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体内的印度共产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5:52:15
1951年,在邻国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强势的时候,面对独立后的首次国会大选,印共中央主动宣布放弃近5年不很成功的武装斗争道路,决意“通过选票箱击败国大党”。此后国会的每次选举,印度共产党都无一例外投入选战,并多次取得不俗成绩。
50多年来,印度共产党的势力不断壮大,迄今已拥有160多万党员;不仅在地方拥有3块执政“根据地”,辖下治理着1亿多人口,还在十多个邦议会拥有席位,且对于历届联邦政府和国会,都能发挥一定影响。民主政体内的印度共产党
作者:李因才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09-11-28  浏览:1494
 
1951年,在邻国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强势的时候,面对独立后的首次国会大选,印共中央主动宣布放弃近5年不很成功的武装斗争道路,决意“通过选票箱击败国大党”。此后国会的每次选举,印度共产党都无一例外投入选战,并多次取得不俗成绩。
50多年来,印度共产党的势力不断壮大,迄今已拥有160多万党员;不仅在地方拥有3块执政“根据地”,辖下治理着1亿多人口,还在十多个邦议会拥有席位,且对于历届联邦政府和国会,都能发挥一定影响。不论是作为反对党,还是第三势力的代表,印度共产党都能显示其活跃身影,国会的稳定议席使其成为具有“勒索”能力的政党。
体制内追求反体制目标
尽管丢掉了枪杆子,长期浸润在体制内,印度共产党却能始终保持革命激情,既没有像欧洲同僚们那样变色,一步步“社会党”化,也没有像亚洲多数共产党那样“群众党”化。这支具有89年光辉历史的共产党队伍,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抗拒体制化的能力。
1962年,印共总书记高士去世,加之彼时炙热的共产党国际大论战,以及不幸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令印共内部原有的两派路线之争激化。党主席丹吉主张联合国大党实现“民族民主政府”,而孙达拉雅派则强烈批评丹吉集团放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搞阶级合作,强调要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通过和平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两年之后,孙达拉雅派出走,另召“七大”,此后这一派别更名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两党并存竞争时,坚持体制内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的印共(马)迅速崛起。1967年国会选举,印共(马)首次参选即一鸣惊人。59人披挂上阵,赢取19席,超过印共。此后印共(马)愈战愈勇,在随后的10次人民院选举中,除1971、1977、1984年3次大选外,该党议席均维持在30席以上。2004年大选,印共(马)甚至获得了史无前例的43席。
与此同时,由丹吉一派留守构成的印共秉持温和合作路线,反而愈发困窘。虽同为全国性大党,同期印共议席却多在10席左右徘徊。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印共的表现也远逊于印共(马)。在1970~1977年与国大党结盟期间,印共除在西南角的喀拉拉邦的地方议会选举中获取较多席位并领导邦政府外,几无值得夸耀之处。由于势力萎缩得厉害,再加上自己倚靠的英迪拉·甘地中央政府于1977年垮台,印共总书记拉奥遂改变策略,转而与印共(马)携手。坚持阶级合作的印共主席丹吉,则于1981年另组“全印共产党”,此后越走路越窄,影响渐失。1980年代末以来,印共数次主动提出与印共(马)合并,由于理念有别,后者都没有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