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石的自然特性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42:52
自然万物都具有异于其它物类的特性,是谓个性。个性显著较之个性平和更易为人所察觉,而自然形态的奇石是属于个性显著的一类。由于自然形成,奇石带有着鲜明的自然特征,可称为自然性,自然性是奇石最基本的个性,也是奇石形成其它个性特征的基础。
珍稀性是奇石自然性的一个体现,从时间上来说,一块岩石与母体分离,形成了具有观赏性的美石,是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批奇石的发掘意味着新的奇石资源产生又需经过无数漫漫岁月,相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几乎属不可再生资源。然而,单纯时间的因素并不意味着奇石的形成,这期间隐藏了难以想像的复杂自然变化,包含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因素,从形成的机率,就是石资源丰富的地方,稍具形态的普通观赏石也是万里挑一,而对于一些形好意妙的美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还有那么极小数的天赐美石,可算是自然之奇迹创造,机率几乎为零。
唯一性是奇石自然性另一体现,自然的伟大在于其造化无穷,这也反映在千姿百态的奇石上,我们难于发现两块几乎相像的奇石,一方美石,就是唯一,假设真有巧合的相像,那真是不可思议。但来源于无穷自然千变万化的奇石,却一致反映出其源于自然的自然韵味,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这种能够感觉的自然韵味是自然品与人造品最显著差异,对于一些人造艺术品,可通过岁月而沉积一些雕琢匠气,“古味”使得其更为自然和富于韵味一些。
自然所形成的自然韵味是我们能够感觉的,其一个主要反映在奇石之“形”上,赏石之时,应该把奇石自然性基础产生的个性与“形”结合,奇石之“形”主要包涵了可观赏性和意蕴的因素,而可观赏性与意蕴是奇石所具有艺术性的主要反映,但由于奇石源于自然,一些人士对于奇石的艺术性持怀疑和否定的看法。对于奇石艺术性产生怀疑和否定的人士莫不处于一种矛盾。虽然否认奇石的艺术性,然而在具体赏石之时,却无法不引用一些艺术审美的方法来审视奇石实际存在的艺术性。也有一些艺术性的怀疑论者,用“类雕塑美”、“类绘画美”等来概括奇石的艺术美感,他们既感到奇石存在的艺术性,然而不够明确其艺术性的存在,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而用传统造型艺术(类雕美、类画美)的审美观来审视奇石,这其实是审美上的形而上学。
确实,奇石有着与雕刻、绘画等艺术品相似的艺术性,然而,这仅仅是同为造型艺术品所具有的艺术共性(注:天工的奇石与人造艺术品同样为造型物品)。其实奇石除了与之有相似的艺术共性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奇石的艺术个性主要为自然韵味与艺术性的结合。杰出奇石的艺术个性充分的反映出自然性,具有着自由、多变、无痕、趣味、简繁俱神等特点。如果我们只是用传统造型艺术品的审美眼光来套用对于奇石的艺术审美,就等于抛弃了奇石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自然性和自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它个性,尤其是艺术个性,也是对于奇石自然之美的视而不见,结果是对奇石的审美和理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艺术性及奇石的艺术性,奇石的艺术性表现于富有自然韵味的艺术美感,作为具有艺术性事物,并非人类创造的的专利,人类的艺术感悟源头就在于神秘自然。在自然当中也存在着许多具有艺术性的事物让人类感知。具有艺术性的事物是结合了人类的认知因素,也就是说,艺术性其实是对于符合人类审美情趣的事物的认识,人们谈论艺术性的差异其实是人类对于艺术性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也就是认知的差异,并非有一个固定形式的艺术性存在。一般来说,自然胜于雕饰,自然造就的艺术性高于人造艺术品的艺术性,有2个主要原因,一为自然造物对于同属自然之中的人具有天性的吸引力,人类不但在物质上依托于自然,在精神上同样也依托于自然,对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是最为合理和至高的,谁也无法逃脱和切断人类这种自然情结。
自然造物艺术性高于人造物艺术性另有原因在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能够了解和认识的只限于自然之中微小部分,甚至这一微小部分也是不确定的,这也使得人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是有局限性的,而万化的自然是无局限性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自然艺术性高于人造艺术品的艺术性,而称自然艺术性为类艺术性或者超艺术性,因为艺术性只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没有人类的认知,就无法确定艺术性的存在。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对艺术性的认识也发生变化。既没有一个固定形式的艺术性,同样也不会有一个既具有艺术性又不称之艺术性的固定形式,这也如同人们对于自然其它事物的认识一样,同属于自然中的人,还未能够发现和创造于自然之中又独立自然之外的超自然事物,当然,也并非自然奇石的艺术性都高于人造艺术品,这里也有一个层次的问题,但是从整体和个别杰出奇石艺术性表现来看,是人类局限创造艺术品艺术性难以相比的。
自然奇石的艺术性是结合自然性与人类对于艺术性事物认知因素而形成,对于富有自然艺术性的奇石也是人们对于艺术性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这与人们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艺术性的认识和理解是没有区别的。虽然艺术性存在着高低,但也只是认知上的差异,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里,艺术性实质应是纯粹的。
当然,仅仅把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归类于艺术品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自然之中存在艺术性的事物还很多,这还需结合艺术的实质来理解,对于奇石是否艺术品的争端在于“天工”与“人工”原因,自然形态的奇石缺少的就是“人工”。“人工”是否能够成为判定艺术品的关键就在于“人工”是否符合艺术实质。
在一些介绍成功艺术家的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描述:他拥有一双有力而灵巧的手,冰冷的石头经过他手的抚摩就有了生命,这是对艺术家的莫大赞誉,而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品都是经由艺术家之手制作出来的。我之所以用“制作”而不用“创作”,是因为“制作”与“创作”其实是两个概念。制作只是手的活动,也就是纯粹意义上的手工,而通常艺术品的产生实际上是经过艺术家的思维与制作结合。只有与艺术家精神思维结合的制作才能称为创作,通常意义上的创作活动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可见性的活动和不可见性活动。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是可见的,而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包括艺术感悟、艺术构思是不可见的。但是,这种可见的制作是为求把不可见的艺术思维表现出来,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可见的制作行为只是不可见的艺术思维反映,也就是说制作是表象,而实质却是隐藏的艺术思维。
艺术家的制作能力也就是表现能力,是通过长期艰苦的练习而得来,这一个练习的过程便得艺术家的经验不断积累,也是一个探索体验的思维过程,一个艺术家潜质的高低,就在于这一过程中感悟与领悟的程度。而这也正说明艺术的表现(制作)同样也是通过一个艺术的探索思维过程而得到。综上观点,可以得出,艺术的实质是属于精神思维范畴,可见的手的制作只是艺术思维的表现和反映。
具有艺术性且符合艺术实质的奇石当然是艺术品,可以称为自然原生态艺术品, 而在自然界还存在着许多能够引起无限遐思美的事物,如日出日落、彩虹、星空,山脉等莫不让人感到美妙,多少艺术家在其中得到灵感,但是这些事物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或者不能直接称之为艺术品,这也关系到一个“量”的问题。如水到0℃就成冰,到100℃就成了气;石头到了一定的硬度并定光泽可称为玉。假设泰山能够缩小到一个我们能够承受的体量,那当然就是具有雄浑气魄的袖珍泰山艺术品。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用自然的现成之景作为艺术的表现,如果要拍一个反映炎黄子孙精神题材的片子,那么滔滔的黄河可能成为整个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有何不可,我不认为艺术活动有一个固定、僵化的框架和形式,要是那样,艺术也就停止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拥有极高品位的奇石,这是机缘,并不代表着拥有者的艺术品位,但是作为一个高超的赏石者,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贴近美石内涵,同样是一个艺术活动,是心灵的艺术创造,就像一首歌,通过歌唱家的演绎与没事哼着的是不一样的。
关于奇石艺术个性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奇石的所表现的多变性和不整体表现性。人造艺术品一般都讲究整体的表现某一事物或者主题,而自然奇石也有些整体表现某事物的,如“玛瑙雏鸡”就是一例,但是大部分的奇石并非这样,就举造型石来说,可能从正面看上去像一个人物头像,而从侧面去看却像山峰或者别的,从后面去看又是别的表现了,显得与正面头像的表现无关连。那么,我们是否因为奇石的这种不整体性表现而认为奇石不具备艺术性的完整表现。恰恰相反,这种不同从一的表现是奇石自然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奇石艺术个性的一方面,反映出自然的多变特点。我们在具体赏石之时,如有一个很妙的正面,其副面(侧、后、底面称为副面)虽不一定与正面形成整体表现,但是只要与正面能够协调美观,在艺术性上是美好的,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其副面还能够表现出不同气像的美,那么,不但无损于奇石的艺术性,反而更增添了奇石的自然趣味和艺术魄力。其多变的不整体表现在艺术性上是完整和美好的,对于奇石多变与不整体表现的审美,并不是宽泛了奇石的概念,还需要结合其自然性与艺术个性综合理解,在审美上应是谨慎和严格的。这种不整体表现的美,其实是对于奇石整体艺术美的更高要求,而不是赏石时只看一面。相对于人类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要把握这类多变的不整体艺术性来表现艺术,是很难掌握的。
同样,一些画面纹理石也同样具有多变不整性的自然艺术个性魅力,有画面纹理图案的本身表现,图案与整石造型的构成。我们欣赏画面纹理石,不同于看一张画,还要结合画面纹理图案和石型构成的艺术个性语言。
就上述的奇石自然性所表现的一些个性,仅为其个性的一部分。对于任何艺术品来说,个性的表现是其灵魂。我们赏石
如果忽略其个性,那又有何意义,个性因素的存在也是奇石价值最为重要的体现。对于奇石的审美如果只是限于表层,不去深挖其内涵特质,把一些石头形状稍异于浑圆卵石的石头都称为奇石,导致奇石的泛滥,赏石者自己也会在石海中迷茫。这样一来,怎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而对于赏石者来说,如何去发掘和理解奇石的个性特点是最为重要的,在理论上,如果忽视奇石的个性特点,就可能造成理论擦边球,一些赏石论文相应地不触及赏石的本质,长此以往,就可能使得古老的赏石文化边缘化,不当之处,还请石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