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亿万富翁的成长传奇:奋斗李想 - 创业人生 -- 创业加油站 - weiwei-4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24:41
25岁亿万富翁的成长传奇:奋斗李想   


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来到21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变化的大时代,这是一个玄机暗潜、石破天惊的大时代,这是一个沧海横流、风云际会的大时代。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一群新新人类在商业舞台高调登场。这些出身各异的80后创业者们二十岁前后独立创业,他们颠覆既成已有的游戏规则,以不可预料的方式崛起,用上百人的团队、上亿元的身价谱写着一个个神奇而快速成长的创富故事。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80后新锐们前进的脚步,就如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有人这样描述这些80后创业者:他们区别与其它时代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被迫创业和机遇创业,他们创业的目的也不纯粹是为了金钱,而是包含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成份。他们身上继承着父辈们的勤劳,也背负着社会的偏见。他们既有父辈的吃苦耐劳,又有企业家们创业的激情,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维、新模式、新奇迹。他们创业大多源于冲动,冲动使他们抓住创业机会,同时也是睿智的,睿智让他们在前人不可企及的角度崭露头角。他们谦虚、民主,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着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他们的智慧和创意给世人带来的巨大惊叹,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父辈相比,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他们的路更宽,前途也充满了更多未知的可能。

在80后新锐们的鼓舞下,大批同龄人争先恐后地挤进商业大门,然而事实上,创业并非是一列通往春天的列车,只要搭乘就会奔向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创业者中的成功始终是属于少数人,少数发现了成功女神指引的方向的人,少数具备成功者品质和精神的人,少数从不等待地跋涉和前进的人。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一个挑战极限的时代,一个80后崭露头角的时代!

他,27岁,身价已过2亿;他,出生于80年代,在本该求学的年龄当起了老板,18岁开始创业;他,敢作敢为,数年间用智慧赢得了过亿财富,张扬的个性下是他执着的理想。

他的公司拥有着行业内最大的市场份额,他高中毕业就开始创业,没有上过大学却管理着150名大学毕业生,入选“全国十大创业新锐”人物,曾经面对公司员工的集体出走,也曾经面对互联网的春暖秋凉,这个27岁的年轻人究竟有怎样的非凡之处?

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讲,27岁时我们还在做什么呢?可能还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或者还在寻找方向。而他27岁,高中学历,但现在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管理着150多位学历比自己高的员工,他就是李想,一位“80”后的亿万富翁,泡泡网的CEO。

李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生于1981年。高中时代的李想开始接触互联网,自办“显卡之家”论坛,年收入超过10万元;1999年,李想放弃高考独立创业,开办PCPOP网站,用专业眼光对IT产品进行评测,指导消费者购买;2005年PCPOP营收近2千万,利润1千万;2006年达成4000万的营收目标,目前PCPOP在国内的IT类网站排名前三;2007年,“泡泡网PCPOPCOM”凭借近年来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众多IT网站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艾瑞2007年度IT网站类最具发展潜力企业奖;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澳洲电讯收购了泡泡网(PCPOP)55%股份,澳洲电讯的广泛经验和资源为泡泡网提供了更强的创新能力。

27岁的李想已经有了8年的创业经历,他的泡泡网站日访问量超过千万,李想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1亿元,是首位站在“中国十大创业新锐”行列中的80后亿万富翁,与他站在一起的其他九位创业者平均年龄超过40岁,短短8年里,他靠什么聚集起亿万财富,直接掌控着上千万甚至上亿财富?

“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主动权”“如果一个事情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别人200%的回报”。一个80后创业奇人,李想,无疑已经成为80后众多人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但不是每个创业的人都能成功,更不可能每个年轻人都能达到这样的业绩。创业是艰辛的事情,它没有一个公认的定律,也没有一个万能的公式,但是它应该有最基本的原则和原理,也许每个人的轨迹不同,原理各异,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李想是个创业新锐,他有很多我们80后学习的地方和精神,他的创业原理更是诸多想创业有果的人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听到过很多一夜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所以有人说今天的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不再称之为传奇的时代了。然而,对于李想,我们却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奇,因为在他这个年纪我们所熟悉的柳传志,还在军队的科研所里研究雷达,马云还在校园当中苦苦背着英语单词,陈天桥也还在一家国营单位担任着秘书的工作……当一批又一批和他同龄的人刚刚走向社会的时候,他却早已在商场上纵横捭阖了,究竟是什么让他走进了创造财富的领域?

方向是创业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你要为什么而奋斗。方向不是目标,目标有终点,而方向永远没有终点。对于年轻人和创业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们自己很笨,只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直坚持,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有了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清晰,更加量化,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标。

1农村长大的孩子

1981年,李想出生在石家庄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一所艺术学校的老师,家教非常宽松。八个月的时候,由于父母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李想被姥姥和姥爷带回了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的沧州市孟村县,那是一个具有广袤想像力的天地,踢足球、打弹弓、爬墙,跑到工地把一些铜片、铁块偷出来,贱价卖给垃圾小贩,用得来的钱,去小商店买喜欢的零食和明星贴纸。就这样,李想度过了自己甜蜜而美好的童年:和着泥土的气息,混着青麦的清香,晃着金黄的油菜,响着黄牛的喘息,踩着流水的潺潺,抓着鱼儿的欢快,还有,大夏天的中午,背着大人脱光了在河里嬉戏的刺激。所以李想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商人,自小在农村长大,“一直像农民般正直。”

姥姥和姥爷都是军人,他们只有李想妈妈一个孩子,李想对姥姥、姥爷比对父母还亲。姥爷是个老八路,军功章数不胜数,曾经一个人对付了上百个国民党士兵,身体多处受伤,耳朵、腿、胳膊都是枪伤和炮弹皮的伤疤。姥姥和姥爷对李想非常好,就像宝贝一样,会经常给李想讲打仗的故事,还会带着李想去打猎,姥爷可以左手抱着李想,右手拿着猎枪打麻雀,李想就拿着小筐去捡打下来的麻雀。李想还继承了表哥所有的漫画书和玩具,可以学到很多比同龄孩子更多的东西。李想从很小开始就带着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因为诚恳待人、身上充满了神秘色彩、肚子里又有很多故事,所以身边的小朋友都一直跟着他。总之,小时候的环境纯洁而又快乐,天公不作美的是李想的姥爷因尿毒症去世,李想和表哥都哭得死去活来的,伤心不已。父母的宽容,姥姥姥爷的爱护,这些都给了李想小小心灵太多的感动。反观童年教育对性格塑造产生最大的影响,李想认为是姥爷、姥姥身上乡村人的正直和单纯。直到现在,李想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他总喜欢用更单纯的眼光去看事情,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要害。也许李想的成功就在于那广袤农村带给他的真诚待人和不受约束的性格。

除了给了一个音同“理想”的名字,姥爷、姥姥、父母,从未过问李想真正的理想,从小没有人告诉李想该做什么。小学思想政治课上,第一次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同学们有的说想当医生,有的说想当战士,而李想脱口而出“当经理”。其实,作为孩子的他并不确定这就是他一生的理想,因为在他儿时的概念里,经理权力最大,他希望当了经理后不被别人限制。 而后来的李想则是这样表述自己的理想:“假设在美国总统、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之间选择一个人物来做,我更愿意选择巴菲特。美国总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的人物,但是他要准备一堆保镖,还要学会躲避飞鞋以及各种民间原创飞行武器;比尔·盖茨捐再多的钱,也会被众多毫无竞争力的失败者和愤青以及无能臭狗屎们扔西红柿,还要应诉因为竞争者太弱而面临的反垄断官司;唯独巴菲特最爽,如果巴菲特在中国,还不需要缴所得税……因为目前中国股票盈利是不需要交所得税的。”一种青春的梦想与活力流露在字里行间。

生活中的奋斗会让人忘记年龄和时间。尽管不在父母身边的七年时间里缺乏父母关爱,但李想说:“爸妈并没因此觉得愧对我什么或觉得应该补偿什么,如果是那样可能反而害了我。”李想当时住的院子里有戏剧团,就在几乎所有孩子被家长逼着学二胡、京剧……之时,李想的父亲却从北京给他带回了游戏机,而母亲则教会李想理财,每月30元零花钱,用完不续,攒了不论多少自由支配。这些都为李想以后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让李想学会了思考,学会成长的方式。

2远离父母的独立

李想中学时跟奶奶住在一起,很少留在父母身边。所以有一个环境宽松的家庭,有一个够大的空间让他自由成长。追根溯源,李想说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独立是他们所给予的最重要的素质。他也把自己最重要的创业素质归结为——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强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李想总结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是这样说的:“小学时父母给的是命令,初中时给的是建议,高中时是从朋友的角度提出参考,到了高中以后就是信任了。父母给了自己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自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束缚。”

李想曾在参加CCTV《我们》节目时,吐露了自己关于80后奋斗的观点。而其独立的思想在谈话中被彰显得无处不在。

李想在现场引导所有人从一开始就“讲真话”、“讲心里话”,不再讲套话和废话;但是结果仍然很遗憾,李想认为在发言人中90%仍然选择绕来绕去的回答,答非所问,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先将自己不是针对谁的“免责条款”讲述一遍,站在自己的观点这边说说怎么对,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说说怎么对,自己不是针对谁的,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都讲不出其所以然,讲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在李想眼中,这样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效率是在浪费生命,因为在他的眼中,做事就要抓住关键,就要有所得。李想尤其对很多年轻人很遗憾,反而觉得一些老前辈的表现更像年轻人,可爱至极,比如万通的冯仑先生。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李想的生命中似乎总是充满激情,总是以不屈不挠的态度面对整个世界。在这个节目中,最触动李想的是现场提起了李想说过的一句话:“最该感谢的人是自己”。掩卷沉思,这其实是一个大实话,心里话。“做到现在最该感谢的是谁?”这是一个记者普遍问的标准的“媒体型”问题,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一般应该是团队、父母之类的。而李想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想说:“最该感谢的人是自己。”后来李想面对媒体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回答的:“团队不是用来感谢的,团队是用来付出和支持的;父母也不是用来感谢的,父母是用来爱的,感谢是没有用的。团队需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和支持,父母需要的是我们的爱,不是什么感谢。既然感谢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倒不如将这个最没有价值的词送给自己。感谢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得失负责,对自己负责是所有责任的地基,不然什么天大的责任都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已,毫无根基。”有人说在节目中表示上学期间去农村呆几天就是什么承担了天下的责任,在李想看来这是纯粹胡扯,因为在李想眼中自己连自己该干什么和可以创造什么价值都没想清楚,还大谈什么理想和责任呀。

李想在谈到80后时说得很深刻,他眼中的80后是这样的:“其实80后没有什么意义,坦白地讲,80后这个词最开始就是高燃、茅侃侃、戴志康给媒体用的新鲜词语而已,市场副总裁兰庆的创意。”从李想的成长和经历来看,年轻人奋斗则比80后有意义得多。到底什么是奋斗呢?李想告诉我们:“奋斗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结果是得是失;奋斗就是全力以赴,没有拼命付出的人没有资格去谈论奋斗;奋斗就是在泰山压顶的压力下持之以恒,永远是在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绕开困难。”

与孩子的独立和奋斗相对的另一面是家长的态度,孩子出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李想直言不讳地说道:“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毁掉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价值观;家长不要用自己的观点替孩子做选择,毁掉本应该属于孩子自己的选择和相应的责任感。总结起来就是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没有人天生带有特殊成分,除了自己的奋斗其余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名。所谓的80后仅仅代表了他们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从这段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想那种奋斗不息和执着到底的精神,是父母放心地让他独立思考和行事的真正原因,也是成功的真正原因。不管我们多大年纪、不管我们是谁,独立和奋斗都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都是成功的必备因素。

李想表现的不仅仅是独立和奋斗,他远离父母的独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独立。他是怎么让父母放心的呢?让父母放心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和父母好好的沟通。远离父母就要让父母放心,让父母放心就需要获得父母的认可,获得父母的认可“从平等的沟通和做真实的自己开始!”这是李想的心声。只有学会和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沟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才会真正长大,这是问题,同时也是机会和挑战,挑战自己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媒体喜欢追捧白手起家的年轻创业者,因为这对于媒体和大众更具参考意义,而给予那些“子承父业”的人群太多批评,因为总觉得他们没有实力;但是在李想看来,应该给予“子承父业”的年轻人们一个正确的判断,因为继承好一个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难度其实不低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子承父业的年轻人在继承父业以后,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李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在李想的同龄人中,似乎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富家子弟”有远远超过“一般家庭孩子”的自卑感,这个自悲感既不来自于身边的朋友,也不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而完全是他们强势的父母造成的。对比存在自卑感的“富家子弟”和心态健康的“富家子弟”,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与父母的沟通。

而那些较为“叛逆”或者和父母“较劲”的“富家子弟”,往往就是那种和父母说不了三句话转身而去的,最大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而是在于父母。最大的体现就是,不管他们做得多么优秀,父母也会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因为父母并不认可自己的儿女,又怎么能认可他们做的事情呢?毕竟你做得再大,也不可能短期超过父母的事业。“叛逆”和“较劲”对于心理的健康非常不利,长久下去的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两败俱伤。没有任何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废物,有的父母出于好意采取了“激将法”来推进孩子,常年下来就养成了批判的习惯,孩子被父母说得一无是处,但是教育孩子用“激将法”是最愚蠢的行为,不管父母是不是好意,不管这样的父母商业上多么成功,在这一点上都是超级失败的。要记住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对一个身心不断成长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为这些孩子说了句公道话:“孩子差,家长烂!这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这又是一个机会,挑战孩子的机会,有这样机会的 ‘富家子弟’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机会,你不用去考虑父母的问题,也不用考虑自己的问题,而应该考虑如何可以平等地和父母沟通的问题,如何不加伪装地勇敢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和父母沟通出来,从而获得以后平等的沟通,让父母重新认识那个真实的我们,这是一个挑战。”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想思想深处的独立性,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学会独自思考和选择;但是学会交流和获得父母的认可是独立的前提条件,不然独立思考和选择就是一句空话。李想的家庭让他在高中时代可以玩起计算机和BBS,支持他不上大学而选择创业的决定,这也算是李想成功的第一步台阶。李想并不回避自己的失误,也乐于反省,他也并不回避评价竞争对手,他很认真地分析每一家的长短。所以李想的成功离不开独立,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离不开与父母的沟通。

3执狂者的疯狂

12岁上初中那年,李想在学校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从此便疯狂地迷恋上了这个东西,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把手里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购买电脑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几乎把所有关于电脑的书刊都买全了,他想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那个由芯片和程序控制的奇妙世界。刚开始的时候,他能说出各种配置的差别和价格差额,但是居然第一次见到鼠标都不会用。他是怎么接触电脑的呢?又怎么有如此兴趣的呢?

上高中那年,谎称为了学习,李想要求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其实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但是仅仅玩了几个月之后,他就发现电脑游戏很无聊,但却因此对电脑硬件本身开始感兴趣了,几乎每天要把自己的电脑拆一遍再装上。不仅如此,他还常带着朋友到电脑城配电脑,靠着“李想能用同样的钱装更好的电脑”这样的口碑,越来越多人找他帮忙装电脑,而每次老板都会给一两百元提成,一个月下来竟也能挣到2000元。于是在高一的时候,李想就成了班里赚钱最多的学生。熟悉了这些技巧后,李想开始写文章,第一次投稿,就登了一个整版,后来投这个稿就源源不断,他自称:“我比较幸运,我从投稿开始到现在,没有一次没有人要的。”而当时他惟一的念头就是考上大学,当一个IT类杂志或者报纸的编辑。

高中二年级,他利用自己的电脑知识和实践经验,给大量的IT专业报刊撰写文章,并把文章放到自己的网站去。高三时,由于看不惯电脑杂志上的作者胡说八道误导用户,于是萌生了做个人网站“教别人如何正确用电脑”的想法,而且给网站起名为“显卡之家”。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李想不断努力琢磨,终于开通了他的网站,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闲着洋洋得意,反而更加繁忙和入迷了。此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早起搜集国外IT新闻,他希望比别人更快地更新网站资讯,接着背着书包上学。到了自习课,他干脆逃课跑到电脑城转悠,观察市场行情,试用新的软硬件。随着个人网站影响力增大,开始有广告商找到他。那一年,李想从广告商那里就挣得了十几万元广告费,如数交给母亲保管。那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要做什么。班主任也知道他懂电脑,曾经让他给石家庄某医院装电脑,认为他是“为电脑而生的”。 高考来临了,而李想却决定放弃高考,为此他与家人冷战了好长时间。李想对母亲说,“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看儿子如此坚持,母亲最后还是妥协了。1999年高考那天,李想正登着自行车去领取杂志赠送的IBM的网页制作软件,路过学校门口时,有人问他:“今天高考,你怎么不去?”李想没回答,但是心里的酸痛和失落只有自己知道,不过当他取回软件,坐在椅子上研究的时候,那种失落感瞬间一扫而光。

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李想曾经这样直接表示:“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李想曾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就为了买一张软件盘,整夜地呆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的表达、遭遇到强烈的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他脑中的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像什么垂直网站、Web 20等技术,传统的教育被李想抛开了。他最后选择了创业而不是去上大学,他成功了,在所有人都不认可的方向上成功了。

李想说:“我并非天生不爱课堂,其实初中时成绩还是不错的,后来考上当地重点高中。”高中三年,李想迷上两样东西但都与学习无关,一是杂志,二是电脑。也是这时候,李想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而李想则认为,这是因为他懂得独立思考。李想觉得,鲁迅明明写错了字,教材却偏偏说这是通假字;现代文几句大白话,却要用长篇大段去分析它。他不能忍受这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教育方法,这显然是在欺骗学生。从那时开始,他真正在思考学东西先问为什么,对发展有什么实质作用。对于多数人认为这是在玩物丧志的看法,李想却认为,他失去了好成绩,却得到成绩之外的巨大收获。

对儿子废学经商,李想父母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这个世界很奇怪,受过高等教育的李想父母其实不一定那么看重孩子是否上大学,往往更尊重子女的选择。在李想看来,考大学无非是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生活过得更好,而高中毕业时,月收入就有2万元,上学就失去意义。在决定继续求学,还是经商上,李想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正式交谈:“我跟父母说,我真的不想考大学。”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李想的父母还是多问了一句:“真的决定不考大学了?”李想告诉父母:“我要创业,要注册公司,要把钱取出来,这是个把网站做大的机会,失去了很可能不再会有。”

4爱好看书

虽然李想没有上大学,但是李想读的书,学到的东西却要比在学校里多。“读书习惯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从初一开始就养成的。”当时,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把手里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购买电脑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几乎把所有关于电脑的书刊都买全了。到现在为止,他每个月要在买书买杂志上开销1000元以上。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通过以下详细的账目你就会知道,以上所言非虚。

李想说:“每个月会买8期的《精品购物指南》,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看起来都很轻松,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在媒体上露面就是在这份报纸上,想起来心里总是有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月还要买4期的《周末画报》,如果每天去书报摊没有要买的杂志和报纸,《新京报》就是首选,因为这个报纸的信息量超级大。”

“最喜欢买的杂志自然是汽车类型的杂志,最喜欢的是《汽车博览》,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汽车杂志;然后是《座驾》,非常有汽车文化的味道,评价车的角度和品味是其他书和杂志难以匹及的;其次是《名车志》,一直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点永远是老百姓;还有香港版的《人车志》、《汽车测试》和《汽车族》是候选品,如果他们这期有很好的外文翻译,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有没有定价的《索尼杂志》和《宝马杂志》。”

另外还有数码的杂志,虽然《新潮电子》样子有点土,但是还是非常实在。每月两本的《游戏机实用技术》,因为李想的PS3只玩GT5序章,NDSL玩萨尔达和七龙珠,还有马里奥。然后就是让男人更有魅力的杂志,最有诱惑力的是《男人装》。李想还喜欢20元一本的《时尚先生》,虽然他总是认为自己不时尚,“但是杂志中的思想是不可遏止的,有种不可忽视的张力。”

在业务方面,管理类的杂志李想也经常买,他觉的《环球企业家》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就像和自己聊天一样,这本杂志是李想的最爱。李想眼中最资深、最有文化底蕴的杂志是半月刊《新周刊》,不去忧国忧民也能针针见血,思维跳跃但是不愤青。 半月刊《IT经理世界》、《商界时尚》,对他的泡泡网的报道很到位,他也经常看。《创业者》和《创业家》都适合要创业的人看,而对他这种正在发展事业的人也是有可借鉴意义的。还有一部分赠阅的杂志,最强大的是《罗博报告》,这是描述你未来很成功的生活方式的。而且李想每个月还能收到一份地图——《玩转北京》。

总的来说,所有和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关的,比如财经类的,IT类的,汽车类的,还有房产类的,李想都会去看,然后还会看一些外国的与经济相关的书,这些东西都会去学习。

李想说自己的专注和理性源于《韦尔奇自传》和《旁观者》。他觉得这类书就像好朋友一样,很早以前就在帮他。它们给他建议,并用别人的经验和观察到的错误让他少犯错误;但同时他也表示,这些书要分谁看。只有心细而又乐于一点点消化的人,书上的精神才能发挥作用。

李想对《杰克·韦尔奇自传》的印象尤其深,很多人都有同感,因为这本书对人的内心提出了问题。李想曾在博客中这样说:“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和德鲁克的书让我感动,很简单,他们不仅想明白了,更重要的是做明白了,解决了常人根本不敢面对的问题,后者的价值更大。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开始就可以想明白的问题有价值得多,这就是好书和烂书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李想,几乎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对这本书都做出比较高的评价。

在《韦尔奇自传》中,能读到一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中饱含的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切与眷念。书中写到母亲一个人在厨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气凝重,父亲无言,幼年的韦尔奇得知原来是罗斯福总统病逝,这就是父母亲伤悲的原因。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对美国人民的打击毋庸多言。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普通人民对一个国家领袖的诚挚情感,一个普通家庭对自己国家的真挚情谊、寄托、祈望,以及将自我与国家融为一体的认同。这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对于已惯于忘却、背叛以及麻木、怀疑,自堕操守于富贵荣华之前并对修饰得美丽无比的政治理念见惯不惊的我们,犹如一瓢冷水,将自我虚化的伟大感觉,冲刷得一干二净。在那样的环境下,总统不是一个无限膨胀的神灵,爱国也不是一个大而无当指向虚无的口号。在韦尔奇的叙述中,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他一直是一个个性倔强、坚持自己观点,不善于妥协的人,也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而当他面对许多困难时,总会遇到看问题客观,善于容忍年轻气盛,善于发现利用他才华的上级。


杰克·韦尔奇在理解、信任氛围中获得了成长,而当他开始做了CEO后,也就有了属于韦尔奇的深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书中杰克·韦尔奇叙述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气流震碎了顶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极了,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过失。”到集团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释事故的起因时,杰克·韦尔奇叙述“他表现得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这一切都是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和愤怒”,最后他说“谢天谢地,没有人受伤”。杰克·韦尔奇在1963年的过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伟大的CEO的步伐,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质只有在专业管理团队中才会出现。查理的理解和宽容以及他的辨证领悟能力,在不经意间为一个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前途,为一个团体种下了一颗忠心耿耿的种子。杰克·韦尔奇深知理解、宽容、信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成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条的形式实施了他那极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韦尔奇的自传中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在管理过程中伤心费神的“内耗”现象,也没有提到与员工有多大的冲突以及由此郁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对自己写的小便条的作用进行描述,而这正是韦尔奇管理的细节魅力所在。1998年,杰克·韦尔奇对杰夫写道:“……我非常赏识你一年来的工作……你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付出精神非常出众。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无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就行。”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便条对下级或者是朋友的激励是多么让人感动,这种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怀令多少管理者自叹不如。

1979年1月,幸运的杰克·韦尔奇先生被GE最高领导雷吉请到办公室,进行著名的“飞机面视”,这次面视的目的就是挑选接班人。“杰克,假设只有我同你在GE的商务飞机上,但不幸的是,它要坠毁了,你认为,谁该是下一任董事长?”雷吉要韦尔奇选择,雷吉将韦尔奇选择的都留下来,其余的都“杯酒释兵权”了。这不是雷吉为了杰克·韦尔奇而率性而为,这是因为,雷吉知道,韦尔奇是他的选择,韦尔奇就是GE的未来,雷吉有责任为了GE的未来而为韦尔奇消除潜在的、不利于GE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雷吉知道,为了GE的荣誉和未来,他有责任做出哪怕是痛苦的抉择。

在这本书的“人的企业”一章中,杰克·韦尔奇叙述了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无论是伊丝·赫根汉,亦或是大众汽车修理工,在杰克·韦尔奇那里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杰克·韦尔奇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他还喜欢在自己的内部找出那些“媚上欺下”的害群之马。 

为什么非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李想喜欢的这本书呢?因为从一个人身边的东西,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质,看懂这个人的心灵。也许你并不了解李想,也许你并不了解这本书,但是通过介绍,我想你肯定会感慨这本书,也感慨李想的思想。

除了看书以外,李想还经常看电影,并对许多电影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欣赏角度。李想在博客中这样评价奥斯卡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个片子的拍摄风格和角度很像国内的《疯狂的石头》,把一堆巧合和小故事融在了一起,最后有一个残缺的完美结局。可以看出来该片投入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创意和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拍摄的手法也让你从头到尾都不愿意去一趟厕所,否则总会感觉会错过什么精彩的细节,能够让人着急都不愿意去厕所的片子,普遍都是好片子。当得知它获得奥斯卡的时候,我真的替它高兴,因为我始终认为奥斯卡的片子普遍都是没什么看头的片子,贫民富翁是个例外,就好像奥巴马成为黑人总统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这也给中国的电影行业启发,小导演、小制作、小演员做的小市民的片子,只要好看,也可以站在电影行业的最高峰。”

他对《钢铁侠》也有极高的评价,李想眼中从《长江七号》到超级不好看的《江山美人》,从《国家宝藏2》再到《史前一万年》,从《见龙卸甲》再到《功夫之王》,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好了,但是他觉得大牌明星们的片子可是越来越差了。在他认为失望程度已经接近崩溃边缘的时候,《钢铁侠》出现了,总算是展示了一个大片的风范。个性的CEO,天才的技术,超酷的奥迪R8,长着雀斑的美国美女,无恶不作的恐怖组织,比恐怖组织还恐怖的美国商业公司,铁人比蝙蝠侠、蜘蛛侠、超人这些把内裤翻来覆去变换穿的美国传统英雄,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希望该片的胜利可以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启发,让潜规则、乱烧钱之类的恶性统统成为行业耻辱,而不再是标准。”李想毫不避讳地这么评价。这仅仅是一点点的个人想法,毕竟我们不能把他当作是神,他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而且很率直、很可爱。

5管理自己

以亚洲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思考,以为身价两亿的年轻人一定是不可一世的,但是李想从来就没有停止对自己的反省。李想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总结了几点经验,通过这几点来展现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方向:方向是创业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你要为什么而奋斗。方向不是目标,目标有终点,而方向永远没有终点。对于年轻人和创业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说得再难听一点,即使我们自己很笨,只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直坚持,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有了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标。

目标:当我们有了方向以后,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确目标。我发现大学毕业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上学就有明确目标的,这些人在上学的4年中,除了正常的学习,还会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和提升,所以,这类大学生特别好用,只要工作的意愿够高,可以快速成为一流的员工。还有一种类型的是大学上完了还没有目标的,为了上学而上学,他们来面试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或者干脆一坐,问HR你能给我安排什么工作?我们100%不会用第二类大学生,因为培养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建议大学生们早一点给自己找到一个目标,在进入社会后,你可以比别人至少早两年进入正轨。目标,一定要现实又具有挑战性。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以后,再去挑战更高的目标。目标又分为眼前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和战略目标。

上高三的时候,我的目标是大学毕业以后,去一个好的杂志当编辑,可以拿2000~3000元的收入。不过这个目标当年就完成了,之后做了自己的网站(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杂志),每个月有6000~7000元的收入,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当这个目标完成以后,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把网站商业化运作,2000年网站就开始商业化运作,虽然那种商业运作幼稚得可笑,但是也算迈了这步。接下来的目标是赚钱,为了实现赚钱的目标(眼前目标),从石家庄到了北京,2003年想要赚的钱赚到了,车和房子都有了。新的目标(阶段性目标)是把网站做得更好,1000万美金卖掉(竞争对手的网站已经以这个价位卖掉了),所以公司就在努力做,每年的收入都翻倍。2004年底,网站确实可以卖掉了,但是却不想卖了。因为这么多年来,作为创业者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个这么好的团队,要对这个团队负责,所以目标(战略目标)又提高了,公司要去上市。


意愿:有了方向和目标以后,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决自己的意愿问题,意愿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行动力的决心。我们常说人要有压力,但有压力而无所作为的人中国可以找出无数来,只有通过意愿变成超强的行动力,而产生出结果和实现目标的才是有价值的。所以要放弃压力,变成行动力,而行动力的根源来自于意愿,只有行动力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当一个人具备了很好的方向、目标和意愿以后,他就具备了创业以及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了。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能力很一般,但是依靠着简单坚实的价值观:好好活着,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在一条路上越走越好。这年头活着可以有价值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不容易。因为咱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家长逼迫干各种事情,让我们学习家长自己想要学习的技能,上家长想要上的学校,找家长想要找的工作,到头来,30来岁了,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是连一个基本的价值观都没有。

方法:方法本身并不重要,为了实现目标而存在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去实现目标的时候,才非常容易接受别人给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寻方法,所以获取正确方法的前提是目标和意愿的存在;而不一般的人,具备很好的学习和聆听能力,他会把所有的方法变成自己的,在实现目标的那个环节中以最恰当的方法来使用。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时,方###成为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方法一定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再给予,也就是对方有意愿和需求去达成目标的时候。

毅力:毅力=坚持+突破。我们设定的目标是由很多小的目标组成的,小的目标都完成了,大的目标就可以完成了。不过,我们被目标搞死了,因为目标遇到一些难度或者阻碍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完成了,绕开它,然后寄希望于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标去实现大目标。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标就足够了,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困难和阻碍,坚持和突破!慢慢的,你就会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了,而这完全归功于你的毅力。

成果:最值得兴奋的就是成果,而不是过程。成果标志着你已经具备了完成目标的能力,也意味着你可以去挑战更高的目标了。

自我观察:我们太多的时候陷入过程而不能自拔,发现不了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就会迷失,肯定实现不了结果。因此需要自我观察。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将任何事情的组成简化为:目标-过程-结果,而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问题肯定会出现在过程中,所以一旦感觉不太对劲,马上用这个工具判断自己,我所进行的过程与我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出现在哪里?用目标来判断正在进行的过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过程,能否产生结果?这样,问题就会找出来了。

但是管理不等于约束,在李想的字典里没有失败,没有后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他的激情和狂热,有人把它称为“李想之狂”。2006年,李想获得“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称号,在接受央视《新闻会客厅》采访时,针对有人说他狂的说法。他这样回答:“我疯狂在内心吧。对于我自己而言,内心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可能在不断的变大。”采访中他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同事1:我觉得他很狂。同事2:有的时候可能说的话、做的事显得比较急切,然后可能会有一种给人狂的感觉。同事3:挺狂妄的,小小年纪,那么高的目标,又是上市,又是风险投资的,不是一般的狂。同事4:他的这种狂不是张扬的那种狂,是内心中一种坚韧不拔和独立思考、叛逆的一些综合的一个体现。


25岁的年龄,两个亿的财富,在周围人眼里很“狂”的李想似乎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李想的公司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电子大厦11层,在这座中关村惟一以国字号命名的写字楼里,150人的团队清一色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但他们的管理者李想却是一个高中学历25岁的小伙子。作为一家名为泡泡网网站的CEO,几年时间里,率领他的团队使自己的网站成为全国众多IT专业网站里的第三名,去年公司利润更达到1000多万,而今年上半年利润已是去年全年的两倍,这个业绩在同行业中确属少见,而达到这个目标李想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

目标两倍,这个业绩在同行业中确属少见,而对于这一点,他的同事们这样评价,在李想的眼中发展就是无止境的,他的目标就是要像雅虎那样不断前进。李想现在脑中的想法就是让自己的公司上市,对此很多人觉得李想太狂、李想太自大,但是他有自己的看法:“或许我这么说有点怪,但是,我确实觉得自己还没有取得成功”。李想说:“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所以,我应该继续保持谦虚、执着。”“我们很少有时间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

虽然李想很善于管理自己,虽然他很狂,但是在他眼中幸福是很重要的。他并不是抛弃一切只为事业的人,在他眼中幸福就是要做到的事有很多。李想很欣赏哈佛大学的幸福学讲师泰勒给出了10个基础的小贴士,让大家更容易找到幸福。

1遵从你心内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工作。

2多和朋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他们当成自然之事。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

6有规律的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7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

8慷慨。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然向前。

10表达感激。记录它们的点滴思想,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以上各点我们不能一一举例,但是我们可以最具代表的内容来阐释李想对自己的管理。在李想的博客中有一篇感人的文章,他是这么写的:

“我是一个不会去假惺惺地感激别人的人,也是最恶心语文课上那一大堆虚伪的修饰词的人,更是一个对政治历史没有太多兴趣的人,我始终认为不关心政治证明政府能力高,无需老百姓关心政治同样可以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但是,对于邓小平,这个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的领袖,在我心中真不是一个‘伟大’就可以形容得来的。

邓小平之伟大,伟大在真实,他能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以及打造心中强国的梦想不加修饰地用于实践,而不是空想或者‘变味’,在那个时代,能够说出‘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样个人顶住压力讲真话,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伟大!

邓小平之伟大,伟大在心胸,邓小平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但是过往不究,一封永不翻案的信,把自己的得失抛在最后,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伟大!

邓小平之伟大,伟大在时尚,把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世界级的知识素质,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既不像北朝鲜那样封闭落后,又不像某些国家不切实际的激进,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接,造就了一个持续30年发展的奇迹,伟大!

尽管我们国家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但是这么多年国家发展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管理一个几百个高素质人才的公司,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更何况管理一个土地宽广,人口教育素质落后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不管是邓小平,还是现在的政府,我认为都是非常合格的,从成绩和个人素质上来看,可以用‘伟大’这个形容词。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对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应该像一个主人一样去支持和监督,而不是像一个看客一样去抱怨和捣乱(这和在团队中的定位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好。 爱自己的祖国,纪念邓小平主席,由心而发!”

上面这段话是李想真真切切写在博客里的,你觉得幸福么?你觉得他会感恩么?你觉得他在管理自己么?他让自己在自己想走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有热情的少年,一位怀有巨大爱国热情的少年。


50后的老师告诉我“稳”,60后的老师告诉我“赢”,70后的老师告诉我“人”,80后的老师告诉我“能”。身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朋友、同事,也有无数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来凝聚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发挥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

180后创业的模板

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年轻人应该如何创业,如何发展。其实从李想的经历看来,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区别不大,最关键的是怎么去做,如何少走弯路。创业或打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得起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你还是迷茫之中,还在自欺欺人地生活着,自我消耗、自我干扰,天天像个“怨妇”一样怨天怨地,看谁都不顺眼,请你的灵魂马上回归你的躯体吧,那个“怨妇”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力量强大到自己都想像不到,关键是,先找回自己。

李想与戴志康、茅侃侃、高燃这些80后年轻的创业者一样,有着所有80后人身上的特质:叛逆,不喜欢束缚,但同时又充满活力,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执著无人能比。真诚不做作及敢说敢做的冲劲,造就了李想等这批80后创业者的成功。作为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简单,随性,平易,朝气,充满激情这类词语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80后创业比较成功的典范,他更是有着很多同龄人享受不到的荣华。回望自己能够成功的经验,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首先,兴趣点燃创业激情

1998年,还在上高二的李想迷上了互联网,并从此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在了互联网上。而在此之前,李想最大的梦想就是大学毕业后做个编辑,“每个月能拿2000元的收入就可以了”。当时,互联网在国内才刚刚兴起,做个人网站比较盛行,由于浓厚的兴趣,使他在上网仅三、四天的时间就开始跟着流行趋势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起初,李想只是将自己的一些使用数字产品的体验写成文章发表在网站上,慢慢地就有了流量和人气。“当时很多企业都通过大大小小的个人网站推广自己的数字产品,并给予相应的广告费用。”李想回忆说,很快“好事”就主动找上门来:每千字10块钱的费用,每个月大概能有六七千的收入。这样在1998年到1999年之间,上着高中、年仅十七岁的李想就用自己的力量淘到了第一桶金,近10万元。这让李想在1999年做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放弃高考。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高考的李想在互联网上很快就结识了跟自己同样做个人网站的樊铮(现任泡泡网技术副总裁)。于是,在2000年年初,李想拿着自己赚来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和同伴樊铮一起创建了泡泡网,做数码产品的资讯,依然是靠网络广告赚钱。

但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到来,众多企业不再向国内网站投放广告,泡泡网的收入也出现危机。在几近颗粒无收的状态下,李想和他仅有几个人的小团队用“小米加步枪”在老家石家庄艰难度日。李想在偶然间遇到了有着丰富互联网经验的老朋友刘庆华(现任泡泡网架构副总裁),聊得很投机。当即,刘庆华决定帮助李想在北京把公司运作起来,那里发展的机会更多。“你只要每月发我2000块钱的工资,帮我租一个住处就行,到时工资都不用你出,我拉广告进来就可以从那里出。”泡泡网开始迁都北京。


六年间,泡泡网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2005年收入达到了近两千万。业务及盈利模式虽没有什么创新,但李想坚持把内容做细做精,服务质量提升到让每一位用户满意,这不仅是泡泡网的优势,也是在6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融资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为行业前列的制胜所在。

其次,观察自己变成本能

“尽管有时候还是沉浸到处理事务的具体细节中,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跳出来看待事情。我们太多的时候陷入过程而不能自拔,发现不了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就会迷失,肯定实现不了结果。因此需要自我观察。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将任何事情的组成简化为:目标-过程-结果,而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问题肯定会出现在过程中,所以一旦感觉不太对劲,马上用这个工具判断自己,我所进行的过程与我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出现在哪里?用目标来判断正在进行的过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过程,能否产生结果?这样,问题就会找出来了。”

最后,学习是人生的财富

“学历不重要,学习能力最重要。”这是李想一直以来的看法,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和信心的来源。李想始终认为自己是很笨的,所以也从来不希望自己走什么捷径,闯什么蓝海,经营这个企业也是一样的,是长跑,不是短跑。过去这么多年,完全是依靠对内学习(通过犯错、改正、反省、总结、再也不犯相同错误、自我改变)和对外学习一路走过来的。

李想走到今天,和普通80后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其实从高一开始就已经赚钱了,大家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不同的根本是李想早进入社会磨练了4-7年。凡事有得有失,得到的是创业的机会和社会经验,失去的是人生阅历和体验,以及做员工和做下属的体验。得到的东西让我抓住了不错的机会,失去的东西如果不弥补,将会让自己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弥补这些缺失的根本在于,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另一面要去学习这些。学习的方法有很多:读书,实践,向人直接学习。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但是代价也最大,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身边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去学习,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和认可对方,对于企业管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则。

“50后的老师告诉我‘稳’,60后的老师告诉我‘赢’,70后的老师告诉我‘人’,80后的老师告诉我‘能’,身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伙伴,哪怕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朋友、同事,也有无数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更好地来凝聚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发挥这只年轻的潜力无限的团队。”

李想对80后的创业者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首先是资本的问题。有钱不一定能发展好,没有钱一定发展不好。80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有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但是普遍拥有现金流的压力,尤其是比起那些有着丰厚积累的前辈们。浮出水面的80后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资产最好的也不足海鑫钢铁和碧桂园这些有上一代积累的80后企业家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更不要说现金流了,比起80后更熟悉一点的IT行业的前辈,也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在资本层面上80后绝对是弱势群体,这方面不是融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就可以解决的。

第二是行业地位的问题。在大的行业层面来看,80后的企业在行业中只可能是追随者(并不排除是技术和产品的领先者),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而在目前的中国,没有什么行业是可以依靠一个技术去改变行业的。很明显的一个案例,VC更愿意去投资那些可以放一些有“擦边球”的“电视剧”,却能摆平政府关系没人管的视频网站,而没兴趣去投一个技术团队,这是很现实的市场问题。80后创办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被行业领导者所重视,否则,通过并购、恶意竞争等手段,大的拥有规模积累和良好现金流的公司,很容易快速解决掉这样的竞争,只不过目前没有必要。

第三是大环境的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任何可以在短期内让资本极速膨胀的产业,都不会逃过资本的眼球的,很显然,目前国内的资本更喜欢的房地产、能源、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显然不是白手起家没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80后创业者能够进入的领域,而80后更熟悉的IT行业短期内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在大环境上而言对于80后是不利的,但是又是公平的。

在自己的博客中,李想不禁这样发问“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然而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李想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创业者接二连三的成功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创业者的身上去寻找一些共同点,从而奠定成为优秀的优秀创业者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7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相似性,这里所说的成功创业者,指的是那些可以把自己的公司做到十亿美金以上价值的创业者,虽然公司市值不是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还是比较可以让人信服的。

李想认为这些人包括,分众的江南春、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等企业家(创业者),也包括岁数再大一点的史玉柱、俞敏洪等,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盖茨、乔布斯、佩奇等。在李想眼中他们的共同点是:

1他们都是内心充满激情但是又非常理性的人,追求结果的同时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享受过程;

2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所以早起晚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5个小时,一周六七天的工作;

3他们始终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是产品和服务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

4国外的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人生第一次创业,他们可以打破传统,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做前提;

5国内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先有过工作经历,或者二次创业,他们需要尝试中国商业的“潜规则”。

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并且可以具备以上的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至少具备了60%的成功的要素了,如果创业者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李想坚信想要失败都不太可能。

2爱好电脑的天才

倔强的李想一直按自己的喜好做事。一天,他发现了一本《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顿时被杂志的丰富内容吸引住了。当是他每月的零花钱是50元,他将这笔钱全部用来买杂志。由于这本杂志发行量不是很大,为了能买到每期杂志,李想几乎跑遍了石家庄的报摊和邮局。杂志让李想如痴如醉,他突然发觉电脑就是自己的最爱,年少的李想第一次有了自己朦胧的方向。

李想恳求妈妈给他买一台电脑,但遭到妈妈的拒绝。妈妈说李想用心不专左一锤子右一榔头。妈妈的话刺激了李想,他决定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从那以后,他一直坚持学习电脑知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初中毕业那年,他还在一家电脑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李想的表现终于让父母相信了儿子的决心,他们花了8000多元给李想买了一台电脑,鼓励他说:“你一定行的!”但有了电脑之后,李想一开始竟然是在玩游戏。父母虽然很着急,但并没有立即斥责或制止他,他们装作不知道,暗中观察他是否有自制力。

儿子没有让他们失望,没过多久,李想就不再玩游戏了。其实,玩游戏也是一个学习的必经过程,几个月后,李想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就非常熟悉了。他还大量投稿,稿费每月有1000多元,比母亲的工资还高。写作让李想有了成就感,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时候懂电脑的人很少,想要学习新知识,必须到一些专业的电脑网站。李想每天只能拨长途上网,每月辛苦挣来的稿费换来的也只是每天10到20分钟的上网时间,但李想进步神速。

后来,燕赵信息港开通了,李想迷上了做主页。由于他的努力,他在燕赵信息港做的主页访问量一直都在前三名。可年轻的李想并不满足,他开始琢磨建一个网站,那样就可以提供更大的平台,会有更多喜欢IT的网友来交流。

高二时发现赚的钱还不够,就不断的给杂志写稿,像《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到处有李想发表的文章。那时一个月光写稿就可以赚2000多块钱,一方面自己可以接触很多硬件,另一方面写稿能把钱赚回来,所以他在拼命写。

高三时有了互联网,开始上网。因为自己的产稿量非常大,所以有个人网站时类似现在的博客,每天把他把自己接触到的国外产品信息更新上来。当时李想的个人网站只做了一个月,日访问量就过万。留给李想印象较深的有两点是:电脑3G芯片非常火,很多生产厂家给他寄样品测试,而他自己也经常到市场转。有一家公司叫技嘉,在中国卖的显示卡芯片是假的,李想毫不犹豫地在网站上曝光了。紧接着技嘉便在中国停掉了所有显示卡的销售,他们的人过来找李想时发现他还在上高三。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要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去买一张软件,整夜呆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地表达、遭遇到强烈地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传统的教育被抛开了。”李想说。

不仅仅是李想对电脑痴迷,说起以网络创业起家的大人物,都不乏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保有对互联网和电脑无比痴狂的爱。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是其中一位。杨致远和他的搭档在一辆学校拖车上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恰在这时他们迷上了互联网。每天,他们有数小时泡在网上,分别将自己喜欢的信息链接在一起,上面有各种东西,如科研项目、网球比赛信息等。雅虎就从这里发展起来。开始时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网页,只是偶尔对彼此的内容感兴趣才互相参考,渐渐地他们链接的信息越来越广,他们俩的网页也就放在了一起,统称为“杰里万维网向导”,“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搜集的网站越来越多,两人就分类。每个目录又容不下时,再细分成子目录,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不久,他们的网站招来了许多用户。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建设性意见,使内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就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两人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他们开始着手网站的商品化。

杨致远和费罗翻着韦氏词典,为他们的“产品”编造的名字。其中“Ya”取自杨致远的姓,他们曾设想过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间,他们想到了Yahoo这种字母组合,然后迅速翻开手边的韦氏英语词典,发现此词出自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它具有人的种种恶习。这个词显然不太雅,但仔细一琢磨,“反其义而用之”,在强调平权的因特网上大家都是乡巴佬。为了增加褒义色彩,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

“Yahoo!”。“没错,太好了,就是它了,这简直是神谕!”就这样雅虎诞生了。

杨致远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寻找商机,每天只睡4个小时。对网络和电脑的热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不论是通过李想还是杨致远,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道理,他们都对电脑和网络有着不可遏制的热爱,但是让他们成功的因素不全是他们的电脑天赋和对网络的热情。让他们取得今天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他们惊人的勤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天才来自勤奋。

也许你不赞成,但是通过一些名人的例子你就会明白天才来源于不懈的奋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时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这位大师讲的敲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

勤奋不是先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撰写了《资本论》。只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他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初稿。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

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

最后我们还要说,从李想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他的才能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没有每天要把自己的电脑拆一遍再装上的勤奋,就不会有对电脑的了解;没有大量的电脑书籍和杂志的阅读,就不会有大量的投稿和稿费;没有自己的探索就不可能管理好自己的公司。而世界上也不乏勤奋铸就才能的实例,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今天的李想拥有两亿的身价,拥有众多羡慕的眼光,拥有所有现阶段年轻人遥不可及的荣耀。但是他没有停步不前,没有为自己目前的荣耀所眩晕,为什么?因为他走在自己的到道路上,管理自己最终的目标就是有人生的规划,让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他做到了并不因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在于他省视自己不断的改进,而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切。李想行,你也行,我们都行。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人的思想和引导人的意志努力地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成才的钥匙。无论列举多少名家名言,向我们阐述的道理只有一个:兴趣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的成才历程中,兴趣都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兴趣这把金色的钥匙,即使你再勉强自己、刻薄自己,也是无济于事的,成才的大门是不会自动开启的。就像阿里巴巴站在山洞前,如果他不说出暗号“芝麻芝麻开门吧”。那个装满金银珠宝的山洞就不会向他敞开一样。所以,要想取得成就,还需要至关重要的一件法宝——一把成才的钥匙,那就是兴趣。你知道著名的舞蹈家陈爱莲吗?她曾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乌兰诺娃”,她那精湛的舞蹈曾多次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那么,是什么驱使陈爱莲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呢?她的话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其实,这也没什么秘诀,兴趣是成才的‘钥匙’,你对什么事产生了兴趣,你就会入迷地追求它。苦,不觉得苦;累,不觉得累。”

小时候的陈爱莲是个苦命的孩子,在她刚满10岁的时候,父母便相继去世了,只留下她和妹妹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因为一下子变成了孤儿,她们俩只好被送进了上海一家孤儿院。在那里,她和妹妹过着艰难的日子。好在孤儿院里成立了一个舞蹈小组,从小就喜欢文艺、酷爱跳舞的陈爱莲报名参加了这个小组。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动作给陈爱莲带来了快乐,她跳啊,唱啊,把对父母的怀念和内心的痛苦、都唱了出来,跳了出来……艺术的熏陶给陈爱莲带来了欢乐,也抚慰了她那颗幼小的、受伤的心。她更爱跳舞了,有时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两年过去了,陈爱莲长大了,也长高了,那稚气的双眼中多了一种叫做“成熟”的东西,她的舞艺也在不断地提高。就在这时,中央戏曲学院附属舞蹈团到上海招生,幸运之神终于开始垂青陈爱莲了!被录取后,十二岁的陈爱莲带着只有九岁的妹妹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在团里,陈爱莲大开了眼界。一次次的艺术交流、舞蹈表演使她对艺术和舞蹈有了更高一层的理解。她第一次认识到:舞蹈,绝不是简单的蹦蹦跳跳,而是可以塑造人物,表现情节的高超艺术。舞蹈就像一首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尤其是在看了前苏联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的演出以后,陈爱莲被深深地折服了。乌兰诺娃的表演真是美极了,如果我能像她那样该多好哇!从那时起,陈爱莲便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为中国的乌兰诺娃。”按着团里的规定,每天早晨六点必须起床,到练功房去早锻炼。许多人都因为一天运动量太大而疲惫不堪,到了早晨总想在床上多懒一会儿,可陈爱莲不这样想。她想“如果按规定的时间起床,那我还有可能成为‘乌兰诺娃’吗?”所以,她给自己订了一个新的起床时间——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练功。可是,到时候醒不了怎么办?聪明调皮的陈爱莲很快就想出了办法,她和一位大哥哥商量好,睡觉前,她把一根细绳拴在脚脖子上,把绳的另一端放到窗外,这样,每天早晨大哥哥醒来时便轻轻地拽一下绳子,她就醒了。于是,她便蹑手蹑脚来到练功房,悄悄地练起来。等伙伴们六点钟来到练功房时,陈爱莲早已经气喘吁吁了、汗流浃背了。不管是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她从未间断过。那位大哥哥也连做了好几年“闹钟”。


回忆起那时候快乐的时光,陈爱莲兴致勃勃地说:“说实在话,我一点也不笨。大哥哥大姐姐们练的时候,我常常若有所思地坐在一边观看。没过几天,他们排练的节目我也会演了。我的老师最爱讲‘笨鸟先飞’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刻苦勤奋。我并不是‘笨鸟’,如果先‘飞’的话,那不是飞得更高更远了吗?于是,我更加抓紧时间练功了,就连星期日也不放过。”终于,功夫没有白费。1962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陈爱莲以其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和掌声,连获四枚金牌!命运之神终于在她的头顶上微笑了。

谈起成功的经验,陈爱莲认为是兴趣帮助了她,兴趣是她在艺术殿堂中翱翔的翅膀。不仅陈爱莲如此,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了行动的动力。对李想而言更是如此,兴趣让他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兴趣使他活力百倍、前进飞速。不然怎么会放弃高考,又怎么能说服父母让自己创业?由此看来,要想成才是离不开兴趣的。

高考结束后的几个月是轻松的,也是郁闷(等待录取通知书)的,不过这段时间将是大多数人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李想给高考后的学生一个建议,“你的脑子已经用了12年了(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这段时间先把大脑扔掉,把心拿回来,用心去想一下,自己那些曾经“被迫”丢掉的梦想,自己想要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让自己轻松下来,让这些由心而发的梦想去获得、去寻找。你有两三月的时间,用心去寻找一个自己最爱的,可以全力以赴为之奋斗一生的现实方向。一生中,可以有这么长时间没有干扰地思考这些的时候并不多,而且对于你们而言,现阶段找到这些,你就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起跑位置。如果方向有了,接下来先给自己设定三个有点挑战性的小目标,你就基本上上正轨了。”

假设现阶段李想是一个准大学生。他会怎么选择?他能够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命运吗?首先,李想可能会选择IT互联网行业成为他全力以赴奋斗的方向。第二,设定小目标:1用上学后的第一个月做一个自己的个人网站,介绍汽车的,总共三个栏目:新闻、论坛、图片;2第二个月,花200元租用虚拟空间,每天更新3条新闻和10张图片,同时申请一个域名autolixiangcom;3第三个月,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在学校的BBS和QQ以及同学之间进行宣传,到最后一天争取每天有1000个人访问。

李想曾对自己的三个小目标很有信心:“当你找到了自己可以全力以赴的方向,设定并突破一切阻碍完成你的三个小目标以后,接下来,你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不断设定更高挑战的目标,不断去突破和完成,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你都可以轻松面对,一切都由你自己掌握。”

他之所以说的这么中肯,那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这样的思考,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没有高考时,其实他告诉自己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己快乐,而且,你是否快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在网络经济时代,未完成学业就离开校园,年纪轻轻就建立起一家知名的大型网络公司的例子并不鲜见。19岁的迈克尔·戴尔放弃了德州大学的学业,决定建立自己的电脑公司。今天,世界计算机领域里有了一家知名的“戴尔公司”。1975年2月,念完大学二年级课程的比尔·盖茨放弃学业,建立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公司,今天的比尔·盖茨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1999年,默默无闻的高中生李想,经营起他的网站,2000年新人加盟,网站商业化,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虽然李想尚不能与戴尔、盖茨比肩,但更年轻的他有着光明的未来。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李想的领导力无疑是他成功的根源之一。他的员工评价他:“在同龄人当中,他是很有领导力的一个人。”李想自评:“怎么来用好这些人,怎么让他们每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好,怎么让这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领域,我现在最大的乐趣所在。”

所以,一路走来支撑李想的、促使李想取得成绩的都是自己的兴趣,关键就在与自己想做这些事情。他把工作的压力和抵抗情绪转变成了一种动力,以玩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又怎么会不成功呢?此外李想不但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他思考之后强效执行。

当很多人震惊于一位年仅25岁成功者的思路时,他给的回答是:“踏踏实实去做,不要想得太多,想到的马上去执行。”做事要认真,李想每天都在这样要求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个方式的受益者。比如同去参加一个新品展示,李想就要求PCPOP的文章要比别的媒体先出来。他说:“哪怕就比人家快5分钟,也许你就因这个多做的功课、少睡10分钟,第二天所有的网站论坛就都会是你的文章,厂商的认可、广告的投入就会随之来。”

他还经常对员工说,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然后做什么样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事,还有这些成果、这些回报不是我们能直接控制的,我们能惟一直接控制的就是把自己这个人做好,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情。

“我觉得自己属于比较喜欢思考和总结的人,也是执行力很强的一个人。我想到什么东西会马上去做。我一直在思考,并在思考中总结,然后把总结用于执行,一旦执行就不再瞻前顾后了。”这样的自我评价也正是他能获得成功的关键 。成功也许有很多种途径,但是没有哪一种会比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你开心了,有了兴趣就要有目标,就要脚踏实地的去执行目标。这样的话,成功、财富、名誉,都指日可待。

4用专长去赚钱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在勤学苦练中成了才。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有些地方不正常,但是这些也正是他们的专长所在。而且他们把它利用的恰到好处。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当。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段一段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呢?孟鸿寿没有把眼光放在自己的残疾上,而是更关注自己的兴趣,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也找到了自己的长处,那就是自己的体型适合演丑角。王益芬亦是如此,在武花脸大做文章。他们都是在用自己长项,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声誉和财富的。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好的习惯和自己的勤奋是我们成功的必备的因素。


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并能获得巨大成功。要问电灯的发明者是谁,我们会异口同声说是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一个爱追根问底的孩子。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在爱迪生4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从小就对事物的好奇心养成了爱迪生探索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终于使他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页里面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多年的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似的,准确,深刻!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意义。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服务于我们。否则,我们也可能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

注重自己的专长加上好的习惯,李想用自己的专长在赚钱。他在高三的时候就开始做自己的个人网站,1999年自己的个人网站开始有收入了。那时的个人网站有点像现在的博客,但不是讲自己,而是讲一些产品。三个月左右,访问量过万。其实办网站的目的是因为李想发现有的网站信息不好也不准,所以才自己写。高三的时候李想总是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上网看国外的最新消息,把相关的信息复制过来。比别人付出的多,回报的自然就多,慢慢的网站的用户越来越多,后来有人要给他的网站投资做广告,第一笔就是赚那6000块钱。高三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块钱。2000年春节前,李想跟朋友合作,成立泡泡网。2005年,泡泡网营收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按常规取20倍的市盈率,泡泡网市值已达2亿元。李想一股独大,身价在1亿以上。这一年,李想24岁,创业6年。


其实总结李想的经历就是:用自己的专长去赚钱。每个人都有特长,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但很多人却认为:只有那些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才有特长。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要是人,都有特长,都有上帝赋予我们的强于他人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及时发现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有的人把这种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

美国有一个乞丐,四十年来一直以乞讨为生,并且过得轻松快活。有一次他到比尔·盖茨住处附近行乞,正巧碰上比尔·盖茨的车在他的身边停下来,他认识比尔·盖茨,知道他是世界首富,心想:这回可让我遇上你了,他听说比尔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并且对此出手大方,他琢磨着好好敲他一笔,把自己今后的养老资金准备出来。

于是他连忙跑上前去对比尔·盖茨说:“先生,行行好,给点钱吧!”比尔·盖茨和善地问:“你是要一美元呢还是要一万美元?”“当然一万美元了,一万美元对你来说相当于一美元……”比尔·盖茨从口袋里摸出一美元递给乞丐,又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本,乞丐看着心中暗喜,心想果真出手大方,支票都拿出来了,只见比尔·盖茨拿出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了点什么,然后扯下,递给乞丐说:“给,这是9999美金。”乞丐惊喜地双手接过比尔·盖茨递过来的纸一看,这哪里是什么支票,只是普通的一张纸罢了,不同的是在这张普通的纸上,有这位世界首富给这位乞丐的忠告:“用特长致富,用知识武装头脑。”乞丐望着比尔苦笑地说:“我只是一个乞丐,哪有什么特长和知识啊……”比尔·盖茨回答:每个人都有知识和特长,乞丐也一样,只是你自己没发现而已。据说事后,这位乞丐幡然醒悟,不久他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注册了一家乞丐公司,他自己任总经理,他申请的原因是:业务发展需要,经营范围的扩大,社会的要求……公司很快就批下来了,后来这家公司越做越大,现在他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已经做到了欧洲,而这位乞丐公司的总经理,也就是当年向比尔·盖茨行乞的那个人身价已经几十亿了。

每个人都有特点,每个人都有专长,每个人都生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来利用,怎么来看待。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兴趣,让它们和自己良好的习惯融合在一起,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

5有谁在羡慕他

观察80年代的人是一件困难的事。在80年代的人还是一个卵子和精子结合细胞时,新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正穿着大棉袄窝在各地科研院所里研究国内的政治形势,观察着中国的改革是否可以让他们压抑了十几年之久的人生有最后一次喷发的机会。没有第一代和第二代创业家先抑后扬的人生际遇,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李想的创业动机不是故事,乏善可陈。

李想称自己的创业动机很单纯,是一个出发点很小的目标:“我只是想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我很快做到了。2000年,我就想把网站商业化,我也做到了。2003年,我想赚更多的钱,在石家庄不行,我就到北京了。想过把网站卖掉,但是舍不得团队,就又开始想上市。”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嘱咐80年代出生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他博客中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


羡慕他的人大多是80后,但是为什么羡慕?李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实,(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理工科男生的样子,这样的人在一些理科大学里一抓一大把)可是他的实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