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报告之居后不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53:14
这个学期选修了贾未舟老师的《中国哲学智慧》一课,没想到第一节课,贾老师便跟我们说,这学期主要课程是一起学习老子的《道德经》,还建议我们最好是人手一册,权当藏书也好。贾老师是主学西方哲学的,但其对中国哲学,或者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毫不逊色于西方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一点也不比西方哲学差,只是诸子百家,各成一统,没有形成体系而已。这一点,我表示深深的赞同与欣赏。
说起学习《道德经》,早在几年前,我便想过,当时还特意买了一本,结果却是将其束之高阁,任其染满尘埃。现在可好,能够再次找出久违的《道德经》,克服惰性,与贾老师一同学习,相信会获益匪浅。
话说某天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看到这么一句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当时我便陷入沉思。“慈”与“俭”尚可作为人生的瑰宝,“不敢为先下先”如此消极的思想怎么能是人生的一宝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决定再往下读。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然而有些译本认为,“慈”乃柔和之意,“俭”乃清静无为,积蓄力量,因此认为,只有保持柔和,所以才能勇猛;只有保持清静无为,所以才能无所不为;不敢居于先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长。如果舍去柔和而只求勇猛,舍去清静无为而只求无所不为,舍去退让而只求争先,结果只有死亡。
其实,这里说的是老子“居后不争”的思想,也可以说是老子关于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的阐述。老子曾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诚然,人应当像圣人一样,凡事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能占先机;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存。正因为圣人的无私,最终却成就了自己的私利。只要人都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境界。
《赢在中国》第三赛季晋级篇第二场,史玉柱问参赛选手丁恒立“你以前有两次失败,你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丁恒立答道“最大的教训是:锋芒不要太露,不要认为自己聪明。”丁恒立在其事业中是否能有一番作为,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他已懂得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而这一点,对于他的事业,甚至于他的人生,将会有无限的帮助。
鄙人愚见,人应该要有一颗“居后不争”之心,要有一颗甘于平淡之心。但同时,“居后不争”的平淡并不是要甘于落后,消极懈怠,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居后”是君子般能屈能伸,能够在人后忍受寂寞与平淡;“不争”是要君子般谦逊忍让,不争先,不争胜,不争强。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后来居上、天下莫能与之争。先人告诫我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三国,魏·李康《命运论》)、 “枪打出头鸟”(《增广贤文》),因此,唯有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全自身,以求晋升。
话虽如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子的道家思想却几乎没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朝文景之治时期虽然有过无为而治,让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汉朝统治一巩固,道家的光环也开始暗淡下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正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又是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积极思想,因此,中国古时的文人墨客多数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如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在近现代的中国,先进的仁人志士更是敢为天下先,前赴后继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的代表人物要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其傲然宣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诸如谭嗣同之类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在屈辱的近现代中国不胜枚举,但大多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主共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了后人世代敬仰的先烈。先烈们的历史功绩我们不能抹灭,应当铭刻在心。但在现代社会,在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选择做“先烈”还是“先驱”,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段永基有句名言:“做企业要有超前意识,但最好只超前半步,这样容易成功,超前太多,容易由先驱变成先烈。”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呢?人既要敢为天下先,又要不敢为天下先,关键是看时机,审时度势。有人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要”之中包含着“要”,按其说法,不敢为天下先其实也意味着敢为天下先。我揣度老子或许也是如此想法,老子并不是真的要无为,而是以无所为达到有所为,老子自己也说“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七章),可见无为正是有所作为。
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人应该立志以展宏图,博学以厚基础,睿思以明事理,蓄能以利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有静”(《道德经》第八章),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与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同时还应该“见素抱扑,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要经得住万千世界的诱惑,保持本色。此外更应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也即是说,人要有“居后不争”的修为,秉持老子“三宝”,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以退为进,求生存,尔后谋发展,以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无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