瞬间,早到了黄浦滩。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车子走到桥中,我便向浦里一瞧,昨日泊着的十多只兵船,都不知开向哪里去了。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哪里是浦东!四十年前的南京路,也不过这样繁盛。

  现状:浦东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如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

  

  《新中国》再版的封面

  我的祖父陆士谔

  陆贞雄

  我的祖父陆士谔于1879年生于今青浦区的朱家角镇,师从清代名医唐纯斋学医,在民国年间成为蜚声沪上的“上海十大名医”之一,有多部医学著作传世。他在行医之余不断地创作小说,一生着有小说达100多部,其中《新上海》、《血滴子》等书堪称佳作。

  《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写下的,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据我所知,该书仅余孤本藏于上海图书馆,书页有些破碎,已不便供读者借阅和复印了。它在结构上有些散乱,内容却让人惊叹万分。在该书末尾,陆云翔从梦中醒来说:“我便把这梦记载下来,以为异日之凭证”。祖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举办万国博览会是国力的象征,祖父可能是坚信中国在百年后能够富强,坚信上海在百年后有能力举办万国博览会,所以才会有如此大胆的想象。至于祖父对地铁、越江隧道、黄浦江大桥以及行人靠左行走、给妇女让座等情景的想象,可能是受到他弟弟和妹妹的影响。祖父的大弟陆达权曾获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二弟陆守坚曾赴旧金山大学留学,妹妹陆灵素是著名文学团体“南社”成员,与苏曼殊、陈独秀、柳亚子等进步人士往来密切。祖父必然从弟弟妹妹处接触到许多当时世界上先进科技和理念,这些便成了《新中国》的素材。

  然而,更令现在的人们叹服的不是他梦想的精准,而是他做梦的勇气。《欧洲时报》的一个评论写道:“1910年,代表中国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中国五千年的国运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精英并没有丧失信心——这也许是中华文明能够独步世界并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衰落后可以再复兴的原因。”

  无独有偶,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等人也在他们的作品里提到了举办“万国博览会”。复旦大学中文系黄霖教授也感叹说,当时的老百姓迫切盼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这源自于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陆士谔其人

  陆士谔,生于1879年,卒于1944年。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以《新上海》与《新中国》最著名(《新上海》将清末上海十里洋场种种光怪陆离的“嫖、赌、骗”等丑恶现象做了深刻记录,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为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十大古典社会谴责小说”之一)。其中,以清初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武侠小说20余部,其中《血滴子》尤为走红,以致世人多以为雍正之传位和丧命,都是出自血滴子成员之力。他创作的以抗击英法联军为题材的小说《冯婉贞》的部分内容被编入《清稗类抄》,后人又将此作为史实编进了历史课本。

  陆士谔的主业并非写作,而是悬壶济世。他是一代名医,曾获得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陆士谔在行医、写小说的同时,着力最多的还是编着医书。1937年,他辑医经、各科临床、本草、方剂、医案诸书共21种,合成为大型丛书《基本医书集成》而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