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杂谈:洞穿官场“马屁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56:31
天下杂谈:洞穿官场“马屁文化”
2009年03月19日 00:00:40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萃 岚 作者文集
民间有句俗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自古以来,“马屁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盘根错节,繁衍生息,和灿烂的中华 古代文明一样,历史久远,纷繁芜杂,让人目不暇接。与此有关的各种掌故、奇闻不胜枚举。有一则《颂屁》的笑话,颇能说明问题:一秀才病死来到阎王面前,刚好阎王放了一屁。秀才立即吟道:“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彷佛乎麝兰之气,依稀乎丝竹之声;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 阎王大喜,盛宴相待,又多许他十年阳寿,放回人间。十年后秀才来到地府,小鬼上殿禀报:“启禀大王,十年前做马屁文章的秀才又来啦”。
纵观古今官场,类似这种《颂屁》的事屡见不鲜,拍马场上强手如云。东汉平帝死后,王莽挟皇帝以号令天下,但想称帝又名不正言不顺,有一名“马屁官”上书说:“汉朝气数已尽,新朝得立,实乃天命。”其他官员纷纷附和,王莽欣然称帝,拍马者尽皆鸡犬升天。在唐玄宗时代,一次在朝廷上,唐玄宗介绍太子与安禄山见面,结果安禄山对太子不行下拜之礼,唐玄宗骂安禄山,没想到安禄山却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 ”一句得体的话让唐玄宗龙颜大悦,甚至认为安禄山忠君。之后,安禄山又拜比他小十岁的杨贵妃为养母,每次上朝,总是当着唐玄宗的面,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开始,唐玄宗有些不快,可是安禄山却说“臣是番人,番人习惯是先拜母,再拜父。”这句话使唐玄宗再度龙心大悦,更加信任安禄山。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官油子”对上阿谀奉承,奴颜婢膝;对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把“马屁文化”更是演绎得天花乱坠。如在1997年5月,以“土皇帝”著称的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的继父去世,该县出动小车120多辆,数百名干部赴杜的老家许昌市鄢陵县奔丧,兴师动众,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在奔丧中,表现最抢眼的是范某、张某、薛某三个乡镇党委书记。他们自备了孝衣、孝帽,一下车就穿上,进灵堂后放声大哭,一口一个亲爹,比死者亲属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叹为观止。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事后不久,范某调任县建委主任,张某荣升县委宣传部长,薛某被提拔为副县长。在现时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马屁文化”的影子。如开展批评,让下级给领导提意见,一些人会把批评变成赞扬,不是说领导“工作不注意身体”,就是说领导“办事原则性太强”;不是说领导“工作有急躁情绪”,就是说领导“办事太较真 ”,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
人们不禁要问,“马屁文化”何以如火如荼、经久不衰?依笔者之见,造就“马屁文化”的不是献媚者,而是一直未受到有效制约的权力。因为在封建专制和个人专断盛行的条件下,下级官员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上司手里,往往是顺者昌、逆者亡,曲意逢迎者走红,犯颜直陈者倒霉,谁给上级唱对台戏谁就没有好果子吃,由此形成了“ 劣币驱良币”的官场生态。以致在一些地方“不拍不送,原地不动;会拍会送,提拔重用”成了潜规则,使官员呈现逆淘汰,吏治腐败大行其道。许多人为了官场生存,不得已而随波逐流,以求自保,渐渐染指拍马恶习,使“马屁文化”愈演愈烈。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欺君易,欺天下难”,如果将对官员的考评任免权力交给民众,那么“马屁文化”的用武之地就会大幅收窄,其式微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