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初露端倪 草根新闻能有公信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52:33
2006-12-30  作者:邱瑞贤、胡瑛、杜安娜 来源:广州日报
如果把2006年的网络事件写成一份考卷,“自媒体”肯定是最后一道论述题。
这一年不知改变了中国多少娱乐记者的工作习惯――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真是兔唇、李湘离婚了,吴奇隆结婚了,孙俪停止对特困生的捐助……眼巴巴地看着这些“猛料”从博客中自己“蹦”出来,电视、广播、报纸唯有拾其牙慧的份。
“人人都是爆料王”,在过去的一年里,张扬不羁的中国网民合力拉开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博客、BBS论坛、电子邮件、QQ、MSN,都可能成为即时新闻的消息源,在新闻发布和新闻搜集方面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传播形态,“草根新闻”以前所未有的优势攻占传统公众新闻的阵地。
然而在专家眼里,相对于西方“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自媒体”显然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信力的先天薄弱则可能成为其与传统媒体博弈的最大硬伤。
何为自媒体
自媒体(we media)至今没有明确定义,与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对比而生。一般认为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信息传播的传播方式总称。
自媒体的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美国新闻界,近两年来,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经历了一个逐渐磨合的过程。首先是“参与式新闻”中的“Participator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机会的、供人分享的”。这是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
“草根传播”者是指网络上数以万计的“博客记者”。他们每时每刻地寻觅着新鲜事,他们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操作程序之外,直接以个人观点进行报道。目前,东西方主流媒体中,运用民间博客公布的内容作为新闻素材的做法也愈来愈多。例如,后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就曾经利用博客的消息改为新闻。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已经挑战了主流媒体的新闻操作伦理和霸权”。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称为“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
中国自媒体初露端倪
纵观2006年的中国网坛,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通过博客发布消息,由此引发自媒体一派繁荣。
8月12日上午,李亚鹏在自己博客中撰文承认女儿患唇裂,目前妻子王菲和女儿已从美国治疗后返回北京。另外,李亚鹏还透露女儿名叫“李嫣”,手术结束后已在家中静养,但对具体治疗情况并未做详细透露。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嫣的手术,众人瞩目,最后连美国总统也得知此事,并为兔唇治疗基金会捐赠了一万美元。
11月22日晚,节目主持人李湘在其新浪博客写下《或者回应,或者自白》,以饱含无奈又非常平淡的口吻证实,维系了一年半不到的婚姻已经结束,曾经亿万人瞩目的李湘“钻石婚姻”没有恒久远地经受住考验,她的这篇自白性的抒情散文迅速成为当晚最红的博客。
12月初,重庆卫视一名记者在其博客中透露一名贫困大学生向海清与一对明星母女的“恩怨情仇”。博客中全文展示该大学生近6000字的一封信,详细讲述“SL”母女如何与他相识、资助上学,到后来互不交往。虽然没透露真实姓名,但“来自上海、在国内荧屏红透半边天”的明星“SL”自然让人想到孙俪。面对引发的议论,孙俪通过其助理确认该事,并表示相当委屈――自己开始的善心已失去初衷。
最新的“自媒体”新闻还是比较喜庆――12月14日,吴奇隆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文章《仅存的自私》,默认已经与内地女演员马娅舒完婚。有意思的是,在博客中他还写道:“我知道这两天给记者朋友们添麻烦了,但是我们一直认为感情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我们相聚的时间真的很短,只有短短的两三天,马上就要各自分开去工作了,所以请让我们静静地享受这几天的幸福。”
博客天生是最佳载体
强调自我的博客也许天生就是“自媒体”的最佳载体,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于其成为“自媒体”代表的历史。
其实早在1998年,德拉吉的博客报道就率先引爆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案。这种个人“公共空间”的表达不仅是自媒体的实现,还有相伴相生的个人话语权。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站发生了爆炸案。在早上8时50 分的爆炸发生后不久,互联网上的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整个恐怖袭击。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转贴了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卫报》也登出了目击者提交到博客上的现场回忆。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人员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并且在其后的几天,相关照片还在不断涌现。网站创建者Caterina Fake 表示:“这些拍摄者当时都是从地铁站拥挤出来的,他们的经历令人震撼,拍摄的照片很有动感。”
韩国一网站有4万公民记者
6年前,OhmyNews网站在韩国问世。创办者吴连镐用一种新的方式向20世纪的传统新闻观道别,他要在互联网上实践一个梦想――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在OhmyNews网站上,70%~80%的新闻稿件来自普通市民。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日常生活报道,也包括一些政治和社会新闻,通过互联网络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或影像资料。现在该网站有大约四万个市民记者,其中包括大学生、教师等等,年龄从10岁到71岁不等。OhmyNews强大的新闻自采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络原生媒体,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
2006年,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占据了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
自媒体“草根性”有硬伤
与国外的OhmyNews网站相比,中国网民也期待着国内自媒体佼佼者pplive网络电视的未来。眼下,它占据着中国高校中绝大部分“无电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2006年它开始有了自己的招商广告甚至盈利模式。
pplive网络电视,这也是自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pplive从最初只是对现成电视和电影的“复制”,到现在开始融进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可以看到自媒体已经增添了很多自己独特的元素。
pplive可以说是对网络视频网站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是“草根媒体”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姚欣在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准备――2004年底,姚欣成功地研制出pplive1.0,2005年2月这款软件正式上线,起先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进行小范围的测试,鉴于校园网不错的环境,之后便火速在校园内和武汉地区教育网传开了。
也许正是它的“草根性”与身俱来一些“劣根性”,其起步初期的“盗版”手段使其遭受到严苛的产业政策限制。因为视音频内容从本质上已经进入了媒体的范畴,特别是进入了广电领域的范畴,而早在2004年底,相关法规已要求从事信息网络视听传播必须获得许可证批准。“新兴互联网企业,前途难以预料。”这些让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煜周煜倍感担忧。
自媒体难担“公信力”大任
2006年由中国“自媒体”掀起的“草根新闻”浪潮虽然迅猛,却也有着难以遮蔽的硬伤。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虽然不是所有媒体都要承担“社会环境守望者”职能,但事实上“自媒体”的娱乐属性显然更强,“媒体最基本的公信和责任还是要坚守的。可事实证明,自媒体也许难以担此大任。”
制约中国自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个人信用资源的极度匮乏。我国信用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像西方,信用不良会导致贷款、信用卡、就职等终生遭封杀。喻国明分析,中国未来个人为基础的新媒体,将同时受到法律、道德及新的游戏规则的约束和规范,否则无自媒体可言。然而,中国网民们在利用自媒体狂欢时是否有足够的个人信用来支撑?
自媒体路在何方?
“就现在的博客而言,它也是一种新闻创造和发布的模式。从博客到新闻,从单一的网络到各个社会领域,这个进化的过程是确定的。专业的新闻机构还会继续存在,但同时网络上的每个人都会是媒体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自媒体的将来,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比较乐观。
尽管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带来了公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发言权,但从本质上说,除了证明技术发展的力量外,目前还看不出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的区别。而打着与传统传播“议题设置”相左的旗号的草根传播,在传播理念上,与传统媒体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媒体不会“死亡”。
对于草根媒体的参与式新闻而言,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的走向。其发展可能有这样几种路向:一是做大做强,如通常所谓的进入大众视野,那么草根媒体的本身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二是,取得一定的影响后,归并入传统媒体的渠道,一如此前的民间网站被国际性网站收购那样;三是继续保持草根本色,包括对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并且自身拒绝监督。这样的发展前途,充满了博弈学上的悖论。这样的“声音”其实也是历来存在,只是技术上改而为网络以及其他一些传播平台。“谨慎的乐观。”周煜对中国自媒体的未来如此认为。
在自由的公共平台 学会如何正确表述
技术的发展,让个人制作、发布信息越来越容易。《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博客行为动机的分析发现,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自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不过,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却让人眼花缭乱:有暴露隐私的,有揭露他人隐私的,有利用照片、音频等合成手段恶搞的等等。虽然今年不断涌现多位明星通过博客发布消息等现象,但中国能否出现ohmynews式的新闻网站或者个人新闻网站或者新闻博客呢?虽然互联网技术把我们推入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但从目前中国媒体运作体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除此之外,网络诚信、公信力同样成为自媒体难以匹敌传统媒体的硬伤。尤记得,一个普通博客的一篇不真实的文章,就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驱逐“流氓外教”的网络暴力,让人吓出一身冷汗,因为这拷问网民的诚信和理性的同时,也预示了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的极端的后果,更可怕的是,虚假信息充斥网络。
2006网事年终盘点至此结束。从博客、网络暴力、恶搞、网络红人(见明天特刊)到自媒体,我们选取了足以代表2006年网络江湖的特点的五个关键词再对过去一年的互联网作审视。
今年,美国《时代周刊》把网民选为年度人物,预示网民已成为主流,不过这些都是基于在美国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70%的前提。反观我国,现在网民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且就网民的构成来看,大部分在30岁以下,呈现年龄低和收入低的特征。网民是否成为主流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今年中国互联网已暴露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今年发生的多宗网络暴力事件,我们就不得不正视,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面前,理性的声音和意见在互联网难以被传播。每当网民聚焦某个事件时,情绪性的言论和意见无限制地蔓延,使得理性交流不太可能。
只是,中国网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变革者的角色越来越清晰,由于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越发充实,个人的力量可以通过自发的组织变得强大无比。如果只是在匿名的面纱下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肆意践踏拥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代价可能是权利的丧失。或者,当解开捆绑太久的束缚之后,网民应该学习在这个言论最自由的地方如何作负责任的表述,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忘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