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手机支付缺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54:38
2006-8-25  作者:亚清 来源:金时网
在电子支付领域,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的手机支付市场,近期呈现出活跃的迹象,然而在几个关键性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之前,在牌照制即将确定之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爆发恐怕还难以实现。
手机支付理念在国内已经沸沸扬扬了数年之久,但其实际的发展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国内手机支付用户的总量只有1000多万,并且仅限于一些小额款项的支付应用。手机支付量在整个电子支付市场所占的比例极其低微,与中国近4亿的手机用户拥有量形成鲜明的反差。进入2006年以来,从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各大银行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加大了对该领域的关注与投入,市场气氛趋于热烈。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不敢采取过于乐观的态度。
问题就在于,手机支付是一个牵涉面甚广的新型金融业务,相互间的利害关系极其复杂,制约性因素较多。此前的市场发展之所以缓慢,正是由于各个环节上的不利因素所导致。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首先从产品技术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手机大多不具备较高的安全保密性,使用过程中信息很容易泄露。比如目前大多数手机因受SIM卡容量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全部为明码,本身没有加密功能,手机号码及密码等很容易被破译。这点在日常通信时算不了什么,但用作支付工具就显得不太安全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技术解决并不是很难,但却必然要对大量正在使用中的手机进行改造或升级换代。对于由此扩大的应用成本,用户方面能否乐于接受,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
其次,手机支付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却涉及网关、认证、转账、结算等多个环节。如果支付的数额较大,则一定要经由银行处理。现实情况下,国内银行业对手机支付的安全、信用等问题存在较大疑虑,对移动运营商涉足金融业务的动向抱有警惕的态度。据银行业的相关人士坦露,目前涉足支付领域的公司多是IT和网络公司,并以技术服务商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支付公司部分业务已经涉及了银行的角色。尤其是网络支付公司,几乎都存在“吸纳储蓄”的嫌疑,将在银行生成的利息当成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已经是涉及到金融范畴的交易。今年年初,银监会将手机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人民银行即将出台“牌照制”行业准入政策,这都表明了监管机构规范市场秩序,迫切解决问题的决心。
再次,“第三方支付”的专业电子支付公司将面临洗牌。有数据显示,仅通过支付宝实现的年交易量就在几十亿以上,今年甚至有可能超过100亿。虽然市场潜力很大,然而确实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体现在资金实力以及与之相关的赔付能力上。从近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内电子支付市场之所以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是市场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需要非常大。随着我国将对电子支付即将实行牌照准入制度,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对行业本身的发展和客户来说都是好事情。据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总数已经超过40家,其中必有一部分会被淘汰掉,而剩下来的那些也将经历一番残酷的洗牌战。不难预料,电子支付市场上的兼并现象将愈演愈烈。
最后,应用市场的需求欠缺。手机支付的特点在于方便、快捷,简单易用,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但问题是目前乃至几年时间之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环境上都还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尤其是在应用环境方面,由于公众对其安全性抱有太多的疑虑,绝大多数的手机用户(也是手机支付的潜在用户)不敢贸然尝试。另外从实际需求的角度讲,手机支付最理想的消费场所是在现实环境中。假如是在网上,则网上支付显然更具优越性,用手机反而更加麻烦。而在现实生活中,以目前国内的消费环境来看,能够用到手机支付或者说能够支撑手机支付的地方实在不多,商场、酒店可以刷信用卡,乘车、看病、加油可以刷IC卡。即使是交水电费、电话费,使用“电话银行”也已经足够方便了。更主要的是,上述场所都还没有为手机支付安排好相应的设备。因此,建立支付环境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手机支付市场欠缺的东西实在不少,这是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据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通过手机进行各种消费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但如何挖掘这个金矿,还是产业链条的各方需要仔细揣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