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悠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15:37
淇水悠悠   2010-03-24
淇水悠悠
神思篇
淇河穿行于崇山峻岭、平原丘陵,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形成了许多奇特的景观。
淇河流过白龙庙、恶水窝,在鹤壁淇滨区上峪乡南山村附近受山梁的阻碍,形成了一个天然太极图。
你看,秀丽淇水在这里呈反S型环绕阴阳二鱼,阴鱼昂首向西,甩尾东北,阳鱼仰面向东,摆尾西南。河水从东往西流。
当地民间有俗语:“倒流水,断头山,不藏贵人藏金砖。”
相传这里是周易文化和太极文化的地理渊源。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和流变,有多种说法,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有“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河图太极图”、“洛书太极图”等各种不同名目的太极图。
所以,一般认为,太极图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在太极、周易文化的产生、演变过程中,先秦时期的淇河流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淇河两岸产生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文化。文王演《周易》,箕子发明围棋,王禅成书《鬼谷子》绝不是偶然的,这之间有着宽广源远的历史景深。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周易》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淇河就是滋养之水。
(汤阴羑里城)
这是距淇河天然太极图东北20多公里的汤阴羑里城,是殷都朝歌的京畿之地,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就诞生在这里。
主持人: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一座监狱,不过它是古代的监狱,而且是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据史料记载,商代末期,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治政有方,措施进步,势力逐渐强大了起来。殷纣王听信馋言,疑姬昌要聚众谋反,于是便把姬昌囚禁在了这里。姬昌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发愤治学,精演八卦,成就了《周易》一书,这就是当年周文王演易处。
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将八卦演为64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著成《周易》一书。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周易》是卜筮之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维和卓绝的智慧。
数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士,从世外高人到凡夫俗子,无不把它奉为至宝,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浩瀚磅礴的易学体系,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片头《淇水悠悠》)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琴棋书画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围棋的哲学思想是和《周易》相通的。《易经》讲时、讲位,每卦有六个位。某一特定的时,某一特定的位,再加上一个度。
围棋上的位也跟走的时间、局面的程度有关。别看围棋棋子没有区别,不分大小,也无分工,可一落到棋盘上,就突然活了起来,每一着都在谋都在杀,变幻莫测,不可端倪。
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近几年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箕子发明了围棋。
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商朝的大臣。周灭商后,箕子为避乱溯淇河而上来到今山西陵川箕子山隐居。
这里古时曾是淇河的发源地之一。周武王曾到这里拜访箕子,寻求治国安邦之策。箕子授与他《洪范九畴》,但不愿意做周朝的顺民,就东渡海外去了朝鲜。
(箕子洞)
箕子名胥余,是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的大臣。《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把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箕子之术”。
箕子山,当地叫棋子山,又称谋棋岭。山上遍布一种圆润光洁、黑白分明、形状酷似围棋的天然棋石。
在这里,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时候,箕子也在不停地演绎。他晚上观察星象,白天用这里独有的黑白两色石子记录演绎,渐渐地形成了围棋。
(字幕:箕、棋、淇)
研究人员发现,箕子的“箕”、围棋的“棋”、淇河的“淇”这三个字的母本字都是“其”,这带“其”的汉字在这里聚堆,并不是偶然的。
“其”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凶”,它的本义最初是指时间,中间的“ㄨ”形与“田”字中的“十”形,均是星象占卜的符号。这两种原始图符相叠、组合又演绎成了卜筮器具,它就是我国后来沿用了几千年的罗盘,或称占盘。司马迁的《史记》则称它为“旋式正”。
考古工作者在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古代罗盘都分上下两层,上为圆形天盘,下为方形地盘。
黑白两色的围棋子,象征日月,表示阴阳二气。棋子的圆形模拟浑圆的天象穹苍,棋盘的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也是一种“旋式正”。
老一辈华裔棋圣吴清源先生说:“围棋发祥之初,并不是为争夺胜负,而是为了观测天文。在尚无文字的时代,棋盘与棋石是观测天体运行、占卜阴阳的工具。”
围棋的棋理同易理一样,最终都归结到一个“数”。中国人讲天数、气数,如果撇开它的迷信思想,实际上什么都是由“数”决定的。
惯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先生曾说:“围棋是比象棋复杂得多的智力游戏。象棋三十二子愈下愈少,围棋三百六十一格却是愈下愈多,到中盘时头绪纷繁,牵一发而动全身,四面八方,几百只棋子每一只都有关联,复杂之极,也真是有趣之极。”
想想看,这种复杂之极、有趣之极的游戏,是不是也同八卦一样,变化无穷呢?
箕子发明围棋300年后,淇水大地又走出了一位奇人,成就了一部奇书,这就是鬼谷子王禅和他的《鬼谷子》十四篇。
不知鬼谷子是否会下围棋,不过他那波云诡谲的智谋权术在华夏大地上却是纵横捭阖风起云扬。
这是位于鹤壁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云梦山。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险奇秀幽。当年鬼谷子就隐居在这里。
鬼谷子姓王名禅,又名王诩,战国时期卫国朝歌王庄村人,因隐居云梦山清溪鬼谷,故称鬼谷先生。
王禅天生聪颖过人,学习勤奋,早年曾先后游历越、楚等国,并曾在这些国家的朝廷中出任要职。
然而为了真正实现自己匡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卫国,隐居在这个九架山梁聚首的神秘山谷。在这里,他总结政治谋略权术,潜心治学,开门授徒,创办了中华第一所古军校——战国军庠,并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鬼谷子》十四篇。
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仙道家茅濛、徐福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正是这些人,书写或影响了战国时代的历史。
孙膑与庞涓斗智,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由于这一对同门师兄弟的恩恩怨怨,使风云变幻的战国历史舞台上又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大戏。
除了孙膑和庞涓,鬼谷子还有两个顶顶有名的学生:苏秦和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二人各为其主,将战国晚期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有意思的是,鬼谷子先生培养的四个高材生,孙庞为兵家,而且是死对头;苏张是纵横家,虽然两人不像孙庞那样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毕竟是政治上的对手。
这就给了后人一个印象,鬼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天下无敌,也只有他的学生之间才有资格互为对手。
因此,鬼谷子的学生们都是一对一对地出山,相生相克。
由此也可见这位神秘人物的不可思议之处。
(鬼谷子雕塑)
看着这尊塑像,即使没有看过《鬼谷子》这本书,你从他那宽容、深邃、略带忧虑的神情就能判断出他是一位智者,一位思想者。
忧郁者多是思想者。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武器,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最终思想将打败剑。
鬼谷子隐居这里,研究学问,谋略天下;用他的学说飞钳帝王,左右历史。
今天,我们回望战国历史,不禁惊诧:七国纷争,多像鬼谷子一人的战争啊。
(《鬼谷子》摩崖石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写)
《鬼谷子》一书被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充满了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思想内容。
书中讲的捭阖术、反应术、内揵术、飞钳术、忤合术、揣摩术、游说术,被历代乱世英雄所推崇,至今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乃至经贸、公关等各个领域,享誉海内外。
(片头《淇水悠悠》)
淇水之滨深厚的殷商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先民最深邃而幽微的智慧。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神奇科学的归纳方法、探颐索隐的思维模式,使得千载学者各据其为典、引以为源。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就是《周易》的推崇者。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657年,孙思邈东出长安,到太行山行医采药,他先是到修武县太行山茱萸峰,尔后沿太行山北上,来到鹤壁五岩山。
古时的五岩山,茂林修竹,松柏参天,杂花野草,涧水淙淙。
五岩山是羑河的发源地。孙思邈顺河而下来到羑里,缅怀周文王。之后他在五岩山一带行医采药,补充修改《千金要方》,并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千金翼方》。
从孙思邈的著作里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周易》的影响。
(孙思邈洞)
这个天然洞穴是当年孙思邈采药炼丹旧址,当地人称为孙真人洞。它位于五岩山半腰处。
洞前空阔地数方,原有宋、金、元、明、清历代碑记,现多已损毁,惟洞口上端还有道光年间的一方石刻:大唐名医。两边的对联是“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笔势雄健,寓意深长,分明透着易学的精深义理。
离开五岩山,我们在孕育了《周易》的这片古老土地上行走,时时感到“易”韵之深厚,“易”理之无处不在。
音乐的产生,与历数密不可分,与易理相吻合。所以在观测天象、占卜阴阳之术发达的殷都朝歌,音乐十分的兴盛。朝歌曾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之都,之后一直延续到卫国,《诗经》里记载的几位琴师大多是卫国人。我国十二音神排第四位的韵吟王豹,就是春秋时期朝歌的一位民间歌手。《孟子·告子下》有:“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
古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已无确切记载,但现在知道的最早的琴曲却是《箕子操》。《史记》记载,箕子向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于是他经常用弹琴,抒发对纣王的不满,倾诉对时世的悲哀。
他的琴声感动了许多人。后来他弹的这个曲子被称作《箕子操》。
淇水悠悠,千年易过。
千百年来,《周易》的精深义理和奇妙象数,强劲地渗透到了诸多领域,形成了浩瀚磅礴而又繁杂的易学体系。
今天,人们依然不懈地追寻着易经的渊源脉络,期望以更为科学的阐释,总结过去,走向未来。
诗情篇
淇河是一条孕育诗情的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寻访和隐居读书的地方。
这里山水峻秀,原野广袤,滋养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现存历代吟咏淇河的诗歌有1000多首。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自淇河一带的诗歌有39篇之多,直接吟咏淇河的有6篇;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50多首;宋朝吟及淇河的诗词数量就更多。
这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或寻得一叶扁舟,载酒而行;或借宿村宅茅舍,临窗抒怀;或徜徉岸边幽径,寄情诗意。他们赋诗吟唱,使得淇河的文化含量卓尔不群。
姚慧明:《淇河古诗300首》执行主编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写到的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了。据统计,《诗经》中写到“河”、也就是黄河的诗有15首,“河”出现27次。39首写淇河流域的诗中,直接写到淇河的诗有6首,“淇”出现了18次。写到“江”、即长江的诗有5首,“江”出现13次。这些数据明确告诉我们,在全国几百条河流中淇河曾经有过十分显赫的地位。
《诗经》是幸运的,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所以它表现的任何内容,使用的任何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淇河是幸运的,因为《诗经·国风》里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当时卫国的淇河流域。
(桑园村)
淇河边的这个村叫桑园,人们猜想,一定与桑树有关吧。是的,在淇水卫地,曾经有过大片的桑树。今淇县赵沟村南与三海村北之间,相传是纣王种桑养蚕之地,也称“古桑园”。所以在《诗经》里,我们看到了采桑女的身姿。
(音乐,淇河风光,字幕)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鄘风·桑中》
在上古初民的吟咏中,春日是与采桑女幽会的季节,而桑中、上宫、淇水岸边则是与采桑女幽会的地点。
《桑中》全诗共三章,均是咏唱男主人公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直露无碍,如数家珍。
这是上古时期的情爱风俗。
与《桑中》里热恋的桑女相比,《氓》中的桑女显然是不幸的,这位单纯的采桑姑娘遇到一个负心汉,结果成了弃妇。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故事情节基本是三部曲:“恋爱——婚变——决绝”,通过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这首诗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特别是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
同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的处境反映不同的心境,情以物迁,情与景会,绝妙至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中最后几句是赠给世上一切背信的情人,意思是说“在你信誓旦旦的时候,哪里料到你会像今天这样反复无情,但既然如此,算了算了,我也什么都不说了,我们从此恩断义绝。”
那3000年前的女子,走得实在是漂亮。
(片头《淇水悠悠》)
(竹园村)
淇河边的这个村叫竹园,不用猜想,一定与竹子有关。
史料记载,淇河流域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产竹基地。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说:“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旁。”朱熹的《诗集传》也说:“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
竹,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诗人咏竹,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共有7次写到“竹”,其中5次出现在《国风》中的《竹竿》、《淇奥》两首诗中。而与人的品德相提并论,最早出自于《淇奥》一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人未见,高洁的风范已可以想见,以竹喻德高之人,自此而始。而那竹一般的君子也的确让人生出悠然之思:“如圭如璧”、“如琢如磨”,他像切蹉过的象牙那么雅致,像琢磨过的美玉那么和润,庄严而旷达;并且“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潇洒幽默。所以说“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样的君子啊,实在是令人无法忘记。
这首诗是赞美卫武公的。卫武公姓姬名和,是西周末卫国国君。史传记载,卫武公在位55年,90多岁时,仍谨慎廉洁,勤于国是,善于纳谏。因此卫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武公深受国人敬仰。
而绿竹为什么这么美盛呢,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说的好:“由得淇水浸润之故。”
姚慧明:《淇河古诗300首》执行主编
因为《淇奥》是卫国的人民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字和“淇奥”一词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百世、彪炳千秋了,而“淇奥”也就成了卫武公的代名词。
还因为《淇奥》这首诗里以“绿竹猗猗”来比喻德高望重的卫武公,“淇奥”也就成了竹子的别名。
(淇县夺丰水库,淇园遗址)
这是位于淇县西北15公里的夺丰水库。
古时的淇河流域气候较今湿润许多,所以竹苞松茂,木秀草多。卫武公曾在这里建淇园,据说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明弘治年间,淇人在这里修建了武公祠,以志纪念。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夺丰水库,武公祠被淹没了。
因气候的变化和历代的砍伐,如今,淇园已不复存在,桑园、竹园也是空有其名,人们只能从诗词歌赋里去追忆那曾经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了。
(片头《淇水悠悠》)
淇河随着历史一起走进了唐代。
在唐代,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李白、杜甫、宋之问、王维、陈子昂、高适、岑参、沈佺期、孟云卿、长孙无忌、韦应物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或描写、或赞美、或涉及淇河的诗文。单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字,便可知淇水在唐代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时的淇河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
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唐朝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
(淇河风光,字幕)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王维《淇上田园即事》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洗兵马》
白日淇上没,空闺生远愁。寸心不可限,淇水长悠悠。
——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唐开元年间,高适曾在淇河边结庐隐居一年,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北大中文系葛晓音教授在她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对“边塞诗人”高适的山水田园诗作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与山水诗相比,高适的田园诗更多,也更有特色。这些诗大多作于隐居淇河时期。
(淇河风光,字幕)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高适《 淇上别业》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唐边塞诗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游河朔时曾到过淇河,与漂泊淇上的江东才子杜华、胞兄岑况一起作客于在淇上当县尉的熊曜处。
主客四人泛舟淇水,饮酒弹琴弈棋。有诗为证: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祇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
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怜君独夫遇,淹泊在他乡。
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
忆作癸未岁,吾兄自江东。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
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
——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美丽的淇河给岑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十几年后,在远离淇河的京城,他在一首送别诗中再次提到了淇河。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岑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从岑参用淇水之长比相思可知,淇河在唐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人抒情常用的诗歌意象。
如果说唐朝文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想像力的文人,那么宋朝文人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师心的一代。
他们从《诗经》中汲取精华,把“淇奥”滥觞的一泓清溪,演变为力能浮舟的茫茫大川,以淇奥、淇园,寓竹、寓德、寓君子,使宋代诗词浩瀚的园圃里有了奇异的芬芳。
(淇河风光,字幕)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苏轼《送顿起》
淇水沄沄入禁城, 城楼中断过深情。
空郊南数牛羊下, 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 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 慰意来看水面平。
——苏辙《登上水关》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近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
宋诗词总量远远超过唐诗。所以,宋朝的吟及淇河的诗词数量也最多。不过这些诗人的诗词中写到的淇河大多是间接的。比如,王安石有一首写他在金陵居所的诗,诗中在描写周围的竹子时写道“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文天祥的一首诗中有“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绿漪堂》);
刘克庄的《念奴娇·丙寅生日》词曰:“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
萧泰来《满江红》里也有:“晔晔紫芝商隐皓,猗猗绿竹淇瞻武。”
这些诗人并未真正到过淇河,淇水、淇上、淇奥、淇园在诗词里只是典故,是象征意义,是诗人抒发情怀的文学意象。
“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南宋曾丰《题永丰郑丞梅涧》)
此后的元明清各代,“淇奥”气派不倒,风范犹存。许多诗人,知名不知名的,依然畅游淇水卫地,发幽古之思。
明朝东阁大学士张壁有诗云:“昔闻淇澳水,今过武公乡。清远云沙净,幽深草树荒。篔筜常梦竹,苹藻未登堂。睿圣名千古,高风耿不忘。”(《谒武公祠》)
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崔东壁曾写道:“太行翠屏列,淇水玉带展。”(《清化镇晚眺书事寄朱松田》)
清崔德皋也有诗云:“雄文淇水千秋业,间气元城百世师。”
淇水悠悠,兀自流淌。它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等待你的感知。
腹无诗书,看这条河就只是条河而已,要是能背几首古诗词,与古代文学大师比肩而行,就大不一样了,这条河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几千年的文化就沉淀在这纤纤弱水里。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歌,是淇河的吟唱,遗风逸响,千载不绝。
诗歌,是淇河的旗帜,迎风猎猎,永远飘扬。
风云篇
淇河,古时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
远古时期,黄河流经河南北部与河北东部地区。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因此影响了平原古人类的活动,从而使古人类多活动于沿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冲积平原上。
处于太行山东麓的淇河流域,正是先民生活的绝佳场所。学者们认为,淇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因此,淇河的文化含量决非一般的河流所能比拟。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淇河两岸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淇河中下游仅七八十公里长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紧靠鹤壁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淇河西岸的花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130年。
距这个遗址东南仅六七公里的石河岸遗址,是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遗址。
溯流而上离这两个遗址不远的大赉店遗址和辛村遗址,在1932年发掘时,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1960年,与其他珍贵文物一同盗运美国,我国文化部发表抗议声明,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发表抗议书,在国际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
(鹤壁历史文化资源浮雕)
在中国,历史文化基本上荟萃在名都大邑。但鹤壁却是个例外,因为有了淇河,有了朝歌,有了云梦山和大伾山,这座年轻的城市便厚重起来。
鹤壁所辖的浚县,古称黎阳,是一座有2100年历史的中州重镇。因西依太行,东控黄河,左右伾浮,襟带淇卫,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
浚县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紧傍县城的大伾山,海拔只有135米,但却是人们仰慕的一座文化高峰。4000年前,大禹治水来到这里,揭开了大伾山作为文化胜景的历史。因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所以历代称大伾山为“禹贡名山”。
(《尚书·禹贡》: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他们留下的题记、诗赋、石刻、造像乃至碑文、庙宇,为大伾山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大伾山天宁寺里的大石佛,始建于1600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据专家考证,高22.29米的大伾山石佛,是中国北方最大、官方开凿最早的摩崖造像。
1800年前,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路经大伾山,忽见山顶被七彩光环笼罩,他认定这是天设吉祥。打败王郎后,就特意在大伾山顶设坛祭天,庆贺胜利,并将此山更名为“青坛山”。
公元622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聚兵大伾山下,在千军待发之际,也没有忘记登大伾山拜谒石佛。
你看天宁寺把门的这棵老槐树,因为年岁大了,也颇有点脾气。李世民从老槐树面前经过时没有脱帽,结果被老槐树碰了头。李世民顿悟,不论帝王还是庶民,都要同样礼佛。出门时,李世民就脱帽躬身,恭恭敬敬地从老槐树下穿过。
这段“龙槐拦驾”的故事,至今当地的老人说起来依然是绘声绘色,仿佛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
(太平兴国寺)
宋太宗赵匡义闯幽州兵败,逃至黄河岸边,苦于无舟渡河,躲进了大伾山的太平兴国寺里。后来是山下一位美丽的渔姑将他送过黄河,才使他得以登基为王,成了大宋江山的继位人。“渔姑义救赵匡义”的动人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帝王将相在山下逐鹿争战,改写历史,文人雅士在山上怀古思幽,摩崖题诗,无限风雅。
这些石崖、石碑上的题记、诗赋,荟萃了从汉唐到近代的名家书法共460多件,形成了今天大伾山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观。
鹤壁所辖的淇县,古时叫做沬乡。
沬乡地处古黄河北岸淇水之南,这里水丰地沃,使追逐水草而生的狩猎者在这里定居下来,从事农耕生活,出现了最初的村庄、集市。经夏至商,沬乡迅速发展,渐具规模,出现了非农业生产的商业、文化业,形成了最初的中心城市,并成为殷末帝都。
(画面,叠加字幕)
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史记·周本记》
商王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沬邑,帝乙则在这里定都。他的儿子帝辛继位后仍以沬为帝都,帝辛就是后来的殷纣王。
纣王是一个能文能武很了不起的人,他执政之后, 锐意改革,发展生产,亲征东夷,开拓东南,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极力倡导音乐工艺。这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纣王在凯歌声中,将都城沬更名为朝歌。城西有朝歌山,取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之意。
然而,历史就像这淇河一样,由西向东的河流在朝歌这里向南拐弯了。
纣王在生产发展、东征胜利的情况下,骄淫恣肆,专横拔扈,渐渐不得人心,武王乘机征讨。
公元前1046年隆冬,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向中原进发,在朝歌南30公里的牧野摆开战场。
总攻开始的这天晚上,纣王的一个将军看到了一颗彗星从空中划过。史书记载了这次天象,从而使得3000年后的学者,在借助计算机的复杂计算下,推算出当天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从此,一代枭雄陨落了,一个新的王朝——西周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里,武王伐纣是一个关键的年代和事件。它的确定,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
在西周时期,朝歌又成为卫国的都城,时间长达400年之久。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淇水之畔还有赵都,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在鹤壁中牟建都39年。
公元前476年,我国历史告别了春秋时期,进入到战国时代。第二年,赵襄子即位,标志着赵国的建立。
襄子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收复了脱离赵氏而去的中牟。中牟的收复使赵氏获得向中原发展的前沿阵地。
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后,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将赵都由晋阳迁往中牟。
(《史记·赵世家》:献子少即位,治中牟。)
(长城学家罗哲文题字:鹤壁古中牟,战国赵都城)
赵敬侯元年,即公元前386年,因为内乱,中牟这一自春秋以来的名都大邑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赵敬侯决定迁都邯郸。
李令福博士
鹤壁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多彩,那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应该从区位地理上来分析。
王社教: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
它主要处在中原和北方的交通要道上,又处于东边齐鲁和西边的晋国这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它各种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遗存也很多。
孟繁仁: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鹤壁所在的淇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在《诗经》里面就有描写。这条母亲河不仅孕育了淇河文化,也孕育诞生了这块大地古老的文明。所以她是我们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
千百年来,淇河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的一方文明。
一个民族有身影可以回顾,她的生命就有了纵长;一个地区有了绚丽的表情,它的文明就显得精彩多样。
淇河,就是鹤壁的表情,因为孕育了先秦文明而灿烂地存在着。
(片头《淇水悠悠》)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到鹤壁。
鹤壁地处豫北平原,在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两条交通大动脉之间,美丽的淇河从城市边上缓缓流过。
这是淇河滋养出的一个珍珠般美丽的城市。
亿万年前的多次海陆变迁,使淇河流域储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1959年发现的鹤壁集乡古楼河村宋代采煤遗址,是举世公认的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采煤遗址。
1957年3月,因煤炭大开发,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建立鹤壁市。
建市初期的鹤壁,激情飞跃,斗志高昂,井架建设、煤炭生产连创全国新纪录。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相继在鹤壁拍摄了科教片《煤矿新井架》和《煤巷快速掘进》。
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时,文化巨匠郭沫若有感鹤壁一日千里的发展,欣然题词一首:
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协同钢铁与棉粮,高举红旗迈往!十载山乡巨变,更将跃进加强……(《西江月》)
这首带着深深时代烙印的词,也许算不上郭沫若好的作品,但它却是共和国初期那种蓬勃向上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的。
40多年的发展,鹤壁与我们的共和国一样,经历了几番痛苦而壮丽的凤凰涅槃之后,腾飞的平台更加坚实了。如今的鹤壁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昔日偏僻的小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富有朝气的现代都市。
(音乐,鹤壁街景,字幕)
厚重的淇河文化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淇河儿女正在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宜居城市。
依托煤、水泥、金属镁等资源优势,建设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的新型资源型产业基地;
依托畜牧业产业优势,建设优质食品加工业基地;
依托新区的交通、环境等优势,建设环保型先进制造业基地。
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占区位优势之地利,凭万众同心之人和,这些年来,鹤壁发展之快,让鹤城人自己都依稀觉得有了生疏。
这是一个温馨而美丽的城市,一切井井有条;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这是一个中原最为安静的城市,地处闹市也并无喧哗;这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活的步调悠闲自在;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鹤城人永不停息地续写着淇河的光荣与梦想。
你看,城市是这样的洁净、安祥,梦幻一般的宁静在城市里弥漫——这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惬意和文化的雅致。
城市又是热情的、高雅的。明净的天空下街市整洁有序,夜幕降临时灯火璀璨。它的绿意、现代、大气、开阔每每给到此地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世纪广场)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
新世纪广场是鹤壁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你能感悟到属于鹤壁的“城市名片”:钻石般的晶莹,火焰般的活力,田园般的美丽。
新世纪广场是鹤城人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每年这里都要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2004年11月这个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淇河,因汇万泉之水而汤汤不断;淇河文化,也因海纳百川而代代不息。
年轻的鹤壁,因为有了千古淇河的润泽,而显得更加青春秀美;
美丽的鹤壁,因为有了文化力量的支撑,而显得更加意气风发;
发展的鹤壁,正如一个刻苦用功的少年,克绍箕裘,揽星追月,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