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黑洞”解密:百度搜索包孕了搜索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13:36
依靠网民的群众生产力
什么是“铺货率”?
百度一下, “铺货率”网页多达41400条。你要的“铺货率”的网页是哪一条?茫茫网页中,你要的结果,其实80%以上是“铺货率是指什么?”
恰恰,百度的搜索结果第一条,正是“铺货率是指什么”。而这一条,却是百度的自产自销——来自百度的知道。
这一情况不仅来自铺货率,也来自许许多多相关的关键词。他们有许多都是来自百度知道或百科上的现成内容,简单而切中要害。原来同样的问题早已有人问过答过,都被百度保存下来,成为搜索百度的内容。
想来,这并非因为百度“自私”,而是因为这些才是网民最需要的有效答案。这一招可谓“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百度从一个工具抽身成平台,对于诸如“什么型号的数码相机价廉物美”之类的生活需求,让网民发挥集体智慧在百度知道、贴吧等产品上各取所需。
按理说,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只需要具备在浩瀚的几十亿中文网页中寻找包含关键词网页的能力就够了。其工作原理,也就是接受用户请求,派出spider,找寻相关网页,呈现在用户面前,然后就让用户自己选择,服务到此结束。这是个技术活,差别仅仅在于是否反应够快,找到的东西够准确。以前所有的搜索引擎也都是以此为追求目标的。
但是问题在于,搜索引擎真的替他们找到想要的么?除了找信息,他们使用搜索,还有其他用途么?万一他想找的,互联网上尚未存在怎么办?万一他所具有的,是生活的需求怎么办?万一他的问题很复杂,可怜的只字片语的关键词无法表达清楚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分叉路,可以选择视而不见,闭门造车地选择只提高搜索技术,也可以去感受用户的需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汇集知识的平台。
一部分搜索引擎选择了前者。然而,百度选择了后者。记得一位百度的负责人曾经说过,百度做的任何产品,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完整”的搜索需求。
因为发现用户希望与其他同在搜索这一关键词的人有讨论互动,2003年12月,交流社区——百度贴吧诞生了;因为发现用户找寻的“红烧日本豆腐的做法”等很多问题、网页上没有现成答案,2004年11月,互动问答平台——百度知道诞生了;因为发现有用户寻找“CPU”等事物的定义、解释,2006年4月,数亿网民共同编辑的“词典”——百科诞生了;因为发现用户希望在搜索之后有交流和表达的需要,2006年7月,百度推出了个人空间。
这样一来,百度不再是网民的一次性搜索工具,就像百度用户自己概括的,“自己的观点"空间"写,想找的朋友"搜人"寻,不懂的事情"知道"问,不明的词汇"百科"查,共同的话题"贴吧"聊”,无形间,将彼此脑海里的隐性知识固化,留在了百度,留给了更多网民。加上百度本身是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搜索人脑知识就此变为可能,而人脑间的沟通、再交互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挖掘显然能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
有人曾经对此形象地打过一个比方,说百度是黑洞,不断吸收不同的东西、不同的资讯,从而建立新的更强大的吸引力。这便是百度生机勃勃的原因,它搭建了一个平台,来吸收人们脑中的智慧,并让这种智慧为更多人所服务。
正是依靠网民的群众生产力,3年来,百度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批发商,而成为了注意力运营商。据统计,每天互联网中的数百万发帖量中,已经有1/5甚至更多产生于贴吧;百度知道有效问答最近已经超过了一千万,百度已经形成以搜索为中心的全球最大中文社区。2006年艾瑞报告显示,中国搜索市场上的马太效应已经呈现,百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3.7%,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