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蓉书香】印度心灵导师希里那穆提文集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41:02

 

他进入我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想必就是基督的化身了。

——哈利勒·纪伯伦(Khalil Gibran1883-1931

 

 

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那样的具有说服力。

——阿道斯·赫胥黎(Aldows Huxley1894-1963

 

 

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

 

 

他是我所见过的人类中最美的一位。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1856-1950

 

 

 

 

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

 

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1895年生于印度,1925年悟道,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印度智者希里那穆提文集摘录

 

改变意味着从现有的状况转向另一个不同的情况。这个不同的情况到底是现有状况的反面,还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如果它只是现有状况的反面,它就根本没什么不同……譬如冷、热,高、低;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因为有对比,它们才会存在。然而凡属于比较级的东西,即使有程度上的不同,骨子里的本质还是相同的,因此改变成相反的情况其实就是根本没变。即使改变的举动能带给你一种上进的感觉,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幻象。

 

 

在意念中运作的心智不论如何渴望神圣的事物,仍然是在时间的范畴内活动,在支离破碎的范围内活动着。

 

 

这个世界一向惯于遵守传统的途径,其实我们内心的不安就是由此开始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断体制,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制,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一旦身为印度教徒你就无法独立了,同样的,佛教徒、回教徒和基督徒也都无法独立。一个因承诺而受到束缚的人怎么可能寂然独立呢?寂然独立意味着不受影响、天真、自在与圆满。假如你真的能寂然独立,就能大隐于市,而且永远会做局外人。能够寂然独立,才会有完整的行动及合作的精神;因为爱是完整的。

 

 

比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也就是智慧。这份智慧是神圣的,因此不要以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把它削弱了。你的小习惯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智慧,习惯就不足道了。如果没有智慧,那么习性之轮就是你仅有的东西了。

 

 

 

 

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们的心从局限中解放。

 

 

◎你是否快乐?

 

 

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你就停止快乐了,是不是?假设你在游玩并发出欢乐的叫声,这时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你会怎么样?你就停止快乐的感受了。你是否注意过这一点?因此快乐不是在自我意识下存在的东西。

如果你执着做个好人,你是好人吗?“好”是不是可以锻炼的?“好”是不是因为你看见、观察到、了解了,而自然来到的?同样的,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快乐就从窗户跑掉了。寻找快乐是件很荒谬的事,因为只有在你不去寻求它时,它才存在。也就是说,当妨碍快乐的事物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对个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

 

 

◎我们要如何消除心中的忧虑?

 

 

克:如果一个人反复不停地想一个问题,不断地关心它,就是我们所谓的忧虑。如果我们不能避免造成忧虑的情况,那么你去面对它,而不是逃避。为了消除忧虑,人们通常会逃避问题,你到寺庙里或歌舞厅,你看电视,听音乐,或寻找其他分心的方法。但是你转过头来,问题还在那里,所以你何不从头开始就面对它?

但是,一个人如何才能消除忧虑?首先心田不能供给问题生根的土壤。你可曾观察过自己的心?你到目前为止所学习的一切,你记忆中所有的经验,你的父母、老师告诉你的一切,你从书上读到以及从周围世界观察到的事物,这一切都是你的心。人的心能观察、分辨、学习,能培养所谓的德性,它能沟通观念,它有欲望及恐惧。它不只是你表面上看见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深沉层面,其中隐藏着种族的野心,各种动机、冲动及矛盾。这一切都是心,它称为意识。观察你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它是多么不安宁,它总是被别的事情占据,被别人昨天所说的话占据,被你刚学的东西占据,被你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占据。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是永远清新,才能应付并且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没有了野心,整个社会不就停止进步了吗?

 

 

克:我们首先不要问野心是对或错,我们应该先弄清楚的是:野心者是否毁灭了他们自己?观察你周围的人,观察那些有野心的人。当你野心勃勃时,你会怎么样?你是不是只想到你自己?你残酷,把别人推向一边,因为你想实现你的野心、想变成大人物,所以我们创造了一个成功和失败的人彼此冲突的社会。在你和其他羡妒你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停的争战,然而这种冲突能带来富有创造性的生活吗?

当你为了自己所爱而去做一些事情时,你有野心吗?你以自己的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不因为你想得到利益、达到特定的目标或得到更大的成就,只因为你爱这件事,在这其中是没有野心的,不是吗?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竞争,因为你不想和任何人争第一名。你应该问问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这是创造新社会的惟一途径。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我们为什么希望出名?

 

 

克: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想要出名?首先,有名就会有钱,同时,有名能带给你很大的快乐,不是吗?如果你是世界闻名的人,你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带给你一种不朽的感觉。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为人所知,时常被人谈论,因为在内心里,你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你的内心没有富足感,什么都没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内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无名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它需要更多的滋养,更多的关注。如果你小有才华又懂得如何去拓展它,你就会成名了,但是内心的富足不是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的。要得到内心的富足,必须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东西,譬如想成名的念头。内心的富足暗示着独立自主,而想要成名的人害怕独立,因为他依赖别人给他的奉承及好评而活。

 

 

◎人为什么发怒?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否要远离愤怒?

 

 

克里希那穆提:如果我踩你的脚、捏你或把你的东西拿走,你是否会生气?你为什么不能生气?你为什么认为生气是错的?是不是因为别人告诉你不可以生气?因此弄清楚人为什么生气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忿怒的真相,而不仅仅说生气是错的。

 

 

然而你为什么生气?因为你不想受伤害,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正常需求。你觉得你不应该被任何人或任何社会利用、压榨、毁灭或是剥削。有人打你耳光,你觉得受伤、屈辱,你不喜欢这份感觉。如果这个伤害你的人比你块头大、比你有力气,你无法回手,你就会转而伤害别人,你会把情绪发泄到你的兄弟、姊妹或仆人身上。所以这场忿怒的戏就一直演下去了。

 

 

其次我们要知道,避免受伤是正常的反应。人们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保护自己,开始建立了防卫与藩篱。你在自己周围造了一道墙,不让自己开放及接纳,因此你也无法去探索及扩大你的感觉。你认为忿怒是非常坏的,因此你责难它,如同你责难许多其他的感觉一样,因此你逐渐变得枯燥、空洞,你一点强烈的感觉都没有了。你明白吗?

 

 

◎我时常会有怨恨,请你教我如何去爱好吗?

 

 

克:没有人能教你如何去爱,如果人类能被教会去爱,世上的问题就非常简单了,不是吗?如果我们能从书上学会如何去爱,就像我们学数学一样,这个世界一定很美妙,世上就不会有仇恨、剥削、战争、贫富悬殊,我们都会对彼此非常友善了。

 

 

怨恨和仇恨是容易的,它就像时尚一样把人们聚在一起追随同一样东西;它制造了各种的假想,它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譬如战争。但是爱就困难多了。你无法学习如何去爱,但是你可以观察恨,然后把它轻轻地放在一边。不要说恨人是多么糟的事,只要观察恨是什么,然后把它丢掉。漠视它的存在,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让恨在你的心中生根。你明白吗?

 

 

你的心就像沃土,如果你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问题来到其上,就会像野草一样生根,然后你就得费心去把它拔掉,可是如果你不给问题足够的时间生根,它就没有地方生长而自动枯萎了。如果你鼓励恨,给它时间生根、滋长、成熟,它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每一次恨的感觉升起时,你让它过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变得非常敏感,但不是多愁善感,如此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爱。

 

 

◎一个人从生到死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的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但是你会发现在这种演出的背后,他们其实是空虚、无聊而平庸的,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信心。人为什么希望被爱?你难道不希望被父母、老师、朋友爱吗?

 

 

人为什么总是永不休止地渴望被爱?请仔细听我的话。你希望被爱,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要你还需要别人来爱你,你的心中就是没有爱的;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是丑陋的、残忍的,那么你又为什么应该被爱呢?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什么是灵魂? 死亡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

 

 

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发明了“灵魂”这个字眼。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共同意志造成的结果。这个共同的意志在灵魂这件事上认为,人除了死亡、会毁灭的肉体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大、更深、一个不会毁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因此就制造了灵魂这个观念。偶然有一、两个人亲自发现了“不朽”的意义,那种不死的境界,于是那些平庸的人就说了:“对!这一定是真理,他一定是对的!”因为他们想得到永恒,所以他们都抓着灵魂这个字眼不放。你知道灵魂是什么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听别人告诉你有灵魂存在。你的父母、传教士、佛经、你的文化环境等,他们告诉你这样,然后你就接受了。但是你从来不亲自去发现到底有没有这种境界的存在。

 

 

不要依赖任何人。我或是其他人可能告诉你有个超越时间的境界存在着,但是这对你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如果你肚子饿了,你会去吃东西,而不只是说说就饱了。重要的是,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真理。

 

 

至于死亡之后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活的时候认识死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受教育并不只是精通数学、历史或地理,我们也应该了解死亡这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是在你身体死了以后才了解,而是在你仍然活着,在你欢笑、在爬树、划船或游泳的时候,你就能了解。死亡代表不可知的事,重要的是,你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我们为何对死亡恐惧?

 

 

克:你认为一片叶子从树上坠落时有恐惧吗?你认为鸟儿对死亡有恐惧吗?当死亡来临时,它就迎向死亡;它并不关心死亡,因为它太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捉虫、筑巢、歌唱,为了飞翔的快乐而飞翔。它们的喜悦似乎那么无限,如果死亡来临,很好,它们就从此结束了。它们生活在每一个刹那,从不担心将会发生什么事,不是吗?只有人类永远担忧着死亡,因为我们根本不是真正地活着,我们是死的,这就是我们的困扰。老年人已经接近坟墓了,年轻人也离它不远。

 

 

我们对死亡存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害怕失去妻子或丈夫、孩子或朋友;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学习和累积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死亡了,不是吗?

 

 

所以我们发明了死亡和来世的理论。事实上,死亡就是结束,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不想离开熟知的事物,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因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个充满已知事物的心智却告诉自己说:“我要结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他那么恐惧。

 

 

◎欲望的源头是什么?我如何把它消除?

 

 

克:这个问题是一位年轻人提出的。他年轻,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他为什么要消除欲望呢?有人告诉他,没有欲望是大德行,不受欲望约束就可以认识上帝或其他所谓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会提出上面的问题。但是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其实是被恐吓所驱策的。

 

 

什么是欲望的源头、线索及开始?当你看见一件吸引人的东西,你想要它。你看见一部车子、一艘船,然后你想拥有它,或是你想要达到有钱人的地位,或成为政府高官,这就是欲望的源头。眼见、身触都是感官的刺激,在感官的刺激中升起了欲望。因为认识到欲望会带来冲突,于是你才会问:“我要如何才能从欲望中解脱?”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脱离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切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脱离欲望吗?

 

 

一旦我们看见追求权力的欲望在各种形式上产生——譬如成为政府首长、法官、宗教领袖等——我们看见这种欲望的根本是恶的,我们就不会再有求取权力的欲望。然而我们现在并没有看见野心的破坏性,没有看见求取权力的欲望是恶的;相反的,我们却说我们将运用权力去做好事,这种言论根本是毫无道理的。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达到正确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什么是生活的喜乐?

 

 

克里希那穆提:如果你想做一件开心的事,相信你在做它的时候一定就很快乐了。你也许想嫁给最有钱的男人,或是娶最美的女孩,或者通过考试,被某人赞美,你认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快乐。然而这是快乐吗?它难道不正像花朵在早晨绽放,很快就在夜里凋谢了?但这就是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一切。我们为如此表面的事物感到满足,例如一部汽车、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些无谓的琐事引起的小感动,就像一个男孩开心地在强风中放风筝,几分钟后又泪眼汪汪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如此就满足了。我们从来不说:“我要把全心全意和整个人都投注下去,去发现什么是快乐。”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背脊挺直,动都不动地去体会沉默的美?你可曾让你的心思漫游,不是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且是扩大地、宽广地、深入地去探索、挖掘。你知道目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世界的现况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现况的投射,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混乱之中,我们贪得无厌、占有、嫉妒、苛责于人。这就是世界的现况,只是更戏剧化、更残忍一些。但是不论你或你的老师,都不肯花一点时间来想想这一切;只要你每天花点时间,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些事情,才有可能带来全面的变革,创造出新世界。

 

 

我很肯定,新世界必须被创造,它不是换一种形式的另一个腐败社会的延续。如果你的心智不机敏、不觉醒,不能扩大地觉察,你就无法创造新世界。因此请你务必严肃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从这种思考中,就会带来惊人的喜悦和快乐。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克:有个小男孩提出了这个问题。玩游戏、吃好吃的东西、奔跑、跳跃、推挤,这些就是他真正的生活。你知道的,我们总把生活分成真的与假的。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因此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其中有极大的喜悦。

 

 

我们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去思考,大部分的人只是重复着我们的书本上读到的东西,或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事,我们的思想只是自己有限经验的结果。我们环游世界,有数不清的经验,遇见许多不同的人,听他们说话,观察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行为举止,我们把这一切都记住,然后便称为思想。我们比较、评断、选择,透过这个程序,我们希望找到较合理的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常受限的,它被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里。

 

 

你的四周充满着生、老、病、死、金钱、地位、权力的挣扎,这个被我们称为人生无止境的挣扎过程。即使你还非常年轻,难道你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有人告诉我们答案,所以我们拿起一本政治或宗教的书来读,或是向别人询问,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因为生命不是可以从书本上了解的东西,它的意义也不是从跟随别人或透过某种祈祷就可以获得的。你我都必须自己去了解,我们可以做得到,只有在我们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机敏、警醒、充满观察力、对周围一切都有兴趣,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克: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我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对能够给我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对那些令我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赶忙站起来,但是佣人进来时,我却毫不在意。所以观察我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也能从我与树木、鸟儿、观念及书本等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许可以从《奥义书》《***》《圣经》等书中引经据典,但是除非你认识自己,否则你只是一只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然而你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自己多么渺小,富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突然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忿怒、羡妒、愚笨。从这一步开始,你就能愈来愈深入,无穷无尽,因为自我认知是没有终点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问:我发现我对人非常的执著和倚赖。在我的人际关系中,这份执著会发展成明显的要求,它会带来一种掌控的感觉。身处倚赖中,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舒服和痛苦,于是就想要抽离。然后我又觉得非常寂寞,而且无法面对这份寂寞,于是我就透过酗酒和其他的方式来逃避。可是,虽然如此,我并不因此而想要肤浅和随便的关系。

 

 

克:首先出现的是执著,然后是想抽离,从其中又会升起更深的冲突,也就是害怕孤独。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想发现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倚赖?人有没有可能自由?不只是摆脱环境和人,而是在心中获得解脱,因而不再倚赖任何人、事、物。不倚赖任何环境和人,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喜悦?环境和人永远在变,如果你倚赖他们,你就会被他们所困;或者你会变得无情、漠视、嘲讽和冷酷。因此问题就在你能不能不倚赖环境、人和事物,而活出自由与喜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奴隶,他们想要改变外在的环境和人,希望借此找到喜悦,并且活得自由与开放。但即使他们真的创造了自己的环境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关系,他们不久又会倚赖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倚赖能带来喜悦吗,不管它是怎样的形式?这份倚赖同时也是想要表达的冲动,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求。某个人具有某种才华和能力,而当这才华或能力退减或消失时,他就会若有所失、痛苦和丑陋。因此在心灵上倚赖任何人、财物、观念或才华,就是在招惹痛苦。接着你可能会问:“有没有一种喜悦是不倚赖任何东西的?有没有一种光是不需要别人来点燃的?”

 

 

问:到目前为止,我的喜悦一直是被外在的人、事、物点燃的,因此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不敢问这个问题,因为那意味着我必须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而目前我绝对倚赖酒精、性、书籍和伴侣。

 

 

克:如果你很清楚地看到这份倚赖助长了不同形式的恐惧与不幸,你难道不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自己发光的喜悦和至乐?而不该问如何才能摆脱环境和人。

 

 

问:我也许能问这个问题,但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已身陷其中,这就是我的生活。

 

 

克:你所挂碍的是倚赖,和它所包含的其他事物。但是还有一个更深的事实,那就是孤独,一种被孤立的感觉。因为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执著于人、酒精和其他的逃避方法。执著就是逃避孤独,你能不能了解这份孤独?你能不能发现超越它的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去对治你对人或环境的那份执著。这份深沉的孤独感和恐惧能不能转化?任何逃避孤独的活动都会加强孤独感,于是你就更想逃避它,这就是制造执著的原因。执著的烦恼占满了你的心,于是你完全忽略了心中的孤独。所以我们总是忽略原因,而挂碍结果。然而孤独其实永远在运作,因为因与果没有什么不同。它会变成一个因,因为它已经脱离了自己。我们必须认清脱离自己的这个活动就是自己,因此因就是果。换句话说,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任何活动,只有真相。你看不到真相,因为你执著于果。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著活动,接着这份执著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脱离真相的活动其实是恐惧,而我们想用另一个逃避来解决它。这是一连串逃避真相的活动,但实际上什么活动也没有,只有一个能看到真相而不逃避的心才能解脱真相。因为这因果的循环就是逃避孤独的活动,因此要想停止孤独,必须停止这因果的循环。

 

 

问:我必须非常、非常深入地想一想。

 

 

克:这也是一种逃避。如果你能完全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你就能像老鹰一样翱翔在天空而不留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