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铅字排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44:48
20年前,我曾在公司报社下属的印刷厂做过8个月临时工,前4个月归字,后4个月排版。如今再去印刷厂,却见不到铅字排版的场面了。
归字,就是将铸造好的字放入字架的指定位置上。每一个字都有它固定的位置,没有任何规律。一人多高的字架上一共有24个盘,每个盘上有近百个小盒,如:为人民报务、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常用词组及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等将24个盘有序地分开,称为中盘。字从小五号到初号共13个字号,不同字号有不同的字架。同号同字体的字归入同一字架,一般字号的字体分为黑体、宋体、行体、楷体。三号以上的字还有隶体、魏体等。为了让排版工作准确无误,归字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归字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给排版、校对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排版工必须将每一个字的位置牢记于心,才能准确操作。一个熟练的排版工绝不会用眼睛去找字,而是信手摸来,十拿十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印刷厂实行计件工作制。一个四开版面计工时24小时,相当熟练的排版工也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能排好。报纸的每一栏有几个字、多少行,排版工必须了然于心。排版工人将手中的托盘事先用铅条隔好,顺手将字摸来,槽向上码好。捡满一行,再用铅条隔了,捡下一行。捡满一列,放入排版的钢盘中,再捡下一列。每个段落开头的缩进与段落结尾的空格要用一种叫“空”的铅块儿来填充。所有的文字都排好了,标题、引题;刊头、尾花,一一对了位,再用铅条隔好,用线绳捆牢。排好的一个4开版,连钢盘重量有三、四十多斤左右。排版需将钢盘端到油印机上,用滚子蘸了油墨抹在版面上,放上大小相应的样纸托样。托好的校样交由校对人员校对,一般要校三次才能过关。那时一张四开4版的报纸要由4个熟练的排版工人从星期4开始排版,直到周6方能定样。当朱红色的笔在校样上写上“准印”二字时,一个版面的排版工作才告结束。
“空”作为排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排版工作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员。有整空、半空、四分之一空、八分之一空之分。空与字号的大小一一对应,小五号字的八分之一空比现在孩子们做手工的卡纸还要薄些。它不仅仅用于段落的首尾,还是调节字与字之间间距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在表格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了。空与字相对应的地方也有一个槽,排版时也需朝上。
排版家族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员就是铅条了,它起着行与行之间的间隔作用,同时还是保证一个版面整体效果的功臣。它与空一样都“矮字一截”,也有厚薄之分。有了它们的陪衬,才烘托出了字的“阳刚”。说到了铅条,就不能不说说它的同门兄弟水线儿了。水线儿有波纹型的、直的、锯齿型等,印出来的效果分别为波浪线、实线、虚线等。也用于标题的下划线、表格等地方。水线儿的一边较薄,另一边则较厚。如果需要细实线,就用正面,反过来就成了粗实线。
排好的版印完之后要进行拆版。三号以下的字拆下来丢入铁簸箕内,重新回炉铸造,三号以上的字则需逐个捡回归入字架重复使用。除去三号以上的字,水线儿、条、空也都有它们特定的位置,也都要重复着用。一个熟练的排版工,拆版也是不用眼睛的。只见她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啪啪啪,各种空、条、水线各归各位,拆一个4开的版面十几二十分种全部搞定。拆完版的手,就像从油墨堆里拖出来的一样,要用清洗油污的专用洗剂再加上鞋刷子刷,才能洗下来。那时排版工人的手非常的粗糙,一到冬天,常常是开着口子。
字架上的字只是常用字,碰上不常用的,则要请铸字工找来字模现铸。可是还有一些生、冷字是没有字模的,这样的字也难不倒谁,将两个含有所要字一半的字用锉刀将不要的半边锉掉,将剩余的两半字个合二为一,就拼成了所需要的字了。
那时的排版工,每天身上总是一不小心就被油墨点缀上了印迹,再精把的排版工人,也少不了围裙的相伴。排版工人的工作是一种体力与智力的融合。
如今,铅字排版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和各种排版软件,字的行距、间距、报头、尾花全在电脑上操作,又方便又快捷。有的作者投稿用电子邮件,连排版人员敲击键盘都省了。排版工人再不用搬着几十斤的钢盘去托校样,再不用与有毒的铅去打交道,两只手也告别了黑乎乎的油墨,坐在电脑前,快速敲击键盘,文字如水一般从她们的指下流出。她们敲击键盘的身影,没有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成份,倒有几分像白领文职人员。
铅字排版的消逝,体现了一种劳动力的解放,是一种变笨重为轻便、变危险为安全、变污染为清洁的进步。是科技快速发展为排版工人们带来了工作的快乐与幸福,它同样给在更多领域工作的人们带来了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