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02:12

',1)">


当前位置:电大在线 >>语言学概论(本) >>教学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
( 2005年04月28日) 浏览人次4319
1.从“生成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是对“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在“认知语言学”出现之前,有一些原来从事“生成语言学”的人提出了“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他们认为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应该是一个语义结构而不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目的这样一些语义角色或语义格。但是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语义格众说纷纭,随意性很大,这使得C. Fillmore最终不得不放弃他的“格语法”。“生成语义学”一度采用的传统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遭到批评,例如将英语的动词kill分析为cause to become not alive,可以解释“I almost killed him”(我差点儿杀死了他)这个句子有歧解,副词almost在语义结构中插入的位置不同:
I almost caused him to become not alive. (已动了杀他的念头,但没有实行)
I caused him almost to become not alive. (已向他开枪,但没有击中)
I caused him to become almost not alive. (已击中他,但没有中要害)
但是问题在于,kill的词义实际并不等于cause to become dead:如果我的花盆放在阳台上,刮大风时掉下去砸死了他,这种情形只能说“I caused him to die”,不能说“I killed him”。
有些“生成语义学家”于是另起炉灶,提出了“认知语义学”,主张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是一个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包括的概念角色的数量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从认知上限定的,如R. Langacker限定两个最基本的“射体”和“陆标”(Trajector和Landmark),L. Talmy限定两个最基本的“凸体”和“衬体”(Figure和Ground)。另一方面,概念角色又要比语义角色具体,例如充当主语的“射体”(或“凸体”)是具体的“偷窃者”或“抢劫者”,而不是笼统的“施事”。另外,像kill和cause to become dead两个词语因为在人的心目中形成的是两个不同的“意象”,所以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层次将语言表达(Expressions)和现实世界(Reality)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实世界中墙角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无法划出一条界线来确定墙角的范围,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我们仍然说“一个墙角”和“在墙角里”,这是因为在认知上我们把墙角“视为”一个有边界的事物,“墙角”因此是一个“有界”概念。这个“视为”现在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识解”(construal)。
2.“心寓于身”的认知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认知观。按照这种观点,心智和思维产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这种经验用“体验”称之最为恰当。例如,婴儿通过呼吸、进食、排泄而体验到“里”和“外”的概念对立,通过不断的抓起玩具而又放下的身体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有一层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例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这种认知观跟“身心分离”的认知观相对立。按照“身心分离”说,心智和思维独立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也不受人类身体(如知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任何限制。人的心智和思维就是通过逻辑规则操纵一些抽象的符号,就像计算机操纵抽象的符号一样。这些符号跟客观世界的事物有直接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这就是符号的全部意义,或者说符号的意义跟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无关。
3.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依附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汉语跟英语一样存在“辩论就是争战”(Argument is war)这样一个隐喻,例如有这样一些词语:
论战 争论 辩护 论敌 抨击 打笔仗 理论战线 唇枪舌剑 舌战群儒 入室操戈 大张挞伐 人身攻击 批评的武器
这表明,我们不仅用争战来谈论辩论,我们在实际辩论中就是有胜有败,把辩论的对方视为敌手,我们在辩论中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争战这个概念支配的。因此,通常认为是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的“隐喻”其实不仅仅是语言行为,而是一般行为,受一般认知能力的支配。同样,“转喻”作为一种语言能力也跟一般认知能力分不开。说“回到原单位,看到的尽是新面孔”,用“新面孔”而不用“新四肢”“新躯干”来转指“不熟悉的新人”,那是因为人一般都是靠观察脸相而不是靠观察别的身体部位来识别人的。
这两个例子说明,语言能力在人的心智中并不自成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依附于一般认知能力。因此这一假说不妨称作“语言能力依附说”,跟“语言能力独立说”相对立。按照“语言能力独立说”,语言能力在人的心智中自成一个独立的部分,语言能力并不依附于一般的认知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有本质的差别。
4.句法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认知语言学”不仅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在语言内部,句法也不构成一个独立模块。最好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拙文《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说明,在极性词语(如下面例子中的“一”、“最难的”等)表达周遍意义时,由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或由否定句变为肯定句(称为“正负颠倒”)后会出现三种异常:(1)句法不合格(标为 *),(2)语义上失去周遍义(标为 ?),(3)语用上不合适(标为 #)。
(1)一字不识 *一字识
见一个爱一个 *见一个不爱一个
检验你的学习水平,助你学习提高,请进入“语言学概论(本)”课程自测


最 新 更 新




相 关 链 接


●毕业设计答辩主持人培训条件和申请表(2010年) ●关于召开广播电视大学综合英语课程团队建设工作研讨会通知 ●关于召开广播电视大学综合英语课程团队建设工作研讨会通知 ●法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 ●法学专业(专科)专业概况 ●教育管理案例作品参考选题 ●案例作品设计与分析指导 ●案例作品3:家庭教育暴力型子女的教育问题案例研究 ●案例作品2:家庭德育个案研究 ●案例作品1: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后进生的转化
●专题讲座八:“改革开放”以来的语言理论研究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专题讲座六:普通话韵母的分类 ●专题讲座五: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专题讲座四: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 ●专题讲座三: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 ●专题讲座二:什么是语言学 ●专题讲座一:什么是语言

教学服务热线:(010)66490678     技术支持热线:400-810-3299
京ICP备05014616号
版权所有 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